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岭南文化新地标,看肇庆如何蝶变为湾区新秀...

多彩肇庆
+ 订阅

在粤港澳大湾区版图上,

肇庆有着最为特殊的地理地貌——

枕南岭、扼粤桂、

控苍梧、制南海,

这里是两广咽喉、

西江的水运枢纽,

自秦汉起被称为“岭表南来第一州”。

湖在城中,山立城北,江绕城南,

千百年来孕育出的奇美山水,

从唐代起吸引着无数名人志士往来。

△峡砚清风 端州区供图

1994年,国务院公布肇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今年,肇庆成功摘得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

当下,

肇庆以“古端州·新活力”

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岭南文化新地标,

加快绿色崛起,争当湾区新秀。

肇庆的“美”,

你会慢慢发现并喜欢!

府城复兴守住文脉

在肇庆中心城区,

蜿蜒2800多米的古城墙巍然屹立,

青砖斑驳,

见证了这座千年城池的历史沧桑。

△走上城墙西段,眼前三层高的披云楼因高处常有云雾缭绕得名,楼内陈列着不同时期古城墙的城砖标本。何异能 摄

经过专家考证发现,

古城墙历经数个朝代多次修葺,

但位置未曾改变。

△何异能 摄

肇庆名城与旅游发展研究会副会长

肇庆古城墙申遗办负责人 张致政

“这是广东仅有的、全国极少见的基本完整的宋代砖城墙。”

公元1118年,

宋徽宗将端州改名肇庆,

意为“喜庆吉祥之始”,并始建城墙。

厚实城墙守护着的是

曾经的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近年,在文史专家的挖掘下,

多处府城遗址逐渐“浮出水面”。

△左图 端溪书院 资料图;右上图 包公井文化广场 梁亮 摄;右下图 朝天门 聂伟健 摄。

保护好现存遗址,

就是守住府城根脉。

按照府城保护与复兴规划,

府城片区将实现

“一城环绿、两府复兴、三街畅旺”。

从空中俯瞰,古城墙已经添了一抹绿意,环城的绿荫下,是前来踏青的市民;包公府衙和两广总督府遗址将被原址保护,建成遗址公园,往来游人可沿古城墙脚漫步,亲临考古现场,寻宋元明清遗迹;贯穿其中的十字街和风情骑楼街,正以“微改造”的绣花功夫还原历史风貌。

△西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赖小琴 摄

实施府城保护与复兴项目,

发掘、保护和开发肇庆府城文化遗产资源,

不仅是把肇庆打造为

特色鲜明的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

也是打造“广府人”的精神家园,

凝聚海外、港澳同胞人心的重要举措。

△聂伟健 摄

《肇庆大典》编纂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

肇庆市政协智库专家 欧荣生

“2022年,第四届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在肇庆举行,府城将是众多广府人的寻根之地。”

链接☞申办成功!2022年“世广会”花落肇庆!

山湖城江赋能文旅融合

七星落凡,湖山竞秀。

因石灰岩峰状如北斗七星,

位于肇庆市中心的七星岩素有

“岭南第一奇观”的美誉。

△七星岩景区 南方日报记者李文轩 摄

七星岩摩崖石刻是岭南地区保存得最多、

最集中的摩崖石刻群,

李邕、李绅、包拯、周敦颐等皆在此留下诗题,

高清影像版石刻

被“搬”进了新建成的肇庆星湖博物馆,

数字化呈现景观背后的文化积淀。

△梁亮 摄

肇庆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

副院长 郭栩东

“经过两千多年的沉淀,肇庆厚重的历史积淀、钟灵毓秀的生态环境、温润内敛的城市肌理愈加迷人。”

今年1月,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

肇庆市星湖旅游景区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为肇庆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走出扎实一步。

链接☞重磅!肇庆星湖旅游景区创“5A”成功!

△每到夜幕降临,星湖沿岸盏盏灯光亮起,游客和本地年轻人蜂拥而至。谢永平 摄

依托“景在城中、城在景中”的独特魅力,

沿岸的岩前村、出头村引导发展

文创、餐饮、民宿、旅游特色商品销售等

与星湖景区相互补充的旅游休闲业态,

已经显现出旅游休闲半岛的雏形。

肇庆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被誉为‘中国最美绿道’的环星湖绿道,串联起以七星岩为主的多个城市景点,并发展为一张新的热门旅游名片。从传统的景区旅游到全域旅游,是未来旅游的大趋势。”

“山湖城江”于一体的山水特色,

是肇庆发展全域旅游的资本。

今年8月,

长者公园、108公园、

羚山涌碧道公园等八大公园集中开放,

肇庆全市城市公园数量多达150个,

每位市民走出家门

15分钟内就能徜徉于绿水青山中。

△市民沿湖骑车休闲。罗馨如摄

△拿出最好的地块建设城市公园,提高城市品位,打造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宜乐宜游的现代化城市,这座老牌旅游城市正在换新颜。图源 肇庆西江网

