以梦为马,在坚持中改变

壹基金
+ 订阅

虎孝君,甘肃一山一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总干事、壹基金联合救灾项目甘肃省协调人。2012年发起成立甘肃公益救灾网络,协调甘肃省内社会组织参与中小型灾害救灾工作20余次。近些年来致力于推动甘肃社会组织多元化及可持续发展。

他来自“西海固”,西北这片土地带给他最初对苦难的认知,也成为他从事灾害管理工作的机缘。今天和壹家人分享虎老师的公益心声——《以梦为马,在坚持中改变》。

隐藏在西海固的机缘

我出生在宁夏海原县,按照过去的行政划分,将宁夏南部山区的西吉县、海原县和固原县简称西海固。

童年记忆中有一段总会时不时飘荡在我的脑海,有时候是因为对过去的眷恋,有时候却是一种激励。

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我的父亲还是一名从事农机服务的干部。在雨水充沛的年份,秋收过后,农机局门口总会聚集一些衣衫褴褛的农民,怀揣近万元现金购买手扶拖拉机。那种热闹的场面类似于现在的车展会。他们的身上沾满泥土,脸上洋溢着期待,言语内敛却也按不住内心的喜悦。

这种美好的画面并非每年都有,对于十年九旱的西海固地区,每一次春播都是在举办一场虔诚的仪式:两头牛,一驾犁,好的犁手一天最多犁2亩地,那种画面更像是在漫山遍野里给大地织毛衣一样,来来回回。

我们的祖祖辈辈从未放弃过劳作,年复一年,等待多雨的那年。

因为长期缺水,西海固被联合国评定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后来在一群被称为西海固作家书写西海固的信仰、苦难和生活的作品中,打开了我对穷苦的认知。

后来我知道干旱是人类自古至今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无论在宁夏的西海固,还是甘肃陇东地区,它预示着苦难和挑战,也是我从事灾害管理工作的一切机缘。

从以梦为马到救灾一线

刚从大学毕业那些年,以文艺青年的身份希冀在弘扬民族文化上有所抱负,受张承志先生“文明内部的发言”的激励,渴望“表述自己”,选择了在社会发展的自由之路,从事记者、编辑等工作,还创办过一本叫《我们》的杂志。

当初办刊希望传达“我们”的发展理念,针对主流社会没有你我之分,提出“为我们的公益提供一种视角”。很长一段时间过着以梦为马,以笔为旗的生活,直到2012年加入甘肃一山一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

刚入职一山一水之时发生了岷县5.10洪雹灾害,当时在壹基金的推动下由兰州6家机构发起“甘肃公益救灾联盟”,一山一水作为协调机构,我被推举为联盟协调人,恐慌中承担起了一份重任。之前没有任何平台的治理经验,边摸索边与联盟内伙伴们沟通。网络治理过程中也得益于在2013年4.20雅安地震和7.22岷县地震两次大灾。

雅安地震之时我刚好在组织主持联盟的一次会议,没能第一时间参与,本以为会与这次地震救灾擦肩而过,谁知地震后快一个星期的时候接到壹基金联合救灾项目总干事严培文的电话,大致说一线的志愿者疲劳过度,希望甘肃的救灾团队能够组建个梯队给予补充。

接到电话的时候我正在环县做旱灾救援,在返回兰州的大巴上开始给联盟的伙伴机构挨个打电话招募一线救灾志愿者,当晚赶到兰州就马不停蹄的发布招募信息并将截止日期放在了第二天早上9点进行面试。一夜之间9家伙伴机构推荐了14名志愿者,当日下午我们乘坐兰州到成都的火车奔赴雅安。

第一次跨省救灾心里总有些忐忑和小激动,抵达成都后我们14名队员分成两拨,一拨12人继续前往雅安一线,一拨2人在成都招商物流仓库负责一线物资的转运,我被留在了成都。

在成都的日子虽然远离一线有些小失落,但每天的忙碌与疲惫也让我着实体验了一番救灾的紧张和辛苦。海量的物资,从清点到装车,到信息的同步发布,这些小的细节为后来我在岷县的救灾过程积累了很多经验。

那段时光里,对公益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雅安地震,物流为支持救灾,全国范围内只要发往雅安的地震救灾物资一律免单,导致成都的仓库爆满,为各家接受物资的基金会带来很多的影响。当时全国的爱心人士将各类物资统统打包寄给物资接收单位,有人将家里老小的二手衣物装成麻袋快递过来,有的包裹打开竟然是一件矿泉水……如此之事屡见不鲜,第一收获就是,做公益仅有一颗好心是万万不行的,专业性和策略在这场救灾中给了我很深刻的启发。

雅安救灾回来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甘肃岷县又是一场大灾。

7月22日那天早上,当我还在公交车上毫无感觉的时候突然接到壹基金沙磊的电话,说岷县地震了,我的心一下就提到嗓子眼上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灾害就发生在家门口,虽然在公交车上,已经顾不得满车的乘客开始大声地打电话部署救灾事宜。

