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念好致富经 共圆小康梦
大埔县探寻党建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脱贫路径,脱贫攻坚结硕果,乡村振兴谱新篇
“担子一下轻了,有种苦尽甘来的感觉。”随着种柚子、打散工等收入增加,西河镇漳北村贫困户钟瑞昌一家如今住进了新房,生活安心了,做事也更有劲。像钟瑞昌一样,如今大埔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不仅达到脱贫标准,脱贫之外,贫困户安居更有保障、生活更有盼头。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面对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近年来,大埔县结合全县实际,在探索实践中寻找脱贫新途径,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扎实有效、亮点频现。
建强党员干部主力军,贫困村脱贫奔康有了主心骨;打好产业扶贫组合拳,建有长效农业特色产业项目63个,贫穷的山沟沟变成了金洼地;拓宽就业扶贫增收路,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效果;引领美丽乡村新风尚,贫困村美丽蝶变,焕发新活力……
截至今年11月底,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4805户贫困人口10478人,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57个省定贫困村达到出列标准。小康梦正照进现实,脱贫群众过上了“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幸福日子。
西河镇“十村联动”让示范村带动贫困村发展,省定贫困村漳北村发生美丽蝶变,焕发新活力。受访者供图
建强主力军
党员干部成为贫困村脱贫奔康主心骨
尽管今年是蜜柚小年,年近六旬的三河镇旧寨村贫困户罗应河并不担心再次返贫。他算了一笔账,除了蜜柚、鸡鸭等种养收入,在灵芝种植基地长期务工一天有100元的收入,年底村里还有分红,今年收入有了保障。
原先的省定贫困村改变了贫困面貌,像罗应河等贫困户逐渐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源于该村推行的“党建+扶贫”工作模式。专门成立有机灵芝和蜜柚种植两个产业支部,设立“农村党员和致富带头人发展专项资金”,组织有帮富带富能力的10名党员结对帮扶51户贫困户,摘除“穷帽子”。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贫困和党组织软弱涣散往往是伴生的,要想脱贫致富,必须建个好党支部。2018年7月,三河镇旧寨村、枫朗镇梅溪村、大东镇进滩村等4个省定贫困村因班子建设问题,被列为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想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成效,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为此,大埔县探索出了解决问题的良方,通过强抓党建引领,充分发挥组织和保障优势,把4个省定贫困村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部,并下设产业支部、理事会支部和外出党员支部等。建强基层战斗堡垒,让党员干部成为贫困村脱贫奔康主心骨,旧寨村等4个省定贫困村在精准脱贫路上谱写了后进变先进的精彩篇章。
为发挥头雁效应,建强脱贫攻坚主力军,大埔县举办了脱贫攻坚干部培训班,聚焦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巩固脱贫成果。突出建强战斗堡垒,提升治理水平,重点学习脱贫攻坚政策举措,注重作风纪律教育,帮助干部提高脱贫攻坚本领和实战能力。同时在全县开展“决战脱贫·携手同行”主题党日活动,深入村开展“5+N”系列活动,提升全县党员内生动力,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据统计,大埔对全县基层党组织书记及新调整驻村干部进行了集中轮训和集中培训,提拔重用了49名扶贫干部、基层干部,重新选派57名第一书记和57名党建指导员。
打好组合拳
多元产业激活“造血”功能
“有帮扶单位和村干部的指导帮助,我对种植蜜柚很有信心。”青溪镇河背村贫困户余文开说,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靠种植蜜柚他们一家终于达到了脱贫标准。
小柚果带来大收益。蜜柚是河背村的特色扶贫产业,目前该村蜜柚种植面积达800多亩,其中27户贫困户种植面积约50亩4000多棵。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河背村蜜柚销售产值达100多万元,是村民农业产业的主要增收途径,成为当地的“致富果”,全村27户93名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蜜柚是大埔的农业支柱产业,共带动1187户贫困户参与蜜柚产业,每户年均增收7795元。大埔县委宣传部供图
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围绕发展多元产业,大埔县打好脱贫奔康组合拳。
