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样本·中山实践|深化改革:优化动能,提升势能

南方日报

在深中通道的西岸登陆点,翠亨新区迎来新一轮建设高潮:12月初,康方湾区科技园奠基、中山市重点项目集中动工、翠亨新区重大项目招商签约大会同时举办。

在项目集中动工所在地——湾区未来科技城,项目方深业集团副总裁董方说了这么一句话:落户中山,是因为看好中山。

“十三五”期间,中山完成了从城市配套升级到城市格局重塑,从行政效能提速到发展动力再造,从城市“东进”到拥抱湾区的转变。

问改革之效、稳改革之步。通过打通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中山在一棒接着一棒的改革接力跑中“一张蓝图绘到底”,闯出了贴合实际的改革路子。

强改革之识、聚改革之力。迈向“十四五”,中山迎来“双区”驱动历史转折点,将进一步以改革“动能”全面提升发展“势能”,为重振虎威、实现高质量崛起打开全新局面。

中山

新格局

跟上“湾区节奏”跑起来

晴天下,站在中山翠亨新区马鞍岛的深中通道项目部所在地眺望,对岸深圳前海的高楼建筑清晰可见。

深圳台商协会总会常务副会长吴崇豪拿起手机,兴奋地拍下了远处深中通道的施工场景。

这是吴崇豪第一次如此近距离感受“深中距离”。作为较早到大陆投资的台商,早在30年前,他就在深圳创办了一家公司,见证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如今,吴崇豪的企业又迎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机遇:“这次来,就是看在中山有没有合作机会,我们正打算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

显而易见,深中通道这条连接珠江东西两岸的跨海通道开建后,无论是政府、市场还是来自民间的期待,表现得都非常积极,区域间的协作也将水到渠成。

这些年来,中山都有哪些动作?

“硬联通”加速——

11月8日,中山东部外环高速迎来历史性的一刻:该项目控制性工程、全省跨度最大的斜拉桥香山大桥主桥桥墩开建。主桥的桥塔高度270米,约90层楼高,建成后将成为中山新地标。

2019年以来,中山以“举全市之力”的表述,进一步明确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西部重要综合交通枢纽”。以深中通道建成通车为时间节点,中山提出5年内投入1500亿元开展交通大会战,涵盖高速路、快速路、轨道交通、港口等立体交通建设。2020年前三季度,中山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4%,增速全省第一。这也是中山固定资产投资连续第4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速。

“软联通”加码——

今年7月,时隔3个月之后,朱醒雄和他的澳门街坊们又见面了。7月15日起,从粤澳口岸进入广东省人员不再实行集中隔离14天医学观察,在家隔离了几个月的澳门乡亲陆续回到中山的居所——位于三乡镇的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中山办事处(下称“中山办事处”),再次热闹了起来。

为了让居住在中山的澳门居民生活更便利,2018年11月,中山办事处在三乡镇挂牌成立。这是澳门街坊总会在大湾区城市设立的第一个办事处,也是在全国设立的第一个办事处。“生活在大湾区越来越方便!”说起在中山生活,朱醒雄竖起了大拇指。

除了成立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中山办事处,近年来,中山粤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加快建设,粤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中山)落地建成,澳门葡语系国家特色产品展示中心投入试运行,孙中山文化交流中心正在积极筹建。

为落实省委赋予的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沿海经济带枢纽城市、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一极“三个定位”要求,中山市迅速出台落实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意见及三年行动计划、支持深圳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实施意见,着力探索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机制。

新动能

敢破敢立升级科创生态

“我们要树立更高的科研志向,不能满足于跟跑或者并跑,而要多做‘从0到1’的原始创新。” 在11月举行的第十五届健康与发展中山论坛、2020年吴阶平医学奖颁奖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在视频致辞中,对中山提出殷切期望。

开幕式上,中山市人民政府与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签署了《共建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合作协议》,“国字号”大湾区研究院落户中山火炬区,全国首个国家级健康科技产业基地,也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近年来,中山在强化科创平台建设、提升城市创新能级方面明显加码提速。

中山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以创新增强内生动力,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224”工程,其中第一个“2”,就是建设光子科学中心等2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从某种程度来看,中山近年来对科创平台的搭建,不仅出于“补短板”的诉求,更透露出敢于梦想、敢于破立的决心。

近年来,中科院药物创新研究院华南分院等一批重大科创平台相继落户,哈工大无人装备人工智能研究院投入运营,中山科技大学、澳门科技大学中山项目2所高水平大学加快筹建。截至2019年,全市拥有省级工程中心361家、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6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8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超2562家,较2014年增长超10倍,其中规上企业占比超过50%。与此同时,中山还高规格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建设,创新“银行+保险+风险补偿基金+服务机构”共担风险模式,获国家知识产权局肯定推广;中山古镇工业品外观设计快速维权模式站到了国际舞台上,在世界知识产权会议上被作为示范向全球推广。

上述种种,与其说是对科创平台的强化举措,不如说是中山对科创生态的全面提升行动。推动以科技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中山已意识到,要接上建设深中创新轴这条线,进一步吸引香港、广州、深圳等核心城市高端创新资源。这也是为下一步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计划、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和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打好基础。

新方向

齐心闯出高质量发展之路

五年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商事登记制度、便民惠民举措推陈出新,一系列事关全局的改革举措相继推出,中山提升着开办企业的速度、市民跑腿办事的便利度。

五年来,啃硬骨头、敢办难事、勇涉险滩,全面深化改革系统集成、协同推进,改革效能形成大潮奔涌之势,中山提升着城市发展的维度、群众获得感的满意度。

中山市委十四届九次全会报告提出,数字经济是引领未来的新经济形态,必须抓住数字经济发展黄金期,打造中山产业新优势。近年来,中山在加快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上,从制造端到营销端,逐步搭建起全生命周期公共技术服务体系,推动企业“数字化”发展。

这是一场关于工业城市“新”“旧”文章的辩证思考。通过重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工业互联网应用创新行动,支持建设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中山大力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聚焦重点产业,开展“登云用云”行动,实施“云化工程”。

“十四五”时期,以改革促发展、促创新、促转型升级的要求更加紧迫,全面深化改革将再次提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围绕新时期的新角色、新使命和新要求,中山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战略部署,掀开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改革决心更坚定。树立了对标先进、争创一流的拼劲,激发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闯劲,全市上下横下一条心,齐心闯出高质量发展之路。

改革方向更清晰。当前中山处于重要历史关口,面临重大历史机遇,也作出了事关长远发展的路径选择:坚定不移发展实体经济,走制造业强市之路;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改革脚步更有力。始终保持稳中求进的战略定力,提高“稳”的责任感,增强“进”的紧迫感,中山正在抢时间、拼质量、赢主动。

【南方日报记者】罗丽娟 叶志文

编辑 卢子衡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