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开幕,伟人故里论小康

南方日报

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圆满收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乘势开启之际,12月26日,第十五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在中山开幕。本届论坛由《小康》杂志社和中共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政府主办,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汇聚党政界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战略咨询专家及取得决胜全面小康决定性成就的县市代表,聚焦全面小康理论与实践,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

论坛期间,与会嘉宾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高质量发展”主题作主旨演讲,并就“区域发展与经济发展新格局”“全面小康进程中县市的实践成就”“社会治理创新与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优化与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小康的中山样本”等话题,举办了五个分论坛。

中山市委主要领导表示,中山凭借市直管镇的扁平化体制优势,较早引导产业下乡,充分激发起镇街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了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促进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一体化。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山将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与全国兄弟城市携手合作,互学互鉴,比学赶帮超,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次论坛还举办了颁奖盛典,中山市荣获2020年度中国全面小康特别贡献城市,市文广旅局“以‘共享+’理念推动文化治理现代化”项目获2020年度中国十大社会治理创新典范,市人社局“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助力脱贫攻坚”项目获2020年度中国十大民生决策,南朗崖口村获2020年度中国全面小康乡村振兴十大示范村镇,中港英文学校董事长蔡国赞获“2020年度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杰出贡献人物”奖,中航美丽城乡环卫集团有限公司获“2020年度中国全面小康特别贡献企业”奖。

中山

观点

求是杂志社原社长高明光:

中山是高质量小康重要样本

小康的概念源自《诗经》,经历了千年,小康的内涵也在变化发展。在我心中,小康就是少有所学、青年有所为、老有所养。今天,中山市的小康实践,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中山是高质量小康的重要样本。希望中山不仅在建设小康的过程中走在前列,未来还能在国家实现民族复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当个排头兵。

中山今天的发展成果,令人感到振奋。作为珠三角区域的重要城市之一,中山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前列,在建设全面小康征程中目前处于较高水平、较高品质的小康社会阶段,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今年在中山举办的中国全面小康论坛正好是一个衔接性的论坛,我们从建设小康到建设高水平的小康奋进,逐渐实现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衔接。这次论坛的意义在于回顾和总结我们建设小康社会的经验,同时也探讨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新的形势,采取新的发展举措,保证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永不停步。

清华大学中国农业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

中山是推动城乡均衡发展优秀范例

中山地处珠三角地区,是最早沐浴改革开放春风的地区,改革开放在方方面面都塑造了一个中山发展样本。中山样本给我最大的启示,中山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做得非常好。我注意到一个数据,2019年中山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49:1,并连续多年成为广东全省范围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一个地级市。甚至在全国范围内,这都是一张非常漂亮的成绩单。

这一事实说明了一个问题:我们追求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人民的共同富裕。

进一步剖析中山样本,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山在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都坚持以人民为根本,对城市和农村居民发展的权利进行同等对待。可以说,中山的农村、中山的农民、中山的农业,在珠三角地区具有非常显著的典型性。

但总体来看,相比江苏、浙江、上海、福建等省市,广东这样的经济大省、经济强省,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比较大。如果能把城乡均衡发展的中山样本,推广到粤东、粤西、粤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乃至全省,统筹全局开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的规划建设,坚持一视同仁地配套城乡发展资源,把过去城乡发展的“二元结构”逐渐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一元结构”,逐步缩小全省城乡收入差距,形成城乡一体、城乡融合、共同繁荣的局面,才能真正达到我们高质量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借鉴中山这方面的经验,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山样本就是我们推动城乡均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一个优秀范例,中山做法值得我们研究借鉴,中山样本也应该继续坚持探索。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所所长左晓斯:

共享型社会

为中山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中山市在共享型社会建设方面成绩突出。中山市经济发展已进入高收益国家和地区行列,有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动向是中山民营经济的持续发展:相比2018年、2019年的数据,中山民营经济指数增长10%,民营经济就业人数更增长了20%,即民营企业就业人数增长超过了150万。

