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样本·中山实践|社会治理:改革破冰,共建共享

南方日报

谈论一座城市的气质和底蕴,纵向可以从城市历史发展脉络探寻,横向可以于城市之间的细微处观察。

中山是全国首批9个文明城市之一。多年来,从城市风貌到市民素养,从生活环境到营商环境,从宜居小城到湾区枢纽……经济建设不断进步,创建文明城市要求不断提高,老牌子有了新内涵。

不久前,中山第六次获评全国文明城市,这是对“金字招牌”的守护,更是对社会治理再提升、城市实力再加码的过程。

中山

新风蔚然

铸就城市崇德向善之魂

10月28日,在中山举办的2020年全省残疾人旱地冰壶锦标赛上,出现了感人一幕:为方便与选手交流,媒体记者不约而同半蹲或跪地采访。很快,这些工作照在中山朋友圈刷屏。

有人点评:放低的姿势,彰显的是文明的高度。

上下欲同,新风蔚然。

其实,今年以来上“热搜”的中山市民并不少。在广州火车站跪地20分钟为陌生男子做心肺复苏的中山护士张雯,爬上六楼救下幼童却因恐高不敢原路返回的“可爱英雄”贾合强,他们上了央视,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点赞:好样的!

偶然之下是必然。

他们是见义勇为的英雄。中山市东凤镇穗成村的老党员、退伍军人吴锦和,奋不顾身跳进河中将轻生女子救起;“南粤十大网络正能量榜样”小榄托举哥张昊明,在处置一起跳楼突发事件中,毫不犹豫冲上前去用自己的身体接住了轻生者;“最美警花”女警罗冬妮,车流中3秒救下幼童……

他们是无私奉献的坚守。“全国最美志愿者”李焕贤,20余年将“小榄爱心助学团”发展到2000多人,为3万多名留守儿童带去暖意;“中国好人”理发师林以忠,5元理发店20年不涨价……

他们是相守相望的亲情。“中华孝亲敬老之星”陈国雄,用18年照顾失明老人;“广东好人”欧锏欢,为残疾丈夫、重病儿女擎起一片晴天……

近年来,中山“好人方阵”不断扩大,“最美人物”不断涌现,“道德模范”频上热搜,他们是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者。统计显示,中山历年累计537人登上“中山好人榜”,其中47人登上“广东好人榜”,41人登上“中国好人榜”。

善小而为,合力铸就城市崇德向善之魂。

制度创新

让中山人用奋斗收获精彩

23年前初春,春节刚过不久。22岁的米雪梅揣着借来的400元,从甘肃独自坐上了开往广州的绿皮火车。那时候,电视上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广东对她有很强的吸引力。

她在广东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当一名保安。她边干边学,先后在4家企业工作,一步步走上管理岗位,并成为一名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

树高千尺,根扎沃土。

和广东城镇化、城市现代化进程共同成长,米雪梅与这些外来务工人员一样,对公共服务均衡化有着最切身的感受和体会。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她更加注重倾听外来务工人员的心声。

改革开放以来,除了在经济领域勇立潮头、敢为天下先,中山市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也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1995年,中山举行首届“十佳”外来员工表彰大会,工作生活在中山的数百万外来工人员,和本地人一起努力奔小康;

1996年3月,三乡镇外来女子业余学校正式成立,这是一所专为外来女工群体设立的没有围墙的业余学校,被《中国妇女报》称为全国首家外来女工业余学校;

1996年6月,优秀外来员工古文平增补为工会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在全国首创外来员工任政协委员;

2010年8月30日,来自广西钦州市灵山县农村的谢红芬从中山市公安局工作人员手中接过户口簿,成为全国首个通过积分制将户口成功转入中山市的外来务工人员。这项开全国先河的政策,让更多外来务工人员看到了进城落户的希望。

通过不断推动制度创新,许多来中山务工的建设者,在这里收获了幸福感和归属感。当奋斗的人生能够写出精彩,就能够凝聚起对一座城市的认同感。

全民公益

走出更宽更长“博爱路”

在中山,有这么一条路。每逢元宵,从中山市孙文纪念公园高处望下去,顺着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雕像往前看,花海、花灯和绿植从3.5公里长的兴中道延绵而上,四季如春。

这是一条传承的路。在中间的绿化带,“博爱”等标语随处可见,伴随着新老中山人,见证一年一度的慈善万人行,也见证从1988年到2017年延续30年的慈善火炬。

这是一条博爱的路。30多年来,中山慈善万人行活动共筹集捐款超过12亿元,所募集资金参与了医院、学校、安居工程、敬老院等近100个重点公益项目的建设,为数以万计陷入困境的家庭提供了及时有效的综合援助。

博爱之城,谱写大义。每到初春元宵时,当企事业单位、市民和百姓、华人华侨和外国友人再次出现在熟悉的兴中道上,一条慈善之路便添了一段旅程、多了一份厚重。这个由党委、政府引导,红十字会牵头、全民参与的公益模式,曾拿下“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创新奖”、中国红十字会“十大公益品牌奖”、“南粤慈善奖”等荣誉。走过30多年,中山慈善万人行今年在疫情影响下,继续传承大爱,以线上捐赠的形式接力“博爱”精神。

“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的香山文化,影响培育了新一代中山人,同化了中山的新移民、新客家,增强了对伟人故里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

12月5日上午9点30分,“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中山:志愿精神你我同行徒步活动启动,73个方阵近5000人以徒步巡游的形式,传承和弘扬志愿精神。从中山体育馆起步,围绕兴中道、中山四路、起湾道、博爱五路等路段行进,短短5公里路程,留下了厚重的志愿精神。

五位一体

让更多人感受到获得感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

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中山几乎囊括了国内城市建设领域的所有荣誉。1997年,中山市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成为当年摘取这一全球人居领域最高奖项的唯一亚洲城市。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山已逐步发展成为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环境优美、民生幸福的现代化城市,初步走上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协同推进的科学发展轨道。

1995年,中山被广东省委定为创建文明城市先行点,到2005年10月26日成为全国首批9个文明城市之一。

当前,文明城市已成为展示城市风貌的一个重要手段,成为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如今,各个城市之间的竞争,已不单纯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区位优势的竞争、资源禀赋的竞争,更是文明程度的竞争和投资环境的竞争。中山获评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并在随后的时间连续五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充分显示了伟人故里的市民素质、城市环境和综合实力。

创建文明城市不是表面功夫。“日常的事情不能突击干,突击的事情不能经常干。”正如中山市委主要领导所言,创建文明城市的关键是把功夫下在日常、抓在经常。

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更加普及,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城更美、人更乐”的美好景象更加开阔。

当前的中山,正努力打赢经济翻身仗、重振虎威、加快高质量崛起,将社会治理的全过程从中枢贯穿到末梢,将“里子升级”过程做得更实、更牢。

【南方日报记者】罗丽娟 叶志文

编辑 卢子衡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