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新增1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你熟悉的吗?

南方+ 记者

1月6日,惠州市政府公布第七批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处文保单位入选,涵盖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类型。其中古建筑7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0处,古文化遗址和古墓葬各1处。

入选的19处文物保护单位各有特色,是惠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分布于各县区,其中惠城区3处,惠阳区3处,惠东县7处,博罗县3处,龙门县3处,仲恺区1处。

南方+记者了解到,接下来,惠州将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文物的保护、利用和管理工作。

第七批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简介

1、瑶族穴居遗址

瑶族穴居遗址位于惠州市龙门县蓝田瑶族乡新星村杨坑洞口猪炮兜(土名)。1987年3月,经广州市文管会和广州博物馆鉴定,蓝田瑶族穴居遗址为明代营造。

现仅存两只较好呈椭圆形穴居遗址。洞壁用黄泥和草木灰混合浆涂抹,壁厚10厘米至20厘米,然后又用柴草烧焗。洞口高1米,最宽1.1米。底部中轴线深四米,中间面宽2.75米。两穴居洞的后壁置有方形排气孔三个。瑶族穴居遗址是研究瑶族先民从山腰、山顶间流迁,而向低坳、近水处定居过渡的重要实物资料。2003年7月15日,龙门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廖守问夫妇合葬墓

廖守问夫妇合葬墓位于惠州市龙门县龙华镇香溪村下车村,是一座建于明代中期的名人墓。墓葬坐西南向东北,长15.63米,阔13.1米,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用红砂岩、花岗岩及青砖砌筑。墓堂用花岗岩砌筑,左右雕成八角柱、覆盆柱础,中间嵌墓碑,重檐屋顶,脊置鳌鱼。碑额阴刻“嘉旌義赈”四字,左落款为“赐进士第知龙门县事王许之”,右落款模糊不清。

两石刻八角柱亦有题字,但模糊不清。墓碑前面左右两边石基座中各嵌2块碑记。左一块碑文为赐进士出身奉议大夫按察佥事胡庭兰撰写的贺书,记述了廖守问输粟助赈等情况。另一块碑文,为廖守问自撰记述了妻郑氏生平和修筑寿基的经过。右一碑的表层风化,字迹已脱落,无法辨别,另一块碑文较是廖守问因修筑寿基有感双亲而作的诗。袖手和护领各有一个石雕狮子,均有阴刻的文字,但都因为风化严重而无法辨认。鸭屎石构筑围栏,中间设一门,有两浮雕石门柱。墓地后侧为砖石砌筑的护墙。

廖守问夫妇墓大量运用了浮雕的修饰手法,型制规格较高,为惠州地区内罕见的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名人墓之一。2010年10月28日,廖守问夫妇墓公布为龙门县文物保护单位。

3、民新围屋

民新围屋位于惠州市惠城区横沥镇霞塱村民新村小组,为霞塱村罗氏清代先祖所建,占地面积约5800㎡,建筑面积约3341㎡。平面长方形,方向南偏东12°,面阔71.71米,进深46.6米,由三堂、四角楼与外围、四角楼及堂横屋左边到外围之间的“观音楼”构成。

围屋前为禾坪和半月形池塘。两层砖木结构,硬山顶,阴阳瓦,青砖清水墙下部夯筑,夯筑部分用当地山石填塞。堂横屋共开五门,正门两侧为斗门,两后门为便门。正门花岗岩石框边,门廊檐柱木质,廊出三步梁,单挑出檐,一斗三升栱承檩,梁头、斗拱、驼墩、雀替雕刻。门厅设仪门,上堂为祠堂。外围与“观音楼”皆为后来建筑。建筑整体装饰较朴素,对研究清代本地围屋建筑具有一定价值。

4、腾云学堂

腾云学堂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秋长街道周田村叶挺将军纪念园内,地处叶挺故居的左侧,现为叶挺将军纪念园的景点之一。建筑坐东朝西,总面阔11.9米,总进深16.6米,建筑占地面积187.3平方米,建筑面积290.3平方米。建筑为夯土墙瓦顶结构,院落式布局,建筑右侧为二层结构。建于1825年(清道光五年),为叶氏族人创办,是供其本房子弟免费入读的私塾。