蜜柚、茶叶是大埔的农业支柱产业,为发挥产业联结带动作用,依托成功创建省级蜜柚、茶叶2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埔县以产业园为核心,龙头企业为主体,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带动1187户贫困户参与蜜柚产业,每户年均增收7795元。825户贫困户参与茶叶产业,每户年均增收9350元。
为给脱贫攻坚注入强劲动能与活力,大埔还通过农企联结融合发展,发动广东顺兴种养股份有限公司等57家农业(扶贫)龙头企业挂扶57个贫困村,成立6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龙头引领、合作社带动、农户抱团。同时,深入推动具有大埔特色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培育“一村一品、一镇一业”22个,其中贫困村6个,进一步激活乡村“造血”功能。
此外,发挥电商扶贫效应,实现电商联结创新发展,大埔县依托2018年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成立“大埔县电商扶贫联盟”,搭建起农村致富桥梁。57个省定贫困村电子商务服务点实现全覆盖,扶持发展“漳北小店”“鸿姑娘”“四联货栈”和海珠区埔穗线下展销等电商平台。借助电商平台、各类展会、工会活动等,多形式开展消费扶贫,销售扶贫产品9263.02万元,带动贫困户5829人。
为发挥产业联结带动作用,依托省级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大埔县825户贫困户参与茶叶产业,每户年均增收9350元。袁群华 摄
为打通扶贫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实现产销联盟助力发展,大埔县还与顺丰速运共建物流集散中心、引进广东扶贫协作地区特色农产品(食品)交易中心等,破解交通物流瓶颈,把贫困村贫困户优质农产品销往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各地。
拓宽增收路
贫困劳动力出得去、稳得住、留得下
“叔父已经70多岁了,需要人照顾,自从来到企业上班后,帮助家里减轻了不少负担。”在三河镇工业园区内的梅州市博富能科技有限公司上班的小赖说。
小赖今年刚从学校毕业,家里只有他和年迈的叔父,此前家里仅靠贫困户补贴维持生计,生活拮据。目前每月能拿到近5000元工资,除了日常开销,现在还攒了近万元。“相信家里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据了解,该企业设立了扶贫车间,帮扶贫困户等困难人士就业。目前,当地有12名贫困村民,10多名残障人士在该企业上班,平均工资均能达到4000多元。
打造产业下沉扶贫车间、开发就业扶贫专岗、开展就业培训……近年来,大埔县着力推进就业扶贫,强化扶智强技,拓宽贫困群众增收路。目前,全县贫困户劳动力培训累计2932人次,转移就业(含就近就业)总人数2728人。
其中通过提供滴灌式专项招聘,今年大埔举办了6场网上招聘会、4场现场招聘会,给未就业的贫困人员推送9次就业信息。提供22间企业200多个岗位信息,并积极实施公益性、服务性岗位安置计划,2016年以来共安排118人,其中2020年安排13人。
为了让村民和贫困户掌握一技之长,通过就业实现脱贫,大埔还开展菜单式技能培训。2020年举办了育婴员培训班6期180人,美容师培训班2期60人,客家菜师傅培训班2期60人,电工培训班4期120人,创业培训班3期90人。依托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完成89场电商培训(其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培训的有45场),培训建档立卡贫困户1246人次。
漳北村贫困户杨翠兰也享受到了就业帮扶的利好政策。“以前只能待家里做点杂活,赚不了几个钱。”杨翠兰说,家中老人长期患病需要照顾,还有两个念书的孩子。通过参加培训班,杨翠兰学习了服务业基本知识以及育婴及养老护理等,并成功就业。
引领新风尚
省定贫困村蝶变美丽乡村样板
“以前村里很多烂房子,柴草也乱堆,环境很不好,现在却是出了名的美丽村了。”漳北村村民饶选林说,家乡变美了,每天打理完稻谷后,他总习惯在家门口的晒坪上喝茶。
不仅是漳北,蜿蜒的漳溪河串起了西河镇十个村庄,美丽不断升级。围绕“十村绕漳河·五香飘十里”十村联动发展蓝图,大埔县西河镇让示范村带动贫困村发展。
“目前十村里有漳北、黄堂、上黄砂等4个省定贫困村,我们围绕总体规划,辅之系列奖补方案和措施,一批村居、环保设施、公益设施、文体设施建设项目相继完成。乡村旅游产业随之兴起,传统农业加速转型。”西河镇党委书记丘武秋说,如今的漳溪河两岸沿途,北塘古村落旅游开发服务有限公司、茶米古道公司、大客汇·乡城品、禾肚里公司、新天泽蜜柚等一批文化旅游、生态农业、民宿产业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
随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西河镇“十村联动”成为先富帮助后富的典型。黄堂村、上黄砂村等省定贫困村也发生了美丽蝶变,焕发新活力。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脱贫摘帽的基础保障,也是乡村振兴的先导工程。近年来,大埔县致力打造样板工程,引领美丽乡村新风尚。
