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强国先行人物 | 李楚源:让中医药走向世界

华发七弦琴国家知识产权平台
+ 订阅

自1988年从中山大学化学系毕业进入白云山制药总厂成为一名技术员,到2013年升任为广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截止到今年,李楚源已经在中医药领域战斗了32年。这32年间,李楚源以独具特色“非典型创新”品牌运营理念,锐意改革,持续创新:力排众议聘用诺贝尔奖获得者“伟哥之父”穆拉德博士;率先在全国提出中药“四化”和打造“时尚中药”理念;首创“家庭过期药品回收机制”……在李楚源的带领下,广药集团在“十三五”期间实现了高质量发展,销售收入从2015年的750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330亿元,利润总额从24亿元增长至50亿元,连续九年蝉联中国制药工业百强第一。尽管战果累累,功勋显赫,但李楚源还没有停下脚步的念想,因为他肩上还有一个神圣的使命:让中医药走向世界!

“非典型创新”  一石击三鸟

广药集团的成功有很多原因促成,其中作用最大的莫过于李楚源的“非典型创新”品牌运营理念。

什么是非典型创新?李楚源给出的答案是:很厉害的叫典型创新,而低调一点的,避开常规的创新就是非典型创新。

在李楚源的词典中,非典型创新具有很特殊的地位。这一名词出现在李楚源的口中,始于2003年。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很多中成药企业靠卖板蓝根发了大财。由于没有跟随其他企业提价,广药集团为此少赚了1个亿。不过,貌似吃了亏的广药,最终却经此一役将白云山的牌子做了起来。

“虽然我们少赚一个亿,但把品牌赚出来了。而这个品牌的现有价值若用常规的营销方式,需要花10个亿才能打造出来。”李楚源如是说。确实,在大是大非面前,李楚源没有鼠目寸光,趁火打劫,而是做出了非常正确的战略抉择,再加上各方媒体的传播助力,白云山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一下就打出来了。

舍得,舍得,正是李楚源善于小“舍”,最终换来了白云山的大“得”。

力排众议,聘用诺贝尔奖获得者“伟哥之父”穆拉德博士担任广药研究总院院长,真可谓“一石三鸟”,这无疑是李楚源“非典型创新”理念支撑下的又一个成名之作、经典之作。

穆拉德博士,1936年出生于美国印地安那州。他是美国得克萨斯大学休斯顿医学院终身名誉教授,知名药物“伟哥”理论发明人、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8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2007年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3年,以他名字命名的“穆拉德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在上海中医药大学揭牌成立,主要研究方向正是中药现代化。

在一般人看来,穆拉德70多岁高龄,已经不能再进入实验室为广药研发重磅炸弹式的新药。而李楚源可不这么认为。

“我要的是诺贝尔得主穆拉德院士在全球所掌握的资源,他的那些资源比他一个人在实验室做实验的价值要高。从表面上看,我做了一个不划算的买卖,但实际上这个买卖背后的价值比他们想的要更大。”李楚源说。

确实,除了看得见的人脉资源,穆拉德的国际声望同样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请他坐镇广药,远比聘请影视明星代言人要好过一百倍。与此同时,穆拉德是中药国际化、中药现代化的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有了他的助阵,李楚源“让中药走向世界”的梦想几乎已经实现了一半。此外,作为“伟哥之父”,穆拉德是个话题性很强、自带流量属性的医学界明星人物,他的助阵也能帮广药剩下不少广告费。

中药“四化” 走向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让中医药走向世界。

在李楚源看来,实现中药“四化”即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科普化、大众化,是让中医药真正走向世界的主要途径。在李楚源的主导下,白云山和黄以“中药四化”理论和实践并行,全力打造“时尚中药”走在行业前沿。

中药现代化方面,2007年,白云山和黄中药携手钟南山院士共建“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对白云山板蓝根进行较为全面的临床循证和基础研究。由于研究出的白云山板蓝根中的一种新型抗病毒吲哚类化合物含量高、抗病毒效果好,已经获得了国家专利授权。白云山复方丹参片的二次开发也取得了明显成果,荣获了防治老年痴呆症、有效成分科学配比等十余项专利。

中药大众化方面,李楚源认为,让更多人使用中医药,贴近临床、提高疗效是根本。而白云山复方丹参片的主要成分丹参酮ⅡA含量,为国家药典标准的2倍以上,且药品费用惠民。此外,白云山和黄还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和预防保健方面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大健康产品,如白云山凉茶、白云山口炎清含片等大健康产品,造福百姓。

中药国际化方面,2008年,白云山板蓝根成为首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资助研究的中药产品。2010年,《白云山复方丹参片防治老年痴呆作用机理研究》成为“伟哥之父”、诺奖得主穆拉德博士首个签约研究项目。随着中医药“一带一路”全方位合作格局基本形成,我国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与此同时,包括复方丹参片、板蓝根等100种成熟的中药产品以药品、保健品、功能食品等多种方式在沿线国家进行注册,不断完善销售渠道,形成知名品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中药科普化方面,为了积极对国内外的游客传播中医药文化,科普中医药知识,白云山和黄先于2006年建立了全国首个半开放式中医药博物馆——“神农草堂”。随后在草堂内又设立了王老吉凉茶博物馆(2013年)、全国首个以“青蒿素”为主题的中医药展馆——“青蒿呦呦馆”(2015年)等。除此之外,在全国建立健康之家,开展健康大讲堂;推出中国首部老年痴呆纪录片《让爱回家》;开展 “防走失黄手环”发放、聪明操等公益活动。

传承中医药文化,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进一步扩大中医药在保障老百姓健康中的作用,是每一位中医药人肩上光荣而艰巨的责任。在接受媒体时李楚源很深情地告诉记者:“让中医药走向世界,是总书记的一个梦想,一个寄望,也是我作为中医人心中的坚持和毕生的愿望。”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