腾云学堂是叶挺将军年少时接受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思想教育的地点,同时还是早期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活动的重要据点,在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建立和建设新中国培育了大量人才。新中国成立后,腾云学堂一直得到很好的管理和维护。2009年,由惠阳区政府出资拨款收购房屋产权,对其按原貌修缮和进行陈展工作。2020年6月,公布为惠阳区不可移动文物。2020年8月3日,公布为惠阳区文物保护单位。

5、永兴魁星楼

永兴魁星楼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淡水街道红星社区永兴巷口(与文昌庙相连)。建于清代,由邓承修先生所建。建筑坐北向南,整体呈正方形,一进三开间,两层结构,总面阔12.9米,总进深17.8米,建筑占地面积225.8平方米,建筑面积451.68平方米。

永兴魁星楼为砖石木结构,博古正脊,辘筒瓦面,叠落封火山墙,青砖墙体,室内地面棋盘砖工字缝墁铺,花岗岩阶沿石,过廊及天井为花岗岩条石错缝墁铺。一层轩廊为卷棚形制,后为敞间;二层外部由镂空木质窗格装饰,内部各梁架均为瓜柱梁架形制。魁星楼南面便是文昌庙,两栋建筑之间由天井相连。魁星楼整体风貌保存较完整,为研究惠阳淡水地区的教育发展史和研究邓承修先生的生平提供了实物资料。该建筑在2010年7月公布为惠阳区文物保护单位。

6、芙蓉村八卦井

芙蓉村八卦井位于惠州市惠东县稔山镇芙蓉村东区小组,建于清代。该井的平面为八角形,井体用花岗岩条石铺砌,井台每边用两块花岗岩规格条石拼接,内边宽1.36、外边宽2.02米,口沿有高出井沿台约2厘米的凸边,井深度约1.60米,井水面距井沿约0.25米。

井台外置一隔除污水的沟槽,井台西面水槽外置一钟摆样的消沙池。 据传该井为当地陈姓村民明代于其开基时所挖,至今仍然清澈甘甜,邻近村民乐于前往吸取饮用。 该井对研究当地人文历史及古井建筑工艺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7、水仙宫戏台

水仙宫戏台位于惠州市惠东县稔山镇范和村委会,建于清代。建筑座东南向西北,通面阔8.10、通进深10.75米,砖石木结构,布瓦歇山顶,绿色琉璃瓦剪边,龙船脊,脊正中缀陶瓷宝葫芦。

戏台分舞台和后台两部分,舞台用两根八棱花岗石前金柱与两根扁方身花岗石后金柱勾联承托石梁砖墙。后台左、右两半面山墙分别与前面的梁架连结承托上盖。前檐柱、中檐柱及后檐柱分别与前金柱、后金柱及山墙后角勾连,共同组成回廊。舞台高出地面1米,前、左、右三面敞开。该戏台对研究当地古戏台建筑工艺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8、彦龙楼

彦龙楼坐落在惠东县稔山镇白云村温屋小组,是早年温氏祖辈遗留下来的古代建筑物。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公元1809年),至今已有200多年。

它是一座气势恢宏的大型客家围屋,总建筑占地面积有4000多平方米,90多间房屋,建筑结构为前、中、后及左、中、右三大部分联体型建筑,内部是三进两横一围府第式布局,中轴线的主体建筑为头进门楼,门楼后为三进的传统式祠堂建筑。彦龙楼前面是一个宽大的晒谷坪,谷坪前面是一个大池塘,整座楼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有四角楼,高达10多米。

9、陈孝女祠

陈孝女祠位于惠州市博罗县龙华镇龙华居委。据《博罗县文物志》记载:始建于南朝,历代有维修,于清道光八年(1828)大修。该祠坐北向南,由门楼、前院和四进院落组成,总面阔10.3 米,总进深70.58 米,占地面积727 平方米。