城有公园,乡有碧道。

今年9月,

粤桂交界贺江流域的省际廊道——

封开贺江碧道画廊正式启用,

“潇贺古道”“茶船古道”焕发新活力,

成为旅游新亮点,

这是肇庆以广东建设“万里碧道”为契机,

高标准打造的两广接壤省际廊道示范带。

△梁亮 摄

一条画廊激活古道,链接美景,这条“以水为链,以路为廊”的碧道画廊,北接怀集县寻源谷,东达德庆县盘龙峡,串联起周边旅游资源的同时,抓住了乡村振兴的大好机遇——沿线的励志新村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开辟观景平台、构建碧道游线、提升乡村风貌,打造“农业+旅游”的乡村振兴综合体,竹荪、竹笋、桂皮等山货不再愁销路。

△图源:肇庆西江网

非遗文产“触电”活化

不久前的“电商购物节”期间,

肇庆四会“LIVE直播基地”灯火通明,

300多家珠宝玉石商家同时开播。

这里配有供应链专区、“检测+物流+仓储”一体化中心、大型智能停车场,提供畅通无阻的5G网络……经过层层检验把关,一件件玉器产品通过现代化物流从商家流向买家。

△四会LIVE直播基地在今年6月正式投入运营,目前已有超300个商家入驻,活跃直播账号500多个。李志颖 摄

早在清末民初开始,

玉器加工业便在四会兴起,

至今方兴未艾。

依托成熟的运作体系,

四会成就了“他山之石,四会成器”的美誉。

▼▼▼

在国内,超过70%的翡翠玉器挂件和饰件都出自四会玉匠之手。在产、供、销、服务、旅游一体化的完整产业体系覆盖下,四会市现有玉器商铺约3200家,从业人员达20万人,玉器年产值达到200多亿元。

△万兴隆翡翠城 图源 四会发布

肇庆悠久的非遗文化产业,

在互联网电商的激活下,正在发生蝶变。

“互联网+拍卖+直播”等

新销售模式在四会成熟壮大并且实现模式外溢。

目前,四会拥有淘宝、京东、快手、抖音等不同网络平台的直播号1000多个,日销售额近3000万元,占四会总销售额的60%。

△图源 四会发布

四会玉器产业中心副主任 陈哲

“基地未来将以其独具特色的‘珠宝玉器电商直播+文化街区’为载体,加快创建国家3A旅游景区,弘扬传播四会玉器文化,进一步擦亮‘中国玉器之乡’金字招牌。”

△具有创业精神的玉器商户自发的形成了“玉器天光墟”市场,从拂晓至夜半,前来采购玉器的客商络绎不绝。图源 南方+

在四会以西40多公里的端州区白石村里,村民世世代代以砚为生,家家户户出制砚名家,端砚制作手艺延绵不绝、推陈出新。端砚位居“中国四大名砚”之首,备受历朝历代皇家和文人雅士推崇,肇庆也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砚都”。

△端砚制作 南方日报记者蓝单 摄

△中国端砚博物馆 翟舒婷 摄

今年10月,

位于白石村内的中国端砚博物馆正式开馆,

从古至今各朝端砚文物悉数呈现,

来往观众好奇地在互动区触摸不同砚坑产出的砚石,

感受端砚文化的悠远绵长。

△图源 端州发布

广东省端砚协会会长

中国端砚博物馆顾问 王建华

“端砚私人博物馆数不胜数,但是由政府打造的端砚博物馆博采众长,精品力作和稀罕孤品一应俱全。这是肇庆延伸端砚文化品牌,丰富产业内容、延伸产业链条的一次尝试。”

据统计,

端砚企业及作坊目前已达近3000家,

端砚文化产业实现综合产值近30亿元。

△图为端砚制作技艺大师杨焯忠,其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图源 端州发布

随着各类文化产业氛围愈发浓厚,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回到肇庆。

去年,在外求学多年、

从事室内设计的区展鹏做了个决定,

从广州回到肇庆,

在智联梦工厂里开起了自己的木艺工作室,

吸引了一批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年轻学员,

工作室每天都排满了课。

△智联科创梦工场夜市吸引市民游客前往。西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梁小明 摄

肇庆也正在积极推进文化产业

“请进来”战略,

通过深圳文博会吸引了肇福文化创意设计园、

深圳华侨城卡乐文化旅游科技产业小镇、

万达等一批高端优质文旅项目落户肇庆,

未来将为肇庆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和

传统文化弘扬注入新活力。

△湾区西部华侨城效果图

绿水青山,就是肇庆的底色。

我们,既要守护古城,更要焕发新活力!

加快绿色崛起,争当湾区新秀!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岭南文化新地标,

肇庆,正为之奋力前行!

资料来源:南方日报、肇庆发布

多彩肇庆编辑部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