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3000亿市值的白马股爱尔眼科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2020年12月30日,武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抗疫医生艾芬自述由于爱尔眼科违背医学流程,自己的近乎正常的晶体被摘除,视网膜脱落右眼近乎失明。
武汉抗疫医生控诉在爱尔眼科治眼后近乎失明
2020年12月底,湖北省武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知名抗疫医生艾芬通过社交平台及媒体自述,自己半年前在武汉爱尔眼科医院接受了右眼人工晶体植入手术之后,视力未见好转,10月在自己就职的医院检查后得知右眼视网膜脱落,近乎失明,复盘后认为爱尔眼科违背医学诊疗流程。“我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他们都可以这样做,如果是老百姓就更可能被骗。如果我不出来说话,更没有人出来说话了。”
继武汉爱尔眼科医院2020年12月31日晚发声明称,“经核实,该患者的术前检查、手术和术后复查等各环节均符合医疗规范”,却仍然遭受艾芬质疑之后,今天(2021年1月2日)上午,上市公司爱尔眼科医院集团发通告称,对此事件高度重视,已迅即成立集团调查工作组,于2021年1月1日连夜赶赴武汉,进行全面调查核实。
“我是个医生,从没想过当医闹。我只是希望能够以亲身经历来曝光爱尔医院在诊疗过程之中的不规范行为……”新年第一天,46岁的武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艾芬通过其微博账号@急诊向日葵艾芬 这样写道。
据艾芬自述,2020年5月份,她感到自己的视力明显下降,起初以为是戴面屏护目镜引起的。当时,由于她所供职医院的诊疗业务还未完全恢复正常,经一个关系比较好的三甲医院退休眼科医生建议,她选择到这位医生目前任职的武汉爱尔眼科医院就诊。
检查之后,院方称她右眼患上了白内障,建议她换多焦晶体,并推荐副院长王勇实施手术。5月下旬,艾芬接受手术,摘除了右眼晶体,植入了爱尔眼科医院提供的右眼人工晶体,手术大约花费2.9万元。
由于术后未见视力好转,2020年6月初,艾芬前往爱尔眼科医院复诊,主刀医生王勇告诉她说,这属于正常现象,过一段时间就会恢复。10月,她在自己就职的武汉市中心医院眼科检查,结果显示其右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呈灰白色隆起,屈光不正(右眼高度近视),近乎失明。这说明右眼眼底严重变性。
在凭诊疗单咨询多名眼科医生后,她认识到,按照常规流程,做晶体置换手术之前就该检查眼底,如果早发现、早用激光治疗,情况可能不至于如此。艾芬也认为爱尔眼科是“为了赚钱”,不必要地摘除了自己原本几近正常的晶体。
不久前,艾芬向王勇索要手术前的晶体照片,对方发来一张白内障病变很严重的照片,这让艾芬感觉“明显是弄虚作假”。她在个人微博写道:“我6月初复诊时在他的电脑上亲眼看过,白内障程度非常轻……我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他们都可以这样做,如果是老百姓就更可能被骗。如果我不出来说话,更没有人出来说话了。”这是她决定曝光此事的原因。
艾芬说,右眼近乎失明之后,她目前只能停诊在家;最让她难受的是,因为这个疾病不能用力,作为母亲不能再抱刚满2岁的孩子,让她觉得“生活瓦解了”。
爱尔眼科称已成立调查组全面调查
事件发酵后,2020年12月31日晚21时20分,武汉爱尔眼科医院通过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对艾芬反映的情况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对这一事件的诊疗全流程开展了自查。经核实,艾芬右眼为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有手术适应症,术前检查、手术和术后复查等各环节均符合医疗规范。