该祠的主体建筑为硬山顶,砖石结构、木梁架。头进正脊为博古脊、辘筒瓦滴水剪边。正门镶嵌石匾,阳刻“陈孝女祠”四字。前檐廊设墩台,置方形石质前檐柱,斗拱、驼墩雕刻精美。前殿两侧设耳房,内墙两侧凹进墙体各设一神台,供奉土地神位。第二进为过殿,辘筒瓦,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柱为石质圆柱,梁架为七架梁,斗拱为一斗二升。

殿正中上端悬挂“孝持家园”木牌匾。第三进为神殿,阴阳瓦,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殿内供奉陈孝女“昌福夫人” 塑像。第四进为后殿,阴阳瓦,两侧置耳房,殿内供奉孝女父母神位和吕洞宾神像。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日为陈孝女“昌福夫人”诞日,当地均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1985年,该祠被列为博罗县文物保护单位。陈孝女祠对研究清代建筑和当地的民俗文化具有较高的价值。

10、天上园戏台

天上园戏台位于惠州市博罗县罗阳镇天上园村。据《博罗县志》记载:建于清代,于2008 年重修。坐南向北,戏台高出地面1.5 米,面阔三间,11.25 米,深二进,5.8 米,占地面积66 平方米。歇山顶,龙船脊,龙船垂脊,辘筒瓦,青砖墙体,灰沙瓦面。

台前有两条方石柱,相距为5.25 米,戏台壁墙有两扇拱门,门高2 米,宽0.95 米。两扇门之间有一矩形方窗,长2.1 米、宽1.5 米。均装饰方格图案,由拱门内进便是化妆间,深为5.2 米,戏台开口镜框式,与现代镜框式戏台相似。今镜式戏台为“口”字形,古时为“四”字形,中间大、两边小。天上园戏台是博罗县唯一保留下来的古戏台,对研究博罗县清代建筑提供了实物依据。1985 年,被列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1、刘士骥故居

刘士骥故居位于惠州市龙门县地派镇渡头村新围村民小组。建筑坐东向西,通面阔12.63米,通进深17.21米,占地面积217.36平方米,是刘士骥少年时期的居住地。建筑建于清中晚期,两层高,土石木结构,夯土筑墙基,土坯砖墙,表面批灰,两进三开间,内设一天井,两厅十六房。

刘士骥(1857-1909),字铭伯,号鸣博,龙门县地派镇新围村人,南粤先贤,以身殉职的岭南教育家、实业家。清光绪十年(1884)科拔贡,清光绪十三年(1887)充正黄旗官,任京都五城水局使。清光绪十九年(1893)恩科举人,朝考一等,任国子监。

刘士骥任两广学务处查学员期间,潜心办学,在省城建立多间新式学堂,并多次前往南洋视学考察,探求发展学务之法。期间,刘士骥致力于为民请命、解决两广地区民众纷争。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奉命赴美洲发动华侨集资兴办广西实业。宣统元年(1909),奉召回国抵广州,四月初九晚遭匪徒行刺身亡。刘士骥故居对研究当地历史和传统民居文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2、南嵩书室

南嵩书室位于惠州市仲恺高新区潼湖镇琥珀村西南面,建于清代后期。占地面积约35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建筑平面呈双竖轴状,左高右低,左长右短。

门楼建于右轴前端,向南偏西42度,由门楼、过道、平房构成。主要为左轴,两轴中隔一院子,连以围墙,设大幅如意纹格子窗,门楼硬山顶,青砖清墙,门有门斗,门枕石,门边为红砂岩,门楣上有塑横匾,楷书“南嵩书室”。匾上有精美壁画,封檐板上刻有菊花、牡丹花,门楼右侧为通道通院子,院门秀雅,显露出浓厚书卷气。后为悬山顶平房一栋,主要为两层砖木结构,三间二进,通面阔10.3米,通进深18.85米,硬山顶,阴阳瓦,青砖清水墙,内以砖柱承重,头进前为天井,天井沿为青麻石所砌,中间为红砂岩铺成。

