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前的法国商船,搭载着怎样的中国故事?

南方+ 记者

“通俗化的表达,故事化的呈现。以寻找300年前一艘商船的悬念出发,来呈现有关‘一带一路’宏大背景的历史。”《海上来客》导演、广州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李林谈到这部片子时说。

在不久前落幕的2020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粤产纪录片《海上来客》获得2020金红棉优秀纪录片“优秀纪录系列片”。

这不是李林带领的团队第一次获得金红棉优秀纪录片。作为中宣部首届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广东省广播影视青年创新人才,李林导演有着丰富的纪录片拍摄经历,也多次和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结缘。

2006年,李林参与执导的纪录片《房子》获当年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评审团奖”。影片关注广东村民黎称亮自家的房子被百年不遇的洪水冲毁后,重建新家的艰辛过程,该片同时获得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中国电视金鹰奖。

纪录片《伴我高飞》剧照

纪录片《伴我高飞》剧照

十年后,讲述“中国轮椅滑翔伞第一人”大河故事的纪录片《伴我高飞》获当年“金红棉”评优最佳纪录长片提名。

2018年,展示广州改革开放“头啖汤”精神的大型纪录片《头啖汤》再次入围当年“金红棉”评优终评环节。

与过去多部作品更偏向现实题材不同,《海上来客》是一部历史题材纪录片,也是一部4K超高清纪录片。“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和突破。”在李林看来,历史题材的纪录片与现实题材最大的不同,在于要在既定的历史故事框架中,填充足够扎实的素材。为此,她带领摄制团队沿着法国“安菲特利特号”商船的脚步,先后走访了广州、北京、海南、巴黎、拉罗谢尔、洛里昂等多座城市,采访了中法两国数位权威历史学家,收集到了中西方早期交流的大量珍贵史料。

在海事博物馆与法国航海史专家罗兰交谈。

在海事博物馆与法国航海史专家罗兰交谈。

影片的镜头追随在广东生活了20年的法国作家方索的步伐,探寻300年前首航广州的法国商船“安菲特利特”号的秘密。一个千年不衰的商都大港,几封300年前的神秘信件,一座百年法式灯塔,一段波澜起伏的发现之旅,串联起大航海时期中法两国的第一次握手。有趣的是,这部纪录片既体现了清代早期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也体现了厚重历史与鲜活现实的对话。

纪录片《海上来客》导演李林

纪录片《海上来客》导演李林

日前,李林接受南方+记者的专访,谈到《海上来客》的创作历程,以及有关中国故事国际化传播的一些思考和观察。

历史的现代叙事

南方+:您过去的作品更多的涉及现实题材,这次为什么选择拍摄一部历史题材的片子?

李林:作为一个新广州人,我对广州历史其实有很大的好奇心,在这里生活的时间越长,越觉得有很多东西值得挖掘。比如十三行时期,广州对外贸易曾经最辉煌的一段时间,有很多精彩的故事。我对船也比较感兴趣,广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来过广州的外国商船不计其数,但是,在中国的文献记载里,很少留下具体的外国商船的名字,它们大多都是以一个笼统的整体形象存在,很少人描绘它们是怎么劈波斩浪、穿越重洋来到中国的。 

到访广州的远洋帆船像“哥德堡号”(注:哥德堡号(East Indiaman Gotheborg)是大航海时代瑞典著名远洋商船,曾三次远航中国广州)、“中国皇后号”(注:“中国皇后号”是18世纪开辟了中美直接通航的商船),都是来广州做生意的商船。“安菲特利特号”1698年3月从法国出发,当年11月抵达广州黄埔古港,1700年返航带回了大量的中国商品,在法国乃至整个欧洲掀起了长达百年的中国热。但它不仅仅是一艘商船,它带着更重要的特殊使命而来。著名汉学家伯希和曾将安菲特利特号的中国之行,定义为“中法关系的起源”,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名字,很少人知道它的传奇故事,我也被这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开始大量收集有关资料。

南方+:前期资料收集的阶段遇到哪些困难?

李林:说实话挺难的。首先,这个故事发生在300年前,历史遗存少之又少。第二,国内清代资料的归档和保存不是特别完善,因此很难找到有关这艘船的记载,很少人知道这艘船,更没人知道它是什么样的,这让我们非常困扰。很难想象,一部讲船的历史纪录片里看不到这艘船的样子。第三,这个故事涉及到中法两国的多座城市,受到语言的障碍,研究中法关系史的人很少,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引。第四,立项之前我们缺经费、也缺人力,很多人不相信这个题材能做得出来,只能自己慢慢下功夫。所以,前期资料的收集可以说是最大的难点,资料收集和前期调研工作进行了一年多时间,翻阅了大量的文献书籍,走访了很多博物馆、图书案、档案馆。

南方+:后来是如何取得突破的?