院方指出,艾芬自主提供的三甲医院术前B超和OCT检查结果,均显示眼底视网膜平复;爱尔眼科医院于2020年5月24日术前眼底检查结果也显示其眼底视网膜平复,未发现视网膜脱离,周边部分被白内障遮挡,与术前艾芬提供的其他眼底影像学检查相符合,有白内障手术指征。术后复诊结果显示,艾芬视力较术前明显提升,眼底视网膜平复。
同时,医院否认了艾芬所述的“明显是弄虚作假”的情况。上述声明称:“经核查,我院不存在对患者病历和检查资料进行篡改和调换的情况,我们愿意随时接受社会各界和卫生行政部门对我院的医疗流程和各项诊疗环节进行核查监督。”院方邀请艾芬回来复查,“本着对患者负责任的态度,我们愿意继续为患者提供各方面的帮助,协助其开展后续治疗。”
然而艾芬对此声明并不认同。2021年1月1日下午,她在个人微博回应:“1.不是自行提供的术前B超和OCT结果,是根据爱尔的要求在我院做的。2.这两个检查有没有异常和眼底视网膜平复不是一个概念;3.我的白内障病变程度很轻,根本遮盖不了视网膜周边。4.希望爱尔医院公布我的正确的术前白内障照片。”艾芬还表示,“希望爱尔有一个诚实解决问题的态度,而不是私下想找我‘聊聊’。”
图据@急诊向日葵艾芬 微博截图
1月2日上午,上市公司爱尔眼科医院集团针对此事首度发声。其微信公众号发表声明称,集团对此事件高度重视,已迅即成立集团调查工作组,于2021年1月1日连夜赶赴武汉进行调查。“工作组将本着对患者和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对此事进行全面调查核实。集团对艾芬女士所述病痛表示关心和同情,并愿意为其后续治疗提供帮助。”
图据爱尔眼科官方微信
艾芬仍对右眼复明抱有期望。她说:“希望我的眼睛以后还能正常地从事医疗工作,因为医疗过程的很多仪器设备操作文书都需要用眼。如果国家需要,我还要戴上护目镜穿上防护服冲上一线。”
爱尔眼科官网显示,其在中国内地有500余家眼科医院及中心。南都记者注意到,包括武汉在内的多地爱尔眼科医院都曾因医疗纠纷被患者告上法庭。其中,有患者在手术后落下八级伤残,涉事爱尔眼科医院被判赔23.6万。
多地爱尔眼科发生医疗事故
有患者手术后落下八级伤残
公开资料显示,武汉爱尔眼科医院有限公司由上市公司爱尔眼科(300015)全资控股,法定代表人为李力。公开资料显示,爱尔眼科于2003年在长沙成立,2009年上市,是中国首家IPO上市医疗机构,在中国内地就有500余家眼科医院及中心,目前市值约3086亿。
南都记者查询到,贵州省贵阳市、云南省玉溪市、山西省太原市、甘肃省兰州市等多地的爱尔眼科医院有限公司都曾因医疗纠纷被患者告上法庭,并被判决作出相应赔偿。
裁判文书网相关资料显示,2018年1月16日,患者刘某到辽宁省葫芦岛爱尔眼科医院有限公司就诊,该医院对刘某诊断为孔源性视网膜脱落后收入院,实施左眼行玻切手术,注硅油晶体植入。2018年1月25日刘某出院。由于术后视网膜再次脱离,该医院未能及时发现,导致硅油不能取出,失去再次治疗机会。经葫芦岛市医学会鉴定,刘某属于四级医疗事故,医方承担主要责任。经锦州辽希司法鉴定中心鉴定,刘某左眼外伤现盲目5级,评定为八级伤残。
葫芦岛市连山区人民法院认为,患者刘某在被告葫芦岛爱尔眼科医院有限公司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经葫芦岛市医学会鉴定,被告医疗活动构成四级医疗事故,故被告对原告的经济损失应承担赔偿责任。法院一审判决,葫芦岛爱尔眼科医院有限公司赔偿刘某经济损失23.6万余元。
重庆的爱尔眼科医院也曾出现类似的事故,被患者告上法庭。
2008年1月,范某在重庆爱尔眼科医院有限公司接受了双眼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范某术后出现黑影飘动、干眼症等症状。2011年11月,范某向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根据重庆市法医学会司法鉴定所鉴定,医院在对范某的诊疗过程中存在未充分遵循手术禁忌症和适应症、未行充分的告知义务、病历书写和记录不规范的过错,该过错与范某干眼症加重的损害后果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系范某损害后果的间接因素。