巧合的是那年6月,壹基金联合救灾项目在甘肃的三个地区刚刚设立了备灾仓库,于是先通知三地备灾仓库同时启动,做好转运物资的准备,紧接着通知办公室搜集灾情信息,给兰州的几家合作伙伴打电话通知尽快奔赴岷县做灾情评估。

不到两个小时,我和陇南义工联盟的柏雨红还有甘肃绿驼铃的徐定艳三人已经上了奔赴岷县的高速。一路上见到大批的军队救援车辆和各大医院的救护车,还有地方媒体的车辆。

这是第一次指挥本省的社会组织救灾,在开往岷县的路上我的电话、微信几乎被打爆了,一时间大量的信息和需要回复的短信等让人焦头烂额。当日下午抵达岷县,与岷县民政局接洽后对接上梅川镇一个姓何的民政干部。

我们抵达梅川镇的时候,第一批物资也同时抵达了,在民政干部的指引下直接去了一个叫车路的受灾严重的村子。下午6点出发,一路塌方滑坡,与部队的车辆一起被堵在了半路上,一直到晚上10点多我们才抵达,卸下物资后又匆匆返回梅川镇。

当晚12点与伙伴们一起搭起了帐篷建立了救灾指挥部。

是援助者,也是收获者

在岷县的那些日日夜夜,让我的人生充满能量,如今回忆有时觉得很有成就感,有时却感到很失落。

7月22日地震那天,岷县持续多日的降雨刚刚有所收敛,一大早村民趁天晴安顿好孩子准备下地干活,一声闷闷的巨响如同梦靥般,打破了所有农忙时单调的机械声。慌乱的脚步、嘈杂的哭喊随即而至,就这样,一场6.6级的地震就这样毫无征兆地发生了。

在灾区总是眼泪与坚韧并行,当我们在内心试着将他们所经历的灾难置换在自己身上时,才发现哪怕是那么一点点惊恐都是我们无法承受的。

然而,总有一些人在灾难发生后,一种出于人性本能的举动让你泪流满面。如果时间是每一次感动的节点,短短的救灾过程中有无数遇到的人和事让你在独处的时候都会默默流泪。

两年来岷县经历两次大灾,两次灾害让岷县人民对灾难有着切身的疼痛,自家小货车成群结队的排在镇政府门口等着免费运送物资,马路边到处是免费提供这、免费提供那的小摊贩。后来回想,其实他们内心还是无比脆弱的,正因为脆弱到稍触即疼,才让这些在灾难中活着的人们试着坚强。

在救灾的第四天,志愿者随一车物资去了梅川镇一个叫卜子沟的受灾村,按照受灾程度和家庭状况分发物资,尤其特别会照顾那些村里的弱势群体。发放时遇到一位张老大爷,志愿者原本以为是来要物资的,早早准备了一份。走到跟前,张大爷哆哆嗦嗦地说是自己是来帮忙发放物资的。

张大爷已年近九十,曾参加过抗美援朝,获得抗美援朝的勋章。现如今当年抗美援朝的老英雄已经不见当初挺拔的身影,视力大不如从前,有一只耳朵也听不见了,志愿者让张大爷拿着物资回家,张大爷却郑重地说:“我仍是一名军人!”

在卜子沟还遇到一位叫如意的4岁小姑娘。村上人都说,小如意是个孤儿。后来打听到,如意的父亲犯了错误正在服刑,母亲离家出走,奶奶带着如意和如意的姐姐艰难度日。地震发生后摇裂了去年政府刚给新修的屋子,之前的老屋直接被摇毁,这使得原本破碎不堪的家雪上加霜。

小如意一眼望去让人不由心生怜悯,一双大大眼睛,透亮透亮的,被风吹过的脸蛋就像两颗镶嵌在脸上的红苹果。那日正好下雨,雨水浸湿后,小如意的短发如油毡一般。志愿者送给她一袋面包说:如意,给哥哥唱首歌吧。小如意胆怯地接过面包,而后狠狠地啃了一口,稍稍吞咽后便唱道“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

第二次见小如意的时候,我们为她带去了一个温暖包,小如意特意洗了把脸,用水抿湿了前额的头发,尽量显得不那么杂乱。当小如意拿着长颈鹿的玩具,轻轻抚摸那毛茸茸的玩具时,很多志愿者都背转脸抹掉不由掉下的眼泪。

小如意的姐姐到镇上上学,她跟随奶奶一起来镇上,说是要看看那些救灾的志愿者哥哥姐姐们。刚好安奈儿捐赠的新棉衣到货,我们为小如意挑选了一件粉色的,奶奶脸上流露着难以掩饰的感激。

小如意也很开心,走到大门口,奶奶说:“如意,给叔叔阿姨说,你要好好念书,将来报恩。”小如意一手牵着奶奶的手,躲在奶奶身后,怯怯的说:“叔叔,阿姨,我将来好好上学,上学报恩。”

还有中寨镇同兴村那些善良的村民,为表达感激之情将亲手绣制的鞋垫硬往志愿者的手里塞,在推推搡搡中便泣不成声了;还有志愿者在支支路村发放物资到晚上8点,无法赶回指挥部,支支路村的14个汉子硬是找来14辆摩托车将15名志愿者安全送到指挥部。

还有很多很多,那些在救灾过程给予我们坚持的理由无法一一言说,回首间曾经一件件小小的举动,让我们领悟到,在痛的时候那些卑微而细腻的爱让你没有理由不坚忍。

十年陪伴下成就彼此

从紧急救援到灾后重建的整个过程中,后来有人问我是如何指挥那场大灾救援的?

