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肇庆关键词盘点:脱贫攻坚

南方+ 记者

没有哪次告别,能让我们如此高兴!

2020年,肇庆克服新冠疫情带来的不良影响,加紧推进脱贫攻坚工作,通过“五步走”策略,逐村逐户核查脱贫成效,及时整改存在问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消除返贫风险,凝心聚力攻克最后堡垒,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近9万贫困人口告别贫困,奔向小康。

数字无言,见证成效。

肇庆的扶贫成绩单显示,通过帮扶,贫困村经济发展明显加快、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肇庆全市贫困人口37504户88204人已全部实现脱贫,111个省定贫困村全部达标退出,贫困发生率由帮扶伊始的3.08%下降到0,对口帮扶的广西资源、龙胜、富川、昭平4县全部实现“摘帽”。

收获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体验携手共进小康生活的喜悦,再回看肇庆这一年的扶贫路,几多艰辛,几多暖心。

菌菇种植是德庆县凤村镇扶贫致富产业。图为黑皮鸡枞菌喜获丰收后,村民的笑颜。(受访者供图)

扶贫故事:贫困户所需,肇庆所能

肇庆曾经有近9万贫困人口,111个省定贫困村,还有对口帮扶广西四县的扶贫任务,如何帮扶?在这个问题上,肇庆用自己的扶贫故事书写了答案。

“兜底”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制度安排,聚焦“两不愁三保障”问题,肇庆统筹协调各行业部门力量,确保贫困群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生活有保障。

“现在不用再像前些年,下雨愁房子漏水,过了这个月愁下个月了。”马棉辰曾是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建档立卡贫困户,让他体会到幸福感的事,是房子经修整改造后终于不再漏水了。

“真的很感谢政府,重新给了我光明。”2020年4月,广宁县江屯镇义和村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潘海棠因眼科疾病住院治疗,总医疗费用3080元,其中基本医保报销1938元,医疗救助报销868元,个人需自付274元,这部分由爱心企业对其减免。“不用付一分钱,就治好了眼睛。”

三次收获大学录取通知书是陈标新一家最骄傲的事,生活在怀集县连麦镇莲社村的陈家,这几年,依靠3个女儿的努力学习和教育扶贫政策的帮扶,出了3个大学生,伴随大女儿毕业工作,他家还结束了全家靠低保的日子。

而这些不是一家的改变,不是几个人的获得。2016—2020年,肇庆累计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7.91万人次发放生活费补助24096.3万元,资助贫困人口35.6万人次参加基本医疗及大病保险,共完成省、市农村危房改造任务18146户。把底兜住,肇庆做到了。

有房住,有学上,还要有活儿干。肇庆把抓好产业、就业、消费扶贫作为促进贫困户稳定脱贫增收的重要手段,推动扶贫从“输血”向“造血”转变。全市有劳动力贫困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3418元增加到2020年的17872元,年均增幅达到39%。

怀集洽水镇大洞田村村民李再平在扶贫队的动员之下去了中山工作。现在他们夫妻俩和大女儿在中山务工,加上分红资金和其他收入,家庭可支配收入达到52907元,顺利实现脱贫。

留在怀集东部凤岗镇孔洞村的何运并也有好的收入。“扶贫干部给我们发免费化肥,还指导技术。”何运并说,现在家中有30亩砂糖桔,2020年果树收成能达到1.5万斤,按照3元一斤的价格算,能有4.5万元收入。

参加工作或发展产业都能有“钱程”,其背后每个数据的变化,是一批批肇庆扶贫队伍接续奋斗的努力。

扶贫担当:做好一粟,百涓成海

在2020年里,记者遇见了许多扶贫干部。这些扶贫干部战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他们有时帮老乡们出谋划策,想各种脱贫的点子;有时身体力行,帮老乡们种地、养殖、做工;有时当起卖货郎,为扶贫产品“站台”吆喝,他们是一粟,汇成了滋养乡土的养分,丰盈了贫困户的粮仓。

