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逆行抗疫的“白衣战士”,她是勇克难关的“铿锵玫瑰”,他是痴迷影像的城市记录者……
虽然年龄有别、岗位不同、事迹各异,但他们都用坚守岗位诠释了“敬业奉献”的时代精神。
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对“怎样做一个好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好人就在身边
中山市身边好人和道德模范
评选十周年展览
展期:2021年1月1日-1月16日
地点:中山纪念图书馆负一层方成厅
互动活动:现场观展拍照打卡,或者与“中山好人”合影,将图片转发朋友圈集赞30个的观众,可于展览期间,到现场领取新年礼物一份(限量200份,领完截止),礼物由华为、中山画刊、剪纸艺术家梁杰康老师共同赞助。
廖小卒
不放弃任何一位危重患者
2020年2月17日晚上9点,中山市人民医院吹响集结号,组建了一支9人ECMO小队,已连续作战10天的ECMO研究室副主任廖小卒带队,携带一台设备驰援1000多公里之外的湖北荆州。
中国好人、第四届中山市道德模范、中山市人民医院ECMO研究室副主任廖小卒。摄影 | 陈辉
甫抵荆州,他便收到马上转运一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到荆州市中心医院救治的紧急通知。他与医疗专家经过2小时的研判、1小时的ECMO手术和来回6个多小时的路程,成功转运一位离市区130公里的52岁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完成湖北省首例ECMO成功转运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案例。
在湖北荆州市中心医院重症ICU病房,他又与死神竞速,用16秒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紧急更换“人工肺”。在荆州新冠肺炎危重症病房,他与团队连续工作了整整32天。
廖小卒常年工作在治病救人前线。摄影 | 彭磊铿
疫情期间,他带领的广东ECMO团队在湖北荆州支援抗击疫情,为危重症患者筑起最后一道生命防线,被央视称为“阻挡死神的战士”。
当时,荆州有超百名重症危重症患者,当地缺乏ECMO设备和管理团队,这也是ECMO团队被紧急召唤支援的原因。接下来一个月时间里,ECMO团队成员们的生物钟完全被打乱,“每天的生活就是吃饭、上班、睡觉,闹钟都是4小时一响。”护士长张银英说。
第一次进隔离病房,ECMO团队便对原有的重症病患进行全面护理。“以前在普通病房一两个人可以搞定的事情,穿上防护服后,五个人花了三个小时才完成了第一个病人的护理。”廖小卒说,“这是我们之前不可能经历过的事情。”
廖小卒在湖北监利支援抗疫。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但令成员们感动的是,荆州市中心医院和当地政府给予了医疗队最好的后勤保障。最令他们难忘的,是初抵荆州的那个凌晨,已经饿了一天的队员们,接受了荆州市中心医院医生们的宵夜邀请——每人一包方便面。“在那种情况下,才真切感受到前方条件的艰苦。”廖小卒说,“尽管这样,他们还是把最好的都给了我们,我们也要把最好的给他们。”
廖小卒说,常有人把他们当成“英雄”。“其实我们不是英雄,我们只是普通人。全国约有5万多名医护人员支援湖北,这是我们医务工作者的一种责任,也是身为中国人的一种担当。”
王冰
愿做经济转型升级的“轴承”
她是一名总工程师,在38年的职业生涯里,轴承是她心中唯一的选择和坚持。“穷一生做一事”,便是她对梦想的承诺和执着。她是王冰。
1990年,王冰跟随丈夫南下来到了中山市轴承总厂。企业转制后,作为公司技术带头人的王冰决定摒弃传统大规模生产模式,将目标锁定高端装备专用轴承。
广东好人、全国劳动模范、总工程师王冰。摄影 | 陈辉
历经数百次试验验证和改进提高,王冰终于创新功能集成型专用轴承设计制造方法,并带领团队攻克“中小型密封低噪声电机轴承”等多个技术难关。
在王冰的坚持和努力下,原来产品单一、销路不畅的转制企业蜕变为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远销欧美的明星企业。