思来想去或许是因为这些年的一些阅历吧,很多时候仅凭专业性无法推动一个行业的发展,人做不好,公益的事就没法做。我总不能告诉别人,地震当时恰好我们在天水、临夏、陇南建立了备灾仓库而且物资充裕;恰好有柏雨红在一山一水做实习,她经历过雅安救灾算是有些经验;恰好甘肃绿驼铃的徐定艳自告奋勇的要奔赴一线做评估;恰好与梅川镇供销社张主任的简单沟通后就能将梅川镇独一无二的1000多平米的场地借给我们存放物资;再加上10多家打一个电话给负责人就能调动一批志愿者的伙伴机构和壹基金不余遗力的支持,这场救灾行动才得以顺利开展。

在救灾的战场上,每一个有心人都会有不菲的收获。

也是发生岷县地震救灾的时候,灾后第二天,来自甘肃平凉夫妇马有生和苏慧琴和他们的两个伙伴,四人从平凉驱车拉着一后备箱的平凉大锅盔赶来救灾,沿路遇到受灾群众就发锅盔,发完后觉得这么早回去后有点亏,就跑到乡政府领任务,乡政府的工作人员指着一车40吨的物资说,把那车物资卸了吧。四个人二话不说就开始卸物资,一车物资卸完后基本就没力气了。

他们听说壹基金的救灾指挥部在隔壁,于是找到了我,后来我调了几个志愿者为他们组建了一个救灾小分队,每天在灾区一线发放物资奔忙了一个多礼拜。他们有公益热情、有执行力,当地又有资源和需求,这样的缘分我们肯定不不会轻易放过,一个多星期的救灾过程中短暂的几次交流,希望他们能够回平凉后组建自己的公益团队,从而能够长远、有目标、有计划、可持续地从事公益活动。

经过半年多合作和支持,我们在平凉地区孵化了两家公益机构,一个做志愿服务的爱心协会,还有就是这对夫妻发起创办的关注农村社区发展的平凉众益农村社区发展协会。经过多年的历练,他们已经成为当地社会组织发展主力。

过去的十年是中国公益元年后发展最旺盛的十年,在大的发展趋势下,我们只需要做一点点努力就能够看到巨大的改变。

如今的甘肃公益圈里,流传着一句话“我们是发温暖包发出来的机构”,记得2012年我们第一次在甘肃发放壹基金温暖包,让凝冻地区的受灾儿童温暖过冬,陇南市的一位残疾人姜老师,他联系我希望为当地的8名孤儿提供温暖包。

2013年4月20日我们召开温暖包发放总结会,我们希望所有参与机构都来分享自己的经验,他行动不方便委派他的爱人柏雨红参会。两天的会议让柏雨红大开眼界,紧接着甘肃驰援雅安地震灾区,柏雨红积极响应参与一线救灾15天,回到甘肃后我们特意将其调配到一山一水实习,实习期间陇南义工联盟应运而生。

紧接着同年7月22日甘肃岷县发生6.6级地震,当时的柏雨红和她的陇南义工联盟团队已经成长为岷县地震救灾的主力军,在灾区服务了近2年时间。后来因战略调整在陇南义工联盟的基础上又诞生陇南益家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专门服务留守儿童。截止目前仅在陇南市就活跃着7家公益团队,这就是8个温暖包的故事。

在同一时间的临夏,心怀家乡贫困父老的孔令熙老师听说我们为孤儿发放过冬的温暖包,再三恳请,希望能够考虑积石山县大河家镇的孤儿和事实孤儿。那年冬季我跟孔老师在大河家镇的黄河边,漫步在滔滔河水边,看着丛林间飞翔的鸟儿,聊了很多关于未来的话题。自此便有了临夏州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如今这家协会是甘肃为数不多的几家环保机构中的佼佼者。

这无疑是我人生中值得骄傲的一件事,从2014年开始我们的目光聚焦在那些具备组建团队能力的市县公益领袖身上,希望通过交流、培训等手段孵化更多的公益机构出来,毕竟甘肃属于一个多民族、多灾害和多贫困县的省,社区服务需求大,而公益组织数量又少的可怜。

如今,无论在地处甘肃南部的陇南、还是陇东地区的庆阳、还是地处甘肃交通要道的天水、还是在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接壤地带的临夏,那些因我们的共同努力而诞生的公益机构,在十年的陪伴下都已经成为他们当地所在领域的中坚力量。

这么多年来在公益的路上,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在走,我的公益历程,得益于那些陪伴我一起成长的人和事。

如果甘肃的历史大事记里有公益机构发展这一章,我相信从中能够看到我们曾经为此付出和努力过的身影。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