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样本·中山实践|区域发展:东承西接,湾区枢纽

南方日报

“区域发展与经济发展新格局”是本届小康论坛的重要议题之一。“十四五”即将开局,如何紧抓“双区”建设机遇,把握未来“五年定百年”的关键期、黄金期、窗口期,推动新一轮区域融合发展,构建高质量经济发展新格局,对于中山来说至关重要。

不久前召开的中山市委十四届十次全会指出,未来5年,中山要把协同推进“双区”建设与深度参与“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构建对接起来,东承西接,不仅要搭上广州、深圳“双城联动”的高质量发展快车,还要全面深化与珠海、江门合作,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打造珠江口东西两岸世界级产业带。这为中山新时期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区域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山

发展新势

打开深中产城新空间

今年5月,全国政协委员涂辉龙提出关于加快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一体化发展的提案,成为推动深中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呼声。

放眼当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区域一体化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这必然要打破城市之间的地理空间限制,开展产业布局、配套衔接等多维度协作,才能高效实现。广佛、深莞之间的跨城合作都是此类典型范例。

相比已经较为成熟的“广佛一体化”,“深中一体化”才刚刚起步。隔珠江口相望,东岸的深圳已经向中山敞开怀抱,一个全新的深中产城空间正在打开。

根据省政府公开的信息,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辐射力正在快速提升。数据显示,去年珠江东岸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总和超8050亿元,占全省比重的87.3%。深莞惠三市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长期位居全省前三强,竞争力在通信设备制造、计算机、基础元器件等领域尤为突出。

珠江东岸快速增长的产业发展体量,与日益紧缺的产业发展空间,成为越来越突出的矛盾,产业资源亟待外溢寻找新的发展空间。随着深中通道、深茂铁路等跨珠江口重要交通设施的建设稳步推进,成为解决上述矛盾的重要路径。

近年来,深圳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政策持续加码,这将为其产业走廊的拓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深圳与中山之间开展产业协作的空间也在扩大,这些产业包括5G、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超高清视频、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工程车等。

与珠江西岸城市谋划产业共建、产业延伸的信号日益清晰。一种“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的产业链分工协作新体系,有望跨越珠江口逐渐铺开。

不久前,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3973号(经济发展类317号)提案答复的函》,对涂辉龙提出的提案进行答复:“下一步,广东省将加大力度支持深圳、中山两市加强现代产业对接合作,并在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加快对接融合,不断提升深中两市一体化发展水平。”

在“十三五”收官之际,深中协同发展走到新的路口。省政府明确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并将深圳的“西协”和中山的“东进”纳入区域一体化发展范畴,向社会发出了明确的“深中一体化”发展信号。

“东承”提速

布局七大产业平台重塑优势

再过几天,2021年钟声即将敲响,中山也将迈进“十四五”发展的新征程。站在中山市翠亨新区马鞍岛东望,深中通道陆域引桥主体施工已近尾声,桥头直指伶仃洋东岸的深圳。

跨江通道的建设,正在缩短珠江口两岸的空间距离,是聚合大湾区城市群的加速器,也是重塑区域发展空间、重构产业布局的重要基础。

近几年,全省的重大交通项目中,有相当多的跨江超级工程。除了目前已经通车的虎门大桥、黄埔大桥、南沙大桥和港珠澳大桥,还有正在推进的深中通道,深圳至江门铁路控制性工程跨珠江口隧道、佛莞城际铁路狮子洋隧道,以及已经列入建设计划的中南虎城际铁路、深珠通道(伶仃洋通道)、广州地铁18号线南延线等。一系列跨海、跨江通道的建设,将加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区域融合发展的步伐,也将为珠江口东西两岸一体化发展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在深中通道的东岸,深圳市在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上,透露了加大“西协”步伐的信号:“高标准建设‘城市新客厅’”“坚持用最先进的理念、最好的技术、最优的方案、最精细的管理,加快前海城市新中心、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香蜜湖新金融中心、光明科学城、大运新城、宝安中心区等片区规划建设”……

手握深中通道这张牌,中山对接东岸的迫切性也日益强烈。在深圳提出“西协”战略的同年,中山市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城市“东进”战略。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将东部沿海片区与中心城区一体规划建设,从市级层面通盘考虑东部沿海片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努力打造国际一流、大湾区顶尖的现代化滨海新城。

12月21日,由中山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0年中山—深圳政企交流对接会在深圳举行,中山对全市“3+4”重大产业平台建设规划及中山产业发展战略布局进行了重点推介,中山有关单位代表与80多家深圳优质企业代表、20多家商协会展开了深入对接交流,谋划务实合作。

今年,中山对接深圳的力度再加码。中山市委十四届九次全会透露,中山将谋划布局七个重大产业平台,总规划面积超过470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26%。也就是说,中山将重新梳理近三成的土地来参与“双区”建设,其中三大核心平台270平方公里,占七大平台面积的57%,占全市面积的15%,目标直指对接珠江东岸尤其是深圳的产业。

中山“东进”步伐,正在各个领域不断加快。

“西接”加码

谋划共建珠江口西岸地铁网

作为珠江口西岸重要城市,中山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枢纽的战略地位。

今年1月,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将“湾区枢纽,精品中山”确定为中山城市发展的新目标。这一“枢纽”的概念,既涵盖“连接珠江口东西岸的交通枢纽”,也包括“大湾区创新要素的配置枢纽”和“大湾区产业发展资源的流通枢纽”。后两者发挥作用,都需要以前者的构建为前提。

要打造珠西岸枢纽城市,不仅要加快“东承”,还要强化“西接”。

市委十四届十次全会提出,未来5年,中山要积极推动“双区”建设,大力促进发展新融合,把协同推进“双区”建设与深度参与“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对接起来,要全力打造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核心城市。全面深化与珠海、江门合作,深度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积极推动珠江口东岸创新要素和产业资源在西岸延伸布局、合理分工、差异化协同,共同打造珠江口东西两岸世界级产业带。推动与珠海、江门建立市级联动协调机制、争取更多轨道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布局珠江口西岸,共建珠江口西岸地铁网。同时,要深化与港澳合作,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加快与港澳“硬联通”“软联通”,积极参与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与港澳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和高端产业园区。

大力推动湾区枢纽城市建设,并以这一“枢纽”为基点,在交通、产业建设等领域向西扩大网络,深入对接“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推动珠江口以西地区实现区域融合发展,打造东西贯通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在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刻,中山正找准区域发展的全新角色,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承担起推动区域发展的新使命。

【南方日报记者】何伟楠 叶志文

编辑 卢子衡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