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019年度社工百强榜单上网公示,横沥镇隔坑村社区服务中心等8家东莞社工机构榜上有名。一座城市聚集8个“国字号”百强机构,东莞社工发展之迅速,力量之磅礴让人惊叹。
社工,即社会工作。它是一种根据专业价值观念、运用专业方法帮助个人及群体改善生活品质、优化社会关系的社会福利制度。我国社会工作起步较晚,但近年来社工获得长足发展,已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专业助人”职业,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温暖力量”。当下,“小政府大社会”成为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改革方向,社工的“质”与“量”也逐渐成为一座城市现代社会治理进度的重要坐标。
隔坑社区服务中心成立16周年
回望岁月长河来处,东莞社工历史的起点在2004年横沥镇隔坑村。16年前,中国“十大社工人物”、“香港外展社工之父”徐祥龄先生携妻子谭翠莲女士在这里创办了东莞第一家社工机构,第一次让社工与东莞结下善缘。从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到温暖留守儿童、创办“新候鸟乐队”,再到推动东莞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和谐共融,十多年来隔坑村社区服务中心服务人群超过300万人次。
2014年6月,将社会工作视为“终身事业”的徐祥龄先生溘然长逝。在徐先生故世之后,谭翠莲(徐太)一直坚守夫妻二人未尽的社工事业。在谭翠莲看来,社会工作是丈夫生命的延续,用生命去影响生命,一点一滴汇成爱的长河,滋养着城市与人民。
春节走进农民工小区
必然与巧合|
香港夫妻创办东莞第一家社工机构
横沥镇隔坑村社区服务中心藏身村舍民宅之中。推开门是一处宽敞的大厅,里面摆放着数张乒乓球桌。球桌对面是一个小展厅,墙壁挂满锦旗,木架上摆满奖杯奖状,上面还张贴了一幅字:“社工不是职业,而是终身事业。帮助有需要、有困难、有问题的弱势社群是我一生责任。”那是徐祥龄的座右铭。谭翠莲说,这些乒乓球桌白天是孩子们写作业的书桌,到了傍晚又变成打工者秀球技的舞台。
隔坑社区服务中心成立于2004年,这是东莞第一个社工机构,但由于当年“社工”概念还未被人们知晓,只好用了一个在当年更容易被人们接受的名字——外来工活动中心(“横沥镇隔坑村社区服务中心”前身)。建起这个社工机构的是一对香港夫妇,让人惊讶的是,徐祥龄、谭翠莲他们没有一个人祖籍是东莞,甚至他们此前都未到过东莞。然而,机构成立后,两人却把人生最宝贵时光都留给东莞,隔坑服务中心不断发展,服务群体不断壮大。
爱心企业送粽子活动
创办隔坑服务中心,为“东莞”与“社工”穿针引线。谭翠莲说,这本身就是一个巧合、一种缘分。这个故事要从两人结婚说起。那天,徐祥龄的东莞同学特意从加拿大赶到香港参加两人的婚礼,席间谈起度蜜月计划,这位老同学提议趁荔枝成熟的季节到东莞玩玩,徐祥龄夫妇欣然同意。在莞期间两人被这座城市吸引,又在老同学的提议下在横沥镇隔坑村购置了一块地,打算修建房子作为今后度假居所。最终房子建了起来,很大很漂亮,但没有成为度假屋,却变成了“社工机构”,成为贫家子弟书屋、打工者的乐园。
改革开放初期,大批劳务工人涌入东莞,期待在这片热土实现人生梦想。但当年并不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以及城市管理服务,让农民工饱受人间风霜。由于建房子两人频繁来莞,目睹打工者艰难辛酸,夫妻俩感触颇深。谭翠莲回忆道,一次她在医院门前买花,一个农民工受伤被送到医院,还没等她买下花,农民工因为没钱医治又被抬了出来。此情此景,让两人决定把香港社工服务引入东莞,并将刚建好的度假屋改成服务中心。
谈及当年往事,谭翠莲说,他们在东莞创办首个社工机构,有偶然,也有必然。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香港经济迅猛发展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面对日趋严重的青少年社会问题,香港人借鉴英国社工体系发展模式,“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社工在香港逐渐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行业,为香港社会繁荣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今天,香港与东莞同属粤港澳大湾区一员,共享“三区叠加”机遇。而在当年,香港老板、港资企业在东莞同样比比皆是,东莞经济社会发展与香港关系千丝万缕,那些年香港一直是东莞的“老师”。从这个角度来看,香港社工经验传入东莞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冬至包饺子爱心活动
十年的变化|
打破藩篱建立友好型社会关系
“工业城市”“人口倒挂”这是东莞的两大特征。800万人口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占了600万。陌生环境,社会底层,他们面临的困难无疑更多。
帮助外来工解决实际困难,调整改善社会关系,帮助他们更快更好融合东莞。这是徐祥龄夫妇创办隔坑服务中心的初衷。为体现对劳动者的关爱,他们把开办日定在“五一节”这天,方便工厂放假工人走进中心。令人意外,中心开办当天冷冷清清,没有一个打工者主动走进去。对于这种“新事物”,人们心存顾虑。