通过连片示范带动,大埔以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抓好农村道路、集中供水、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把57个省定贫困村打造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目前,成功创建了西河镇“十村联动”、大麻镇“六村共同缔造”、三河镇“六村四联”、枫朗镇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发展示范带等新农村建设示范区,57个省定贫困村全部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
此外,通过红色村示范引领,先后建设了三河镇旧寨村、枫朗镇大埔角村、茶阳镇太宁村3个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如今,路旁的茅厕、猪舍、垃圾堆已了无踪迹,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路面早成为历史,村头路口的分类垃圾桶错落有致,房前屋后树木葱郁垂荫。一个个贫困村焕发新颜,也使贫困户安居有保障、生活有盼头。
脱贫战法
创建新机制为脱贫谋长效
◎机制一 给脱贫实况装监控
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省定相对贫困村的脱贫成效数据录入审核,通过大核查形成囊括贫困户“八有”指标、贫困村“十项”指标、户档案等内容的扶贫大数据库。精准监测脱贫攻坚工作,确保脱贫成效有数据支撑,有质量保障。
◎机制二 给预防返贫上双保险
与海珠区共同搭建结对帮扶平台,对海珠区帮扶的35个省定贫困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兼边缘户,开展“千企帮千户”结对帮扶活动。引导社会力量开展“一对一”或“一对多”结对帮扶,精准对接贫困户需求。通过消费扶贫、爱心捐赠、医疗救助、协助就业、教育资助、产业培育等,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问题,不断促进稳定脱贫。
按每户300元标准为全县分散贫困户购买两年防返贫保险,按每户150元标准为全县省定贫困村贫困户和82户边缘易致贫户购买了一年防返贫保险,贫困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又返贫的,由保险公司按照约定进行救助,为贫困户稳定脱贫、预防返贫提供双保险,实现政策双兜底。
◎机制三 给长效脱贫增底气
通过授予扶贫爱心企业牌匾等形式,动员和引导广大企业家、杰出乡贤、爱心人士、商会(协会)履行社会责任,不断扩大结对帮扶企业覆盖面,形成全社会参与扶贫济困的浓厚氛围。
数说
脱贫攻坚成绩单
●教育
2019—2020学年,全县应落实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生活补助人数为1719人。其中,教育口1687人,人社口32人,已落实1719人,落实率100%。无一名学生因贫失学,切实让贫困学生享有公平高质量的教育。
●医疗
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478人参加2021年城乡居民医保,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参保率100%。
2020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报销(含大病保险)2752人次(合并人数1265人),报销金额1464.33万元;医疗救助2752人次(合并1265人),救助金额169.78万元;二次医疗救助1136人次,金额107.64万元,享受医疗救助率100%。
●住房
2016—2019年度,农村危房改造建档立卡贫困户任务总数为2342户,均已全部竣工验收,完成率100%。
●兜底保障
2020年1月1日起,将农村低保标准由484元/人/月,提高到532元/人/月,农村低保对象每人月平均补差由251元提高到276元。
全县在册建档立卡贫困对象中,无劳力应纳入兜底保障人数3592人,已纳入兜底保障人数3592人,兜底率100%。
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享受民政政策人数6218人。其中,纳入低保4655人,纳入五保1436人,纳入孤儿17人,纳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110人。
落实既是低保又是残疾人的残疾人生活津贴1539人,落实非五保户的一二级重度残疾人、三四级精神智力残疾人的残疾人护理补贴1338人。
全县应落实政府全额资助本县户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参加2020年养老保险的人数4934人,已落实政府全额资助本县户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参加2020年养老保险的人数4934人,落实率100%。
60周岁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员领取养老金人数3597人。
【来源】南方日报·梅州观察
【全媒体记者】马吉池
【通讯员】刘招迎 罗文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