中山是最早提出积分制的城市,也是最早提出来取消积分制的城市,这很特别。今天中山市领导在论坛开幕式上说,“中山户口向全中国人敞开”,很值得点赞。现在的非户籍人口不一定想在某一城市入户,但一定希望孩子在自己工作的城市上学。积分制解决了非户籍人口子女入学这一社会治理难题,而在这一方面,中山是广东省做得最好的城市之一。

共享型社会建设为中山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数据显示,2019年,中山市各项民生支出超过了70%。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中山市农村常住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127元,这在广东省仅次于东莞。我关注到一点,中山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并未受影响,年年增长,持续稳定增长,并高于今年GDP的增长速度。

再看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2019年,中山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49:1,这在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中是最小的。这也是一个共享型社会的特点。我认为,中山市在民生事业方面取得高速发展,从外部人口融入的广度、深度来看,都位列广东省前列,这都是中山市共享型城市建设的直接体现。

对于中山未来的发展,我有两点建议。一是要坚持社会政策创新,社会制度的创新能够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中山经济社会发展、有序发展、经济转型提供空间。二是要持续推进共享型社会建设,促进中山实现综合性、可持续性的发展。过去,不少人提出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是一种负担,但我认为人口是一种资源。希望中山市的人口政策要关注到生育率与老龄化情况,推出一个综合性的家庭政策,解决这个问题。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

应大力发展知识经济智慧经济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

建设小康的目标,是改革开放以后由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当时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世纪末,我们全国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总体小康”的概念,也就是全国初步达到小康水平。这是我们国家建设小康的第一个阶段。在完成这个目标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大又提出,我们要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地处珠三角的中山市,既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优等生。无论是在建设“总体小康”方面,还是建设“全面小康”方面,都表现优异。

目前,中山正在谋划高质量发展,开始建设更高质量的小康。在未来的高质量发展征途上,中山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有限的发展空间中,发挥体制优势,大胆革新,敢行敢试,引导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动能转换的节奏,从劳动密集型的体力经济、劳动力经济向科技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知识经济、智慧经济入手,实现转型升级,掌握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高点。

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严飞:

让文化成为

社会治理工程重要内核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设定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被称为我国发展总体战略目标的“第五个现代化”。

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社会治理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山有非常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社会治理工作走得十分靠前,社会治理成效显著,取得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实践经验。我认为,未来,中山在建设更高质量小康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文化管理和文化治理,将其纳入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凸显文化在社会治理工作中应有的力量,让文化变成中山社会治理工程的一个重要内核。

一切社会治理工作的最终落脚点,还是人的全面发展。城市社会治理工作的目标是让居于其间的每一个人获得发展的机会,感知享受到生活的幸福感。中山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创新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不走回头路,以此推动高质量小康建设。

中山市经济研究院院长梁士伦:

未来城市发展

越来越强调法治建设

中山在1988年升级为地级市,但它与一般的地级市不太一样:它和东莞一样,都是“市管镇”这样一种比较扁平的管理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中山的专业镇经济,让中山相当于拥有了十几个增长极,十几个发动机。

中山本身没有资源,没有市场,没有人才,现在专业镇经济的几个品类——办公家具、红木家具、服装、五金等其实以前并没有什么优势。中山通过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无中生有”,敢于突破约束,加大对镇街的放权,创造了一系列的发展奇迹。

中山以敢为人先,发挥市管镇扁平体制机制、华侨资源优势等作为打造营商环境优势的抓手;与时俱进,系统创新,也是中山保持营商优势的关键。但近几年,中山实际上步子迈得有点小。如果不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中山软环境的优势就会相对减少。

未来,企业在考量一个城市营商环境的好坏时,不会把目光放在一时的优待政策上,而会综合考量一个城市营商政策的规范性和可持续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之策,未来城市发展将越来越强调法制建设。

中山要让企业感知到这个城市的营商环境是稳定的,是可持续的。未来市场推动将成为促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主导路径。曾经,营商环境的优化主要依靠政府作为供给方出台好的政策、进行自我改革来提高服务效率和便利化程度,来让企业满意。但在未来,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到底好不好,在于各种各样的市场主体是否认为这个城市在持续不断地按照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标准改进。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何伟楠 廖瀚 曾艳春 罗丽娟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编辑 卢子衡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