经法院审查,范某医疗费、残疾赔偿费等总损失共计30.8万元,按照双方的责任比例,医院应承担25%的责任,其应承担的费用8.2万元(含精神抚慰金8000元)。2018年12月17日,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二审判决,维持原判。
爱尔眼科千亿市值背后的隐患
从2020年8月开始,爱尔眼科的股价就一路高歌,从44.01元/股涨到70元/股以上。截止发稿前,爱尔眼科总市值为3053.22亿元;当日最高股价为75.5/股,照比今年8月股价上涨71.55%。
截止目前事件发酵,股吧对周一爱尔眼科的走势讨论已经炸锅。
值得注意的是,爱尔眼科千亿市值背后的隐患,不只有“投诉增加”。
半年报显示,2020年上半年,爱尔眼科的营业收入为41.64亿元,同比增长-12.3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76亿元,同比增长-2.72%;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5.79亿元,同比增长-16.69%。
为抵御疫情带来的风险,爱尔眼科增加了借款的金额。截至2020年上半年,爱尔眼科的资产负债率为46.72%,短期借款增至23.12亿元,2019年底该数据为5.8亿元。
然而,以上疫情带来的影响在经过第三季度后被逐渐“消化”,其中关键因素为爱尔眼科完成了一项重大资产重组。2020年6月12日,爱尔眼科公告表示上述重组的标的资产已完成过户手续及工商变更备案登记。
该项重大资产重组为爱尔眼科以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磐信投资、磐茂投资合计持有的天津中视信100%股权;
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众生药业持有的奥理德视光100%股权与宣城眼科医院80%股权;
以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李马号、尚雅丽、潍坊目乐合计持有的万州爱瑞90%股权与开州爱瑞90%股权,交易作价合计为18.7亿元,一共收购了30家医院。
这场并购始于2019年10月30日,爱尔眼科首次披露了关于此次并购30家医院的交易预案。
通过不断扩张,目前爱尔眼科在全国拥有600余家眼科医院及中心,然而十年前其仅有十多家医院,并且营业收入也从2009年的6.06亿元提升至2019年的99.9亿元。
爱尔眼科:41亿元商誉压顶
以上的一切都归功于体外孵化,即在培育期时,医院不并入上市公司体系内,而是在上市公司体系外进行培养,待医院成熟之后,再通过并购的方式进入体系。
2014年开始,爱尔眼科陆续引进中钰资本等社会资本设立产业基金,从体系外收购眼科医院,经培育待医院盈利后再置入上市公司,最终并入上市公司报表。
由于以成本法核算,爱尔眼科旗下设立的产业基金计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而非用权益法核算,计入长期股权投资。两者之间的区别为,权益法确认系按照合伙章程中上市公司享有的份额比例来确认投资收益,因此产业基金会影响上市公司的当期损益。成本法核算时,产业基金则未必会影响上市公司的当期损益。
2014-2018年,爱尔眼科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分别为1.2亿元、2.64亿元、8.03亿元、11.61亿元、15.22亿元。2019年及2020年前三季度,爱尔眼科的其他非流动金融资产为16.97亿元、17.75亿元。
通过此种方式,爱尔眼科得以使业绩连年平稳增长,不过,其中也留下了不小的隐患,大量并购还给爱尔眼科带来巨额的商誉。截至2020年9月30日,爱尔眼科的商誉已达到了41.26亿元,而上年末为26.38亿元,新增商誉均由今年的重大资产重组产生。
事实上,爱尔眼科也曾试着解决商誉高企的问题,2019年,爱尔眼科计提商誉减值准备金额为4.45亿元。
随着医疗事故成为舆论的焦点,不知道陈邦和爱尔眼科的扩张计划是否会因此变慢。对于该事件的进展,21金融圈也会持续关注。
21金融圈综合:南方都市报、凤凰网财经等报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