2020的脱贫故事里,因为有他们才浓墨重彩,贫困地区的乡亲们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曾是梦想。这个梦想,正在变为现实,其中凝结的是扶贫人的心血和汗水。

“我为你代言,德庆县凤村镇禄村贫困户家红心番石榴上市。”“环境布置一下,种上茶花菊花。”“记录一下猴头菇菌棒长势。”这是肇庆市妇联驻村扶贫干部刘晓林的朋友圈,他的朋友圈信息90%都与扶贫工作有关。作为奋战14年的“扶贫老兵”,他自部队转业以来,已先后四次担任驻村干部。

从不适应农村生活到吃住在产业扶贫基地,从几度想放弃驻村工作到对每户贫困户如数家珍......这是驻广宁县仁尚里村第一书记杨智刚近几年的生活变化,几年的扶贫工作,使杨智刚晒黑了皮肤,换来的是贫困户脱贫的笑脸。

学生生活费补助信息、低保户收入明细表、贫困户基本情况表……中山对口帮扶肇庆派来的扶贫干部王彬有个百宝袋,袋里装着贫困户的各类信息,白天办公,晚上走访是他在孔洞村的工作常态,为了解决产业基地的农业问题,他勤补各类农业知识,成了半个农技“专家”。

“如果赚不到钱,我申请一直留在村里不走。”肇庆端州区驻广西桂林资源县工作组组长梁儒发为了打消村民的后顾之忧,带着村民代表去了一趟肇庆星湖风景区,见证了成功经验之后,带着少数民族风情的民宿项目在资源县上马,成了致富的“法宝”。

“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而我们只是其中一粟。我的精准扶贫工作结束了。再见,我的2020。”一个扶贫干部的年终总结给了许多人2021年的第一份感动。

做好一粟到百涓成海。肇庆的扶贫故事里,是2456名市县扶贫干部,539名中山帮扶干部,30名省直单位帮扶干部的扶贫担当。

肇庆扶贫答卷

肇庆扶贫答卷

观察眼

“后脱贫时代”需要更多“星光”照亮乡土

全市贫困人口37504户88204人全部实现脱贫,这是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每个数据背后都是一个人、一户家庭,走出贫困,走向希望。更是2456名市县扶贫干部,539名中山帮扶干部,30名省直单位帮扶干部的辛勤努力。

这些人我们无法在一篇文字里尽书他们的点滴事迹,甚至无法列举全他们的名字,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在每个可能的机会里,向他们表达我们的敬意,辛苦了,扶贫人!

这些扶贫干部用自己点点星光照亮了乡土,撑起了“脱贫梦”。在扶贫干部的努力下,广大群众从贫困中觉醒,他们告别陋习、学习技能、投入产业,迸发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足以彪炳史册。但也应清醒看到,返贫致贫的因素还会存在,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广大群众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如何将脱贫摘帽后“接力跑”,跑出了乡村振兴的“加速度”?关键还在于人,必须加快推进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才能书写好“后脱贫时代”的振兴文章。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已经为乡村撒下了“领头雁”“致富带头人”等人才种子,下一步要继续打造合适的土壤培育种子生根发芽。通过建立培养乡土人才的长效机制,让乡村的热度不减,能量不散。

这一过程,可以加强培训,提高乡土人才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对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等。出台机制,鼓励和支持优秀乡土人才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经济实体,发挥他们的致富带头、辐射带动能力,形成“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方发展,富裕一方百姓”的“蝴蝶效应”。此外,还应加大对优秀乡土人才的奖励、表彰力度,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以乡情乡为纽带,营造重才、爱才、敬才的良好环境,筑好干事创业的平台,吸引更多外出乡贤、务工人员、毕业生等返乡,让各类人才就业有保障、创业有机会、发展有空间。

【南方+记者】蓝单

【通讯员】陈震

编辑 万映雪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