工作中的王冰。摄影 | 周宏陶
从业38年以来,王冰一直致力于特殊专用轴承设计和精密加工技术,屡获科技奖励和专利授权,解决了众多军民用轴承设计制造技术难题。她研制出40余种高、精、尖自主知识产权产品。
作为中山市政协委员、中山市劳动模范协会会长,以及国内行业里的科技专家,王冰一直积极为中山发展和全行业科技进步建言献策,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她被誉为广东省创新型劳动者的杰出代表、中国轴承制造业的铿锵玫瑰。
曾旻雨
用影像记录中山变迁
“今天的影像必将成为明天的历史!”这是中山石岐人曾旻雨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怀着对家乡的深情厚谊,他坚持三十多年用镜头记录家乡的人文风物和城市变迁,公开发表的摄影作品数千张,在中山逐渐成为德高望众的摄影前辈,也成为不少读者认可的纪实类摄影创作者。
中山好人工作室主持人、摄影师曾旻雨。摄影 | 吴进
曾旻雨是“60后”,对石岐老街尤其感情深厚。2014年起,他开始专注于纪实专题《石岐老街》的拍摄,他用脚步丈量老街,用光影刻录普通人的生活状态,时常为了一个画面蹲点多日、不分昼夜。
几年来,在《石岐老街》系列图片线上传播的过程中,受曾旻雨行动的感染,一些志趣相投的摄影爱好者加入了他的队伍,自发形成了一支“线上宣传队”,他们通过线上各种平台、朋友圈等传播老街美图,吸引更多摄影人关注城市变化,用影像记录历史。
城市变迁(组图)。摄影 | 曾旻雨
2018年5月20日上午,“曾旻雨好人工作室、石岐老街创作室”在莲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揭牌成立。曾旻雨说,一直以来许多朋友都自发参加各类志愿活动、文化活动,通过网络宣传也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场地等问题的限制,不能把大家聚在一起。
现在有政府的支持,社区的协助,得以建立“好人工作室”,每个热心公益的志愿者就像是找到了组织,找到了“家”,可以更好地向社会传播正能量,为社会更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曾旻雨向街坊介绍工作室情况和相关公益“业务”。摄影 | 夏升权
自成立以来,“曾旻雨好人工作室”组织开展志愿活动,挖掘身边好人好事,聚集起中山好人的力量,广泛传播正能量。曾旻雨表示,做人要有一种担当感、责任感,希望将来更多人加入队伍,一起来记录和保护中山的历史建筑。
梁杰康
一剪一纸巧手筑梦
“归国华侨”“剪纸达人”“十杰市民”,中山老人梁杰康头顶上的光环有很多。
一把剪刀,一张纸,就是一门艺术。2006年退休后,梁杰康将精力和时间几乎全用在剪纸文化创作之中。
中山好人、中山市十杰市民梁杰康。摄影 | 周宏陶
他以爱国爱乡为红线,以社会主义文化为基点,将现代剪纸和传统民间剪纸技艺相结合,短短几年创作了数百幅作品。他创作的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盛世中华”十四米长卷、“中国二十四孝”、“中山母亲河”岐江桥等作品广为人知,获得了极大的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
梁杰康创作6.6米长剪纸作品献礼中山慈善万人行。图片由中山日报提供
2007年至2018年间,梁杰康一直坚持为少年儿童提供剪纸义教服务,每周往来于城镇之间,兢兢业业,不辞劳苦。从东区花苑社区少工委、小榄镇丰华学校、沙溪镇虎逊小学、申明亭小学到大涌镇流动儿童活动中心,梁杰康所到之处,桃李芬芳。
他还加入老年志愿者行列,义务教大家学习剪纸技艺。参加中山市十八大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宣讲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团。每年慈善万人行、学雷锋活动月期间,他总会带着老伴奔赴市、区(镇)、社区等各级公益服务集市,现场开设免费剪纸教学。
梁杰康教孩子们学剪纸。摄影 | 文波
来源:中山画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