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国铁+3城际+8地铁!一文读懂南沙未来15年交通规划

南方+ 记者

广州南沙将规划引入6条国铁,3条城际轨道,8条城市城市轨道,布局7条有轨电车,到2035年实现广州港货物吞吐量达7.5亿吨。

南方+记者从南沙区发改局获悉,近日,广州市政府、广东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实施《南沙综合交通枢纽规划(2020-2035年)》(下称《规划》),从省的层面明确将南沙打造成为承载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功能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交通中心及支撑国际化滨海新城的绿色智慧交通示范区,推动南沙由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向区域交通中心、功能中心转变。

半小时到与湾区中心城市,3小时到邻近省会城市

在对外交通方面,轨道交通将实现“30+12348”时空目标,“30”即与湾区中心城市30分钟互达;“1”即与湾区节点城市间1小时互达;“2”即与省内地级市2小时互达;“3”即与邻近省会城市3小时互达;“4”“8”即与国家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中原等城市群)主要城市4-8小时互达。

根据《规划》,南沙将构建“一主(南沙站)一辅(庆盛站)三个功能站(通用机场站、蕉门站、横沥站)”的铁路客运站格局。规划及引入6条国铁,在现有广深港高铁、在建南沙港铁路及深圳至江门铁路基础上,新增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谋划将深圳至南宁高铁、赣深客专引入南沙。规划3条城际轨道,引入中南虎城际、肇顺南城际和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

2035年实现广州港货物吞吐量达7.5亿吨

南沙港区将建成现代化综合性国际门户枢纽港,规划至2035年,实现广州港货物吞吐量达7.5亿吨(南沙港区约5.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3500万标箱(南沙港区约3050万标箱),邮轮旅客吞吐量250万人次。

记者从广州港集团了解到,广州港2020年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5.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170万标箱,分别同比增长4.3%和3.2%。

其中,南沙作业区为南沙港区的核心,规划港口岸线长约60公里,规划用地面积约53平方公里。南沙港区包含的沙仔岛作业区、小虎作业区、芦湾作业区规划港口岸线长分别是4.1公里、4.8公里、4.8公里。南沙客运港重点发展通达湾区城市的水上高速客运和国际国内邮轮休闲旅游客运,积极争取成为国家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

日前广州正式印发的《广州市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实施方案》提出围绕全面探索创新发展模式,推进区域集聚发展,拓展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领域转型。其中包括在南沙区推进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建设,推进对外国旅游团乘坐邮轮从南沙口岸入境实行15天免签政策。

规划275.6公里轨道交通途径南沙

根据《规划》,高快速路布局将形成“406090”湾区时空圈,“40”即实现南沙至广州中心城区,以及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等周边城市40分钟互达;“60”即南沙至江门、珠海、澳门、香港等湾区主要城市60分钟互达;“90”即南沙与珠三角其他城市90分钟互达。

《规划》提出完善与广州中心城区“三高三快”通道建设,新增狮子洋通道,远期研究南沙港快速东延广深沿江高速过江通道,形成“六横七纵”的高快速路网布局。

区内轨道将打造“3040”出行时空圈,即南沙至广州中心城区30分钟,南沙内部组团之间40分钟互达。南沙中心区轨道站点800米范围内覆盖人口数占中心区总人口数比例超过70%。

规划形成与广州中心城区连接的“两快一慢一预留”大容量轨道通道及区内“环+放射”城市轨道网络系统。两快即轨道18、22号线;一环即轨道15号线;放射线包括26号线、31号线、32号线、33号线、38号线。规划布局7条有轨电车线路,服务于城市轨道交通覆盖空白区以及南沙各组团内部区域。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规划建设的城市轨道8条线路总里程为463公里,其中经南沙境内的为275.6公里。目前,广州地铁运营总里程为515公里,一共14条线路。

区内慢行交通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

《规划》提出区内城市骨干道打造“102020”出行时空圈,“10”即区内各产业功能区或组团中心10分钟内接入高快速路;“20”即区内各产业功能区或组团中心至对外交通枢纽20分钟直达;“20”即区内各组团中心至南沙中心城区20分钟可达。

规划“二环十七射”的南沙骨架路网总体布局,其中往广州中心城区方向6条,往佛山方向2条,往中山方向为南中高速等5条,往东莞、深圳方向为深中通道、狮子洋通道等4条。

区内慢行交通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即在1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内,配备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形成安全、友好、舒适的社会基本生活平台。

南北向的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南沙至珠海(澳门)城际,东西向的深茂铁路(深圳至江门段)、中南虎城际、肇顺南城际和南沙港铁路,这些线路在南沙枢纽站交汇并向外辐射形成“米”字型交通路网格局,将南沙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接入国家“八纵八横”客运主通道,打通南沙向西至北部湾区域、成渝经济圈,向北至京津冀经济圈,向东至东南沿海经济带、长三角经济圈,快速通达香港西九龙站、香港机场站、珠海横琴站的快速轨道。

其中,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为打通粤港澳大湾区西翼的南北向主干线,设计时速350km/h,目前正在开展预可研前期工作;中南虎城际和肇顺南城际为串联粤港澳大湾区东西翼主要城市群的重要城际轨道,力争2022年开工建设;深茂铁路(深圳至江门段)为打通大湾区西翼(经南沙)和东翼(至深圳)的东西向最短直径线,设计时速250km/h,预计2026年完工。

更多的交通建设不仅可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流、物流需求,也让大湾区内外的交通网络更加优化、高效。在南沙大桥开通的当天,粤港跨境巴士随即调整珠三角及粤西地区多条线路及34个班次,旅客行经南沙大桥可以更快抵达香港市区。

广深港高铁。李夏同拍摄

广深港高铁。李夏同拍摄

从地理几何中心迈向区域功能中心

南沙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建设综合交通枢纽为契机,打造北承广州、东联深圳的快速交通网络,通过4号线、18号线、22号线、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三高三快高速线路等直达广州中心城区,通过深茂铁路(深圳至江门段)、南中高速、深南高铁、赣深客专等连接深圳,更好承接广深科技创新、国际商贸、金融服务等优质资源,共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南沙新区落实国家战略,建设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平台,打造广州唯一的城市副中心和广深“双城联动”先行示范区奠定坚实的基础。

黄埔计划开通从中新广州知识城到南沙的全球第一条无人驾驶航线,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和南沙科学城为极点的广州科技创新轴踌躇满志;

广州地铁22号线正把南沙科学城、东莞滨海湾新区和深圳市光明区科学城串联起,这条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走向一致的跨市轨道交通,将真正发挥广深合作“桥头堡”的作用,推动南沙建设广州“双城联动”先行示范区;

在建的南沙港铁路,将使得广州港南沙港区的货物更便捷地以铁水联运方式走出国门,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无缝联运。

一个联结起珠江东西两岸城市群,全方位、立体化交通出行体系雏形已经逐渐显现。一个着力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的南沙正逐渐成型。

【南方+记者】柳时强

【通讯员】曹源

编辑 崔格僖
校对 牟元凯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