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怎么干?英德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绘蓝图

南方+ 记者

12月29日,中共英德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体会议在该市文化艺术中心召开。会议回顾总结了英德市“十三五”时期各项工作,研究提出《中共英德市委关于制定英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并全面谋划“十四五”时期英德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动员全市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加快高水平保护下的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启英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中共英德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体会议在该市文化艺术中心召开。陈咏怀 摄

中共英德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体会议在该市文化艺术中心召开。陈咏怀 摄

清远市委常委、英德市委书记代表市委常委会向全会作报告。陈咏怀 摄

清远市委常委、英德市委书记代表市委常委会向全会作报告。陈咏怀 摄

蓝图一:

做大做强园区经济

力争园区工业增加值五年翻一番

全会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打造清远绿色工业发展主战场为重要抓手,不断增强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打造英德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

高质量推进高新区“一区多园”发展,提高园区发展层次和产业发展水平,推动形成以主园区带动分园区经济、科技、产业协调联动发展格局,实现区域优势产业集群发展。

抢抓“双区”建设机遇,借力广州对口帮扶,创新探索“广州总部+英德基地”“广州研发+英德制造”“广州孵化+英德产业化”等合作模式主动参与区域分工合作;大力推进科技招商、定向招商、产业链招商、专业化招商,引进更多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好项目、大项目;集中优势力量逐步破解土地、资金、征地拆迁等制约重点项目建设的因素,力争到2025年园区工业增加值比2020年翻一番,使园区成为英德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与此同时,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3+3+N”多元化的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努力在更高水平上建设清远绿色工业发展主战场。力争到202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00亿元,培育总产值超百亿的企业3家,培育上市公司3家以上;水泥、钢铁、电力3大绿色工业支柱产业带动作用更加明显,新材料、新能源、新制造3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建成美妆、能源等N个产业集群。

蓝图二:

推进三产融合发展

打造华南重要农产品供应链基地

全会提出,要总结推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好的经验做法,推动麻竹笋、蚕桑等特色农业实现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推进“3+X”产业体系和“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推动高端农业、休闲农业、智慧农业、品牌农业合理有序发展,打造一批高品质农产品“金字招牌”。同时,精准对接大湾区核心市场,谋划建设集农产品精深加工、出口检验检疫和通关“一站式”服务功能的加工物流交易中心,打造华南地区重要的农产品供应链基地。

以农业公园、特色小镇等建设为抓手,推动民宿经济等新业态加快发展;完成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蓝图三:

探索新机制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全会提出,要以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积极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新机制,努力实现城乡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一体化发展。

夯实城乡融合发展基础。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一体化布局,着力打造“四高三铁两江一机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全力支持广清永高铁九龙站建设和京港澳高速英德段改扩建,加快推进国道G358线等一批国省道升级改造,完成广连高速英德段、北江航道千吨级升级改造、环城公路等项目建设,高标准谋划推进英德通用机场和英德港建设,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经济圈”;推动市区与镇村、园区、旅游景点等道路提档升级,不断完善农村电力、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推进城乡各类基础设施统筹布局和共建共享。

蓝图四: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构建“一核一区两中心”

全会提出,要立足“一区”定位,全面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连江口、黎溪、下石太为样板区,以东华、浛洸为副中心的“一核一区两中心”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力争迈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实施中心城区“东拓西优”战略,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能力和服务功能,将东岸新城打造成为集高等教育、文化特色、酒店商旅于一体的大型文旅综合体,城南片区打造成为文化、休闲、商业、居住兼备的“慢生活街区”;坚持一手抓项目建设,一手抓改革试验,全面加快连樟样板区建设,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示范和展示“窗口”。

与此同时,做好党建、规划、土地、资金、人才“五篇文章”,推动乡村实现“五个振兴”。以连樟样板区改革建设和九龙、西牛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为抓手,推动连江口、黎溪、下石太以及九龙、黄花、西牛等镇联合发展,打造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带;建立健全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推动脱贫攻坚政策、机制、资金资产整体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蓝图五:

坚持生态优先

筑牢粤北生态屏障

全会提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抓好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治理,不断壮大绿色生态产业,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路子。

加强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强化国土绿化和扬尘管控,确保大气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统筹推进水生态系统综合治理,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推进万里碧道建设,打造河清岸绿的优美水生态环境;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防治体系,加大土壤污染综合治理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转移、倾倒固体废弃物等违法行为,推动土壤质量改善;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现代监管体系,加强环境资源司法保护,构建跨行政部门、跨行政区域的污染联防联治格局。

深入实施“全域增绿”,推进英德国家森林公园建设,着力构建以石门台自然保护区为生态控制区,以北江、连江、滃江为生态廊道的生态体系,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和治理,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

蓝图六:

推进全域生态旅游

力争创建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

在旅游方面,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全国休闲旅游目的地”的定位,高标准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专项规划落地落实,加快形成布局合理、业态多元、协调发展的全域生态型旅游产业体系,力争创建成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

放眼全国旅游市场,主攻大湾区核心市场。通过“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文旅、农旅、体旅、养旅、城旅等“五个一批”旅游融合项目,促进旅游业从单一产业向综合性产业转变,加速打造全域旅游新格局。到2025年,力争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2个。

蓝图七:

加快重点领域改革

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全会提出,改革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要勇于突破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体制和机制,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用足用好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政策,高位推进连樟样板区改革试验工作,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英德经验”。 

通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政府工作效能;推动政务信息资源互联共享,加快“数字政府”建设;要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健康成长。

充分发挥英德高新区重大平台作用,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培育和发展,打造粤北地区创新高地。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孵化育成体系建设,加强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的转化运用,打造一个以上专业孵化器集群,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在应用中迭代、在迭代中实现替代和赶超;大力引进培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构建多层次人才体系。

蓝图八:

立足文化强市 构建尚德之城

全会提出,要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英德建设成为文化品位高雅、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的尚德之城。

努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阵地,广泛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行动,着力增强市民文明意识、规范市民文明行为、培育城市文明风尚,确保高水平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市。

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加快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改造升级,构建覆盖全市、布局合理、服务便捷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阵地;鼓励文艺精品创作,围绕建党100周年等重大主题,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精品力作;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强化公益性、基础性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新模式,鼓励适度利用古村落、旧街区等历史建筑遗产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浈阳坊文旅小镇等文化产业园建设,推动南粤古驿道、青塘遗址、吴光亮故居、舞火麒麟等文化遗产有效活化利用;深入挖掘茶文化、英石文化、民俗文化、客家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本土特色文化元素,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蓝图九:

注重民生改善 

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全会提出,要让城乡居民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真正让人民群众成为幸福宜居城市的建设者和共享者。

通过积极的就业政策、深入实施“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乡村工匠”“农村电商”等工程提升就业竞争力、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等方式,多措并举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增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制机制,健全医防协同机制,毫不松懈抓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深入实施健康英德行动,以2022年省运会为契机,加快完善运动场地设施,建设更高标准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蓝图十: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党风政风社会风气持续好转

全会提出,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为奋进新征程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旗帜鲜明讲政治抓政治,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神铸魂,切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夯实党的组织基础,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实施好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统筹推进各领域党的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选优配强基层骨干队伍,用基层党建创新破解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难题。

锻造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落实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树立重实绩重基层的用人导向,推动形成老中青三代合理结构的梯次配备。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化基层“微腐败”和不正之风治理,深化政治巡察,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推动党风政风社会风气持续好转。

【记者】焦莹

【通讯员】英宣

编辑 余燕欢 林伟杰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