围墙、开小门于右边,门厅右侧垒石为阶上二层;后墙开青砖砌月洞门,整座建筑主体为青色。青者,“名垂青史”之寓意。南嵩书室具有清代后期建筑风格,装饰朴素,布局较有特点。书室延续新中国成立前夕,随着它所依附的旧制度消亡而衰落。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成为民居(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为知青集体户宿舍)。书室有族人管理,保存尚好。

13、东湖旅店

东湖旅店位于惠州市惠城区桥东街道水东东社区上塘街70号。据《惠城文史资料》记载,始建于1935年,为翟雨亭所建,九十年代陈志强购买,2009年维修。坐西北朝东南。总面阔23米,总进深13米,占地面积299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

建筑是一栋三层半中西式洋楼,悬山顶,辘筒瓦滴水剪边,用青砖砌墙,白石灰描边,坚固美观,款式新颖。后门左侧有废弃井一口。香港沦陷后,不少爱国文化人士由香港转移内地经过惠州时均曾秘密住进东湖旅店。该建筑曾是秘密抢救香港沦陷区文化名人惠州接送站,该建筑为研究近现代革命史提供了较好的实物资料。

14、中共惠紫河博地委成立旧址(高田黄氏宗祠)

中共惠紫河博地委成立旧址(高田黄氏宗祠)位于惠州市惠阳区镇隆镇高田村,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建筑坐东向西,面阔11米,进深27.1米,建筑面积269.93平方米。祠堂共三进(前堂-中堂-后堂),一进分门廊和门厅,门廊中为大门,大门两侧设塾台,塾台上立檐柱承檩,木枋连接山墙,浅浮雕封檐板五彩髹饰,墙楣做精美壁画。踏入大门为门厅,门厅左右设厅间。

经过天井侧廊可到二进中厅(中堂),中厅设一屏门,门牌匾刻“千顷堂”;踏过屏门经过天井侧廊可到上厅(后堂),上厅左右设厅间,中设一神龛。黄氏宗祠曾于1925年10月被作为中共四大半围支部所在地,1927年8月设为中共惠(阳)紫(金)河(源)博(罗)地委、中共惠阳县委所在地,1945年初成为路东新五区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祠堂右边的一排房屋是黄卓如的故居,恽代英曾在此居住过。该建筑在2014年11月公布为惠阳区文物保护单位。

15、中洞革命旧址群(含中洞红军兵工厂旧址、中洞红军医院旧址、中洞红军俱乐部旧址、中洞红军炮台、瞭望哨旧址)

中东革命旧址群含中洞红军兵工厂旧址、中洞红军医院旧址、中洞红军俱乐部旧址、中洞红军炮台、瞭望哨旧址。中洞红军兵工厂旧址位于高潭镇中洞村委会炮台岽东北面山脚。该旧址坐西南向东北,通面阔10.9、通进深8.3米,砖木结构,布瓦硬山顶。建筑原为民房,始建于清末。中洞红军医院旧址(肖氏宗祠)位于高潭镇中洞村委会中心村。

该旧址肖氏宗祠建于清末,坐北向南偏东7度,上三下两廊布局,通面阔11.16、通进深10.65米,砖木结构,布瓦硬山顶。1928年被焚毁,后期修复。中洞村红军俱乐部旧址位于高潭镇中洞村委会中心村,1927年。旧址为肖氏祖祠,建于清末,坐北向南,上三下两廊布局,通面宽11.28米,通进深10.64米,砖木结构,布瓦硬山顶。中洞红军炮台、瞭望哨旧址位于惠东县高潭镇中洞村委会炮台岽,该旧址为四柱尖顶凉亭式木结构建筑,坐南向北,平面是边长为1.95米的矩形,四周挖有呈“口”字形的战壕。站在哨所内,可看到中洞村大部分地方。

16、罗克明故居

罗克明故居又名光普楼,坐东向西,始建于清朝末光绪年间1892年,屋内占地面积约426平方,以上三下三,两边横屋包斗方格局,天井、斗方、门坪闽河石铺成,共有二十个房间,是客家特色的青砖瓦舍屋。大门有对联“光辉夏屋,普上春台”,横联是“光普楼”。