李林:有几个方面因素。2017年,我们申请到了广东省委宣传部“文化走出去”的扶持资金,同时台里也在大力扶持精品创作,给了我们创作资金、人力等各方面的保障,让我们有条件可以做这种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的历史项目。

在资料收集方面,最大的突破是在法国海事博物馆。法国海事博物馆的罗兰馆长,是航海历史专家,他收藏了三张“安菲特利特号”的图纸,在建造这艘船之前,造船基地要呈给国王路易十四审批的设计草图,尽管不是整艘船的设计图,只是船尾、正面和侧面的局部图,也已经足够让我们感到惊喜万分。结合这些资料,我们和三维制作团队一起反复打磨了好几个月,终于复原出了大家现在看到的这艘传奇商船。

相比于前期的案头工作和大量的拍摄内容,最后片中呈现出来的只是冰山一角。因为篇幅有限,其实还有很多有趣的访谈和史料,没有被放入到正片中,接下来我们计划用这些素材,剪辑一些有趣的短视频。

南方+:您认为历史题材的拍摄和之前的现实题材有什么不同?

李林:拍现实题材最大的困难,在于其不可预知性。很多时候,你要跟着片中的人一起去经历,跟随他人未知的命运之河一起漂流。而做历史类题材时,你往往已经知道故事发展的大框架,但你不清楚的是框架之下的细节。你要做的就是去填充,让这些细节丰富圆满起来,因此你需要寻找很多扎实的素材。

需要考虑的还有如何将历史素材视觉化地呈现。视觉化需要借助很多手段。以《海上来客》为例,我们围绕一艘300年前的船展开故事。为了让观众沉浸到故事中去,150分钟的片子里不可能连船的影子都没有,我们就必须要借助三维动画,来尽可能真实地呈现它。情景再现也是影片的另一种重要的视觉化手段,可以更好地为了我们的故事服务。 

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表达

南方+:影片是以作家方索的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叙事的,为什么考虑用第一人称来处理?

李林:安菲特利特号本来就是一个跨地域、跨文化的故事。在拍摄前,我一直在考虑如何让这个故事既让中国人感兴趣,又让外国人感兴趣?我用谁的视角来引出这个故事?方索是法国人,从小在法国长大,但他现在广东已经生活了20年,太太也是中国人,所以他对中国文化很了解,他的身上兼具了中法两种文化特质。再加上他的职业是作家,就像他在片中自述是“一个打捞故事的人”,他写的故事都与中法历史有关。 所以,由他来“打捞”这个故事,我觉得非常合适。

《海上来客》第一集片名是“双重使者”,“安菲特利特号”船上的科学家们,是历史时空里的文化使者,而在现实世界中,方索其实也是一个文化使者。方索实际上是现实世界中的文化交流使者,他创作的以中法交流为题材的小说以法语形式出版,其实是中华文化对法传播的使者。 而在历史上,“安菲特利特号”和船上的科学家们,他们则是历史时空下的文化传播使者。

南方+:如何把这个中法贸易第一船的故事更国际化地表达?

李林:《海上来客》有三集,共150分钟,内容很丰富,要吸引观众看得下去,就一定要讲故事,有矛盾冲突、有足够的悬念能吸引观众。所以,《海上来客》肯定不是一条海上丝绸之路主题的宣传片。从《双重使命》到《商都探秘》,再到《风云变幻》,这三集内容相对独立,却始终以不断抛出的悬念来贯穿,让作家方索在不断探寻中层层推进,于发现之旅中寻求真相。

故事围绕安菲特利特号商船来中国的经历而展开,更围绕船上的商人、科学家的命运而展开。这群三百年前的冒险家们,带着各自的使命,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中国,为实现梦想而努力斡旋,渴望交流和对话,苦苦寻找中西方文化的共通之处,经历过人生的高潮和低谷,哪怕众叛亲离都从不放弃。这些人物身披理想主义的光芒,踩过现实的泥泞和荆棘,这样的故事全世界的观众都能够理解并产生共情。我们可以联想,文明之间的交流从来就不是容易的,历史悠久的海上丝绸之路,绝不是仅有浪漫、财富,正是一个又一个这样勇敢而真实的人,才把远隔重洋、文化迥异的世界连接成一个共同体。

南方+:这部影片也像“安菲特利特号”一样,成为中法交流的媒介,它是否收到过来自国外的一些反馈?

李林:最近,巴黎政治大学亚太地区校友会联系我,说在网上看了片子的预告片,非常希望我们能为他们组织一场看片会。巴黎政治大学一向被称为“法国总统的摇篮”,精英荟萃,我们正在积极筹备这件事。今年年初,我们的宣传片也在法国埃菲尔铁塔上进行了放映,参加了“中法友好故事会”。在场的很多法国嘉宾都很感兴趣,认为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太少了,非常希望我们的片子能够早日在法国播映。

【见习记者】王昕桐

编辑 黄楚旋
校对 曹柏英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