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十三五”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决胜阶段,作为“先行者”的东莞提出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更高目标。五年来,东莞医保以实实在在的“付出度”,不断刷新着群众的“满意度”,一项项、一件件改革成果让病有所医的“答卷”更暖心,为东莞高水平民生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健康基础。
看病吃药开销降了
11月30日清早,前来就诊的患者发现,道滘医院前台多了一叠绿色的政策指南,里面标注的药品价格,比平时的药价便宜了不少。原来,这是市医保局最新印发的第三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手册,这些中选药品,涵盖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呼吸、恶性肿瘤等常用药,共有55个品种,药品的最高降幅达到97%。
时间回溯到去年12月31日,当天上午,李女士在东莞市莞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领到了一张“特别”的处方单,原来50多元钱的高血压药只要13.3元,降价幅度超过了70%。“一年下来,吃药的费用从4474.9元降到1036.6元,能省下3400多元。”李女士算了一笔经济账。
这是东莞落实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扩围后开出的首张处方。截至今年11月底,第一批中选药品销售11个月来,共为全市患者减轻用药负担3.7亿元。
到不久前的第三批集采药品落地,东莞集采药品总数达到112个品种,参与的医药机构也由最初的70多家公立医疗机构,扩展到目前包括民营医疗机构在内的100多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以及定点零售药店。第一、二两批国家集采共为全市患者减轻用药负担4.48亿元,据初步估算,第三批国家集采药品落地后,全年可为患者减轻用药负担1.5亿元以上。
“十三五”以来,东莞着力缓解看病贵问题:坚持“社区首诊、双向转诊”,社区医保用药范围从2016年的1600多种增加到目前近3000种,今年前11个月参保人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的次均医疗费用为96元,仅为全市医院门诊次均费用的1/3,实际报销比例高达70%;全面取消耗材加成,调整医疗服务项目价格2880项,检查检验、大型医用设备CT、MR检查治疗等944项医疗服务价格平均下调近7%;抗癌药支付政策全面落实,将国家明确的17种抗癌药品悉数纳入医保范围,全市2019年共1908人次享受该待遇,医保基金支付1297万元……
医价降价一小步,百姓健康一大步。看病贵这个一度困扰群众就医的痛点,在东莞一系列举措中得到缓解。
构筑三重医疗保障网
欲拔穷根,先除病根。在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东莞发挥多层次医疗保障综合防贫、减贫功能,构筑起“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兜底医疗保障网。
如今在东莞,无论是村民、居民,还是职工、外来工、政府工作人员,抑或少儿、青年、老人,均纳入在统一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下,用同样的缴费标准享有基本医保待遇,完成了全民公平医保的梦想。在“广覆盖、低缴费”的医保制度设计框架下,东莞通过扩面、整合、提高统筹层次,不断提高参保人的待遇水平。目前,参保人个人只需承担26.53元/月的缴费,就可以享受到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含大病保险)年度最高127万元的报销额度。
“十三五”期间,东莞还建立起了完善的贫困人口综合医疗保障体系。2019年以来,东莞市医保局共对全市11000多名医疗救助对象参加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按规定给予资助,确保困难群众不因医保缴费负担失去参保机会。
去年12月底,东莞出台了《困难家庭二次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对经“一次救助”后医疗费用负担仍较重的困难家庭,由医疗救助资金给予一定比例的“二次救助”。在待遇标准上,二次医疗救助起付标准为7000元,特困人员不设起付标准。对于特困、低保、低收入救助对象个人负担总医疗费用超出起付标准部分,由医疗救助资金分别按80%、70%、60%的比例,在年度最高救助限额10万元内进行救助,确保困难家庭看得起病、放心看病。
家住麻涌镇的萧先生今年57岁,身处困难家庭的他又患上了重病,2019年花费医疗费达28.6万元。雪中送炭,作为东莞低保对象的萧先生获得了医保救助,经社会基本医疗保障报销14.8万元、大病保险报销5.3万元、一次医疗救助5.1万元、二次医疗救助1.8万元后,自己只负担了1.6万元,报销救助比例超过94%,大大减轻了个人及家庭负担。
目前,东莞全市像萧先生这样符合二次救助标准并已享受二次救助的群众达到455人,累计支出医疗救助金340万元,切实减轻了困难群众的医疗负担。在经办服务上,由医保部门统一办理核付,无需救助对象另行申请与办理,困难群众“零跑腿”就可以享受医疗救助帮扶。
全民健康托起全面小康,通过医保困难帮扶和精准保障,东莞有效避免了因病致贫、返贫,确保高水平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让群众“少跑腿、好办事”
在寮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保人石女士在就医结算时,拿出手机在“粤省事”小程序中点开医保电子凭证,将生成的二维码盖在收款设备上,“滴”的一声,就完成了交易,并自动实现了医保结算。整个过程不到30秒,无需输入密码,非常方便快捷。
医保信息化可以让群众“少跑腿,好办事”。其中,医保电子凭证作为医保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通医保线上服务的金钥匙。去年12月12日,东莞市正式开通医保电子凭证,这项工作还被列为全市2020年十件民生实事之一。为畅通医保电子凭证在全市两定机构线上线下的支付渠道,东莞在近400余家社区卫生门诊实现了医保电子凭证统筹扫码支付功能,15家定点医院支持医保电子凭证门诊移动支付功能,实现了线上线下便捷应用。目前,全市医保电子凭证累计激活人数225.56万人,激活率达36.5%,医保结算逐步由“卡时代”迈入“码时代”。
今年3月,退休人员罗先生在家人的帮助下开通了东莞市人民医院的线上复诊,“宅”在家就能免费线上问诊,还实现了线上实时结算。东莞市人民医院2月25日上线该功能,医院通过互联网诊疗在线为参保患者开具药品处方,且进行院内配药的,相关药品费用可按规定报销,药品的物流配送费用由参保人自费。
这项“互联网+医疗”便民措施的落实,得益于东莞市医保局依托信息化平台推出的“互联网诊疗医保服务”。这项服务针对特定门诊及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在线复诊,已获得互联网诊疗平台资质的全市定点医疗机构,都可向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开展互联网诊疗医保服务。“在疫情防控期间,充分发挥了互联网诊疗服务‘隔空’优势,减少参保患者就医交叉感染的风险,打通疫情期间参保人求医问药的‘最后一公里’。”市医保局负责人表示。
东莞还积极对接全国医保信息系统,让“数据跑”代替“群众跑”,解决异地就医人员的住院费用和门诊费用结算。早在2017年6月,东莞就成功接入国家异地就医联网平台,在全省率先开启跨省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工作。目前,全市85家定点医疗机构全部接入国家跨省异地就医结算系统,覆盖全市33个镇街(园区),全国455个地区的异地参保人在莞就医可实现直接结算,参保人员异地就医时告别了跑腿与垫资。同时,东莞医保还积极“减证便民”,精简异地就医备案材料,并新增承诺制备案、微信备案,截至今年年9月,全市异地就医备案率达100%。
民生实事,映照为民初心。东莞市医保局局长林岚表示,“十四五”时期,东莞将基本完成待遇保障、筹资运行、医保支付、基金监管等重要机制和医药服务供给、医保管理服务等关键领域的改革任务,建成覆盖全民、制度优化、权责关系清晰、体系结构合理、运行机制高效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好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为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提供坚实的民生支撑。
【撰文】郭文君
【来源】南方日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