罗克明烈士,生于1903年,原名罗金泉,又名罗大森,从小在高潭念书,受革命理想熏陶,思想进步,后为孙中山创办的黄埔军官学校第四期毕业生,回乡后积极为家乡教育事业出力,倡办高潭小学,并积极参与当地的革命活动,后又参加中共组织的地下武装抗日活动,曾任高潭区苏维埃政府负责人,1945年间任中共海陆惠紫五五县边县政府参议员,1946间为党运输军械,海上与敌人枪战受伤,由地下党引渡到香港,医治无效牺牲,时年43岁,新中国成立后被评为革命烈士。

17、黄星南故居

黄星南故居位于惠州市惠东县高潭镇黄沙村委会新塘村,始建于清末,1940年重修。建筑坐北向南偏东28度,建筑面积198平方米,上三下三两头横布局(重建时左横屋未恢复原状),通面阔17.08、通进深11.6米,砖木结构,布瓦硬山顶。 

黄星南(1865—1942),惠东高潭人。年轻时远走南洋做苦力,在南洋追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1922年秋开始,在彭湃宣传发动下,带领农民兄弟开展农民运动。1923年初,组织成立高潭区农民协会,被选为会长。1925年夏,中共高潭特别支部(代号“高添寿”)成立,任支部书记。1927年11月11日,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被选为主席。1929年2月,大革命失败后,执行党组织决定,分散到揭西隐蔽,继续从事革命活动。1942年5月2日,因长期劳碌过度,积劳成疾而故,时年56岁。

黄星南故居是反映高潭革命斗争历史的主要实物见证之一,对研究东江地区革命历史有较为重要价值。2011年3月,惠东县人民政府将黄星南故居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18、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司令部旧址

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司令部旧址位于惠州市惠东县安墩镇大布村委会。围屋建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同治二年冬(1863)落成,为巫姓居所。总占地面积1360平方米,为“三进屋、两厢房”(即上五、下五、四楼阁、两头横、包斗坊)三合土坯砖瓦桁桷结构,共有房子48间,正门额上横书“忠义堂”3个大字。

解放战争期间,忠义堂曾为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南支队司令部办公驻地。“边纵”成立后,江南支队改编为东江第一支队,其司令部也设在这里。粤赣湘边区党委委员黄文俞及东江第一支队司令员蓝造、政治委员王鲁明、参谋长曾建、政治处主任刘宣等都曾在忠义堂居住和办公。1995年,被惠东县人民政府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3年4月,巫氏后裔子孙自筹资金重修,2018年,惠东县人民政府再次重修。该建筑对安墩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研究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19、虾浪村侵华日军罪行遗址——百人坑

虾浪村侵华日军罪行遗址——百人坑位于惠州市博罗县罗阳镇虾浪村。虾浪惨案(“百人坑”)遗址坐北朝南,东西长30 米,南北宽50 米,占地面积1500 平方米。

遗址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于2008 年11 月1 日立“虾浪惨案(“百人坑”)”遗址碑一座。据碑文记载,1938 年冬,驻守在县城北郊山鸡桥的日寇,因有一名士兵被杀,认定是附城虾浪村民所干,遂决定以一场大屠杀作报复。1938 年农历十月二十二日早上,日军一行几十人,闯入虾浪村,命令保长召集所有村民到村子的后背山集中,皇军要训话,并保证不会伤人。村民不知有诈,便依约前去。日军见村民集中得差不多了,便丧心病狂地一齐开枪,当场被枪杀的村民有61 人,然后窜进村内抢粮抢物,放火烧屋,被烧死的村民达47 人,全村500 多间房屋除7 间半得以幸免外,其他尽成灰烬,该遗址见证了日寇侵华的滔天罪行。因当年被日寇杀害的村民达百余人,故该遗址被称为“百人坑”。

该遗址对日寇侵华的罪行提供了实地证据。1985 年,该遗址被列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糜朝霞

编辑 南小惠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