“没人进来,那就主动走出去。”谭翠莲说,为了倾听打工者的真实诉求,两人决定走进社区工厂。多日走访,各方声音汇成了一句话——“我们苦点累点不要紧,请帮帮我们的孩子。”没人照看,交不起学费,更别说看医吃药,与父辈相比,小小年纪就背井离乡的孩子们吃的苦头更多。
针对孩子们的困难,东莞首家社工机构开出了一张社会治理“药方”。没人照看孩子——在打工者聚集的地方开设服务点,为孩子开补习班上门送“爱心餐”;没钱交学费——发动香港爱心人士共同为困难家庭捐资助学;孩子没钱治病——牵线慈善机构给困难学童购买医疗保险。安徽小伙子王雷明是其中一名受助者,从初中到大学,8年来他一直在资助下完成学业。王雷明今年计划考研,谭翠莲表示,会继续资助直至他毕业走上工作岗位。
2020上半年助学金派发
十年来,隔坑中心不断创新、一直寻找更好的方式,帮助困难群体更好适应社会、融入城市,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他们的经验被相继成立的东莞社工机构借鉴学习。
“新候鸟计划”便是其中一个特色项目,多年来它已成为东莞关爱儿童的一张新名片。依托这项计划,该中心组建了以外来工子弟为主体的“新候鸟乐队”,聘请专职教师每周为孩子们上音乐课。寒暑假,谭翠莲还组织“新候鸟们”到珠三角、厦门、香港各地表演。对于贫家子弟来说,这个“毕业旅游”太珍贵了,不仅开拓眼界,更真切触摸到美好的未来。
让谭翠莲欣慰的是,这些年隔坑中心不只帮助了外来工,更改善了当地社会关系,加速了新市民与原住民的融合。“新候鸟乐队里面就有不少本地人的孩子,大家一起学习、一起比赛结下深厚情谊。孩子成为朋友,家长也变成熟人。我相信等年轻一代成长起来后,东莞已经没有外地人、本地人的区别了。”
打破僵化思维模式,建立一个没有贫富差异、地域界限的友好型社会关系。这是横沥隔坑服务中心一直为之努力的方向。
新候鸟乐队表演
榜样的力量|
协同共治打开社会治理新局面
“徐太一家在隔坑村十多年,全心全意为群众做了大量社会工作,出钱出力无偿为社会作贡献。得到她帮助的,不只是外面来的农民工也包括许多本地人。”提及村里的社工机构,横沥镇隔坑村委会干部刘柱光竖起了大拇指。他表示,逢年过节这家社工机构都会组织慰问长者和文化演出活动,让村民们感到非常贴心、非常温暖。尤其是今年疫情期间,谭翠莲更通过她的人脉和渠道为当地筹集了口罩、消毒液等一批防疫物资,还亲自带着志愿者上门为孤寡老人派送,让人感动。
感受到温暖的不只是横沥隔坑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009年,在隔坑服务中心成立五个年头后,东莞社工机构迎来了一个蓬勃的春天。这一年,东莞在全省地级市中首批探索建立现代专业社会工作发展模式,正阳社工、鹏星社工、大众社工等一批东莞社工组织犹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与此同时,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社会工作者带着满腔热情来到东莞,当起了社工队伍里的“开荒牛”。
万圣节活动
经过多年的探索,东莞初步建立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机制,并在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取得了一定成效,受到了服务单位、服务对象以及社区居民的认同和肯定。2011年东莞市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示范市,2014年又被民政部确定为首批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地区。今年4月,东莞8家社工机构上榜全国百强榜单。打造“成为全国社会服务机构的最佳典范”已成为东莞社工组织的共同价值追求。
如今,横沥镇也不只是隔坑村一个温暖的小窝。2017年,在全市首个社工机构基础上,横沥投入550多万元建成“横沥镇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进一步探索社会治理协同创新的模式,打造了一系列创新治理品牌和项目。其中,公益咖啡学院就是一个以技能培训和公益行动带动群众尤其是特殊群体的创业就业、回应社区问题,擦亮政企合作新品牌。迄今为止,该项目已开展9期技能培训班培育学员87人,助力22人成功创业就业。
隔坑社区为孩子们举行生日派对
依托公益咖啡学院培训项目,横沥镇在隔坑、半仙山、恒泉社区等地探索建立“益企啡吧”社会实践基地,计划两年内培育100名“乡村咖啡师”,带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推动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常态化,进一步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从一个村庄到一座城市,从民间萌芽到政府培育推动,如今东莞社工组织已经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播下了温暖的种子。同时,以帮扶弱势群体、调整优化社会关系为导向的社会治理模式,也从“社工”层面拓展到更广阔的实践空间,越来越多类似“益企啡吧”这样的温暖机构,在横沥在东莞更多的地方滋养着城市,滋养着人民,“多元协同共治”正在成为东莞社会治理的崭新局面。
来源:东莞政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