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诗歌月 | 《诗经里的声音》,聆听传统声音意象!

东莞松山湖图书馆
+ 订阅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礼记•乐记》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

音乐可用于与神灵交流

礼乐也作为树人之本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开端

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其中涉及的声音意象繁多

有自然之声亦又有人文之声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古人用声音营造气氛

用听觉想象场景

理解诗经文化

聆听声音背后的典故

松山湖图书馆特邀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春健教授

从《诗经》中的声音延续中国千年文化

(报名详情请关注松山湖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活动时间

2012年1月2日 上午10:30-12:00

活动地点

松山湖图书馆一楼讲习室

主讲嘉宾

周春健

周春健,山东阳信人,历史学博士,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四书学、诗经学、文献学研究,出版《元代四书学研究》、《经史之间》、《诗经讲义稿》等。近年来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播,创办家庭式私人博物馆“习之堂儒学馆”,举办“习之堂藏老讲义百种特展”、“习之堂藏家书百种特展”等,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讲座内容简介

《诗经里的声音》内容简介——音乐和诗歌都是听觉的艺术。上古之时,人们极重视用耳,认为耳朵能够沟通人神。诗歌产生之前多有谣谚,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诗经》文本中,声音种类繁多,体现出人对自然的细密体察,也体现出深刻的周代礼乐文化背景。《诗经》里的声音,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人文属性。通过声音认识《诗经》的美学世界,是理解《诗经》的一个重要角度。

《诗经里的名物》回顾

12月27日上午,松山湖图书馆特邀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春健为读者带来一场名为《诗经里的名物》专题讲座,周春健教授主要从事四书学、诗经学、文献学研究,出版《元代四书学研究》、《经史之间》、《诗经义讲稿》等。本次讲座结合《诗经》篇目中鸟、兽、草、木及器物,分析其形状,追究其渊源,进而探索名物与诗义间之密切关联。

在历史上《诗经》具有教化作用,经史子籍里“经”为首位,《诗经》不仅是文学巨作更是治国纲要、礼乐教义。周老师在讲座上分析了《诗经》在中国文明史上的地位,介绍了名物和诗义间不可分割的干系,并以《关雎·南风》、《小雅·鹿鸣》与《周南·樛木》作为例子,深挖《诗经》中名物的真正寓意。如广为熟知的“雎鸠”其实是现代中的鸬鹚而非鸳鸯,如何看待“雎鸠”则影响了大家对诗义的理解,鸬鹚作为“不乖居,不乱耦”、“一窠二室,雄雌各异居”、“偶常并游而不相狎”的水鸟,其真正表达的的是一种对“后妃之德”的歌颂。

再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中呦呦鹿鸣”是一幅群鹿来集的景象,为吉祥兴旺之预兆,“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里“嘉宾”所指代的是具有良好的品德的宾客,是天子对臣子的赞扬。君臣间其乐融融,杯酒言欢,表现的是“上隆下报,君臣尽诚”的和睦的和谐的政治生态。在《周南·樛木》里诗人选择用樛木来描写“后妃逮下”的美德,樛木其下垂的树枝作为护荫,正如东汉经学家郑玄的解释“后妃能和谐众妾,不嫉妒其容貌,恒以善言逮下而安之”。

在互动环节里,意犹未尽的观众对周教授提出许多关于《诗经》和传统典籍学习的问题,周老师也都一一作了详细的解答,周教授认为现代人要了解诗经不仅要从文学上研究,更要从名物寓意里探究,拥有对所涉名物的正确理解才能体会诗经的内涵;周教授还建议小孩子可以先从《三字经》作为启蒙,经学里蕴含了大量丰富而深刻的思想,要对其抱有客观礼敬的态度。

此次讲座赢得了在场所有读者的阵阵掌声,了解《诗经》中的鸟、兽、草、木,从物观意,从物会情,周春健教授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让《诗经》不再是简单的诗词古籍,当年的历史风物栩栩如生地再现眼前,使传统文化绽放光彩,恢复生机与活力。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