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4079字,阅读大约需要12分钟
英国文化历史学者罗伯特·休伊森说,“一百根工厂烟囱是繁荣时的污染,十根冷却的烟囱是丑陋的眼中钉,最后一根工厂烟囱受到拆毁的威胁,却成为过去工业时代骄傲的象征。”
工业遗址留下的不仅仅是砖头和钢筋铁块,而是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是城市的灵魂和文脉,工业遗产是一个城市个性和精神的有力注脚。保护工业遗产,其实归根结底保护的是历史,保护城市的发展历史不因物化证据的湮灭而断裂,保护人们内心关于文化的精神家园。
20世纪,一个武汉人的一天可能是怎么样的?
清晨安静的城市里,江汉关的钟声伴随着飞鸟振翅,能传到青山去。从一碗热干面开始,伴随着钟声,武汉人登上轮渡,在武汉码头的邮轮和汽笛声中去赶工。京汉铁路的火车轰鸣声,汉阳铁厂的嘹亮号角也在召唤着工人们新一天的工作。
这是武汉留给那个时代面向世界的声音,是通往过去的甬道。
▲ 武汉清晨:汉口火车站(肖艺九 摄/新华社)
1
每一块钢铁都有这座城市的秘密
1890年,湖北龟山下,出于对国家战斗实力羸弱的担忧和考量,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在此筹建动工汉阳铁厂。它是国内第一家,也是亚洲最早、规模最大的新式集采铁、开煤、炼铁、炼钢、轧材、枪炮制造于一体的钢铁联合企业。古诗文里属于汉阳“晴川历历”“芳草萋萋”的诗意浪漫,也多了一层刚劲的保护色。
因为汉阳,武汉敲开了中国“工业革命”的大门。汉阳铁厂的兴建耸动中外视听,被西方视为“东方雄狮”觉醒的标志。这是中国由古老农耕文明迈向近代工业化的先声,寄托着大清帝国的复兴梦想,后来也不负众望成为了20世纪的工业命脉。
在当时的环境下,汉阳铁厂的建立实在不可思议。它仅次于德国费尔克林根钢铁厂,居世界第二。日本明治维新时代创办的第一家钢铁厂——八幡制铁所的建成是在它之后七年才发生的事。美国驻汉口领事称它为“中国二十世纪之雄厂”,参观汉阳铁厂后,他惊叹:“登高下瞩,使人胆裂,斯奚翅(无异于)美国制造之乡焉。烟囱凸起,插入云霄,屋脊纵横,盖于平野。化铁炉之雄杰,辗轨机之森严,汽声隆隆,触于眼帘……”,他称汉阳铁厂“是迄今日为止,中国以制造武器、钢轨、机器为目的的最进步的运动。”
当时,西洋报刊刊载评论:“汉阳铁厂之崛起于中国,大有振衣千仞、一览众山之势,证诸领事之报告,吾人预知其不可量也”。“中华铁市,将不胫而走各洋面,必与英美两邦角胜于世界之商场。”“呜呼!中国醒矣,此种之黄祸,较之强兵劲旅、蹂躏老羸之军队,尤可虑也。”
这背后是张之洞超前的坚定和奔走。而武汉“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似乎就从这一年刻入武汉人的血脉。后来,从龟山到赫山临汉江一带,紧挨着汉阳铁厂处,汉阳兵工厂(原湖北枪炮厂)、汉阳火药厂、汉阳针钉厂、汉阳官砖厂、汉阳钢药厂等陆续建成投产,这些中国最早的一批近代工业设施企业蜿蜒十里,蔚为壮观,被称为“汉阳制造工业长廊”。
1894年,汉阳铁厂生产出第一炉铁水,其产品出口至东南亚、日本,远销美国和其他南美地区,武汉“东方芝加哥”之名享誉海内外。京汉铁路约有1000公里路段是由汉阳铁厂生产的钢轨铺设而成。1911年,汉阳兵工厂生产的拳头产品汉阳式79毫米步枪“汉阳造”,起义士兵用它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
这是武汉向时代和历史发出的一记重音,武汉是中国工业化崛起的缩影,而汉阳铁厂则是其中的“精神图腾”。穿越时代的铁铸风华,汉阳铁厂的存在是武汉这座城市最初的荣光,也深入武汉城市基因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没落与复兴
抗战时期,昔日辉煌的“十里长廊”沦为废墟。1952年,在“长廊”的端口处汉阳铁厂火药厂原址,汉阳钢厂拔地而起。
20世纪80年代左右,钢厂慢慢没落。在21世纪到来之前,厂里的工业生产活动已经停滞,后期,钢厂成为了华中区域的一个大型钢材交易市场,曾经泱泱工业大厂的作用沦为钢材交易的门店和仓库。到2010年左右,销售模式从线下到线上的演变,加之其作为武汉二环内核心的区位因素使然,物流仓储的职能也逐渐弱化直至丧失。2002年,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落成。2017年,汉阳铁厂入选第一批中国国家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 汉阳铁厂被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
当年零星的钢模设备、砖瓦沙石还镌刻着城市的文明与兴盛,循着瓦砾,我们还可以想见当年的盛况空前。
历经时代变迁,悲观而言,如今的建筑留下的只剩一个外壳,讲述着繁华壮景消退后的落寞。但乐观地看,历史已逝,作为历史见证者的建筑依然却伫立,承载着城市过往的英雄篇章光辉印记,衔接着城市文脉的节点,见证着武汉的年轮和记忆,构建着城市的肌理和灵魂。
3
烙印与延续
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阿尔多·罗西认为,每个城市建筑体都有其独特性,其特性更多取决于形式而不是建筑材料,更取决于其在时空中发展出来的复杂属性。新建的建筑就因为缺乏丰富的历史,而不能具备同样的价值和意义。罗西提出与城市建筑体相关的问题:个体,场所,记忆和设计本身。
溯源历史洪流,对于武汉来说,1890不仅仅是一个年份,它是一段记忆,武汉工业发展的摇篮,更是武汉历史中“烙印”般的存在。一个多世纪后,这些设施早已成为遗址。但新的经济形态,新的建筑标记,将接下这一棒“火炬”,继续传承“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
“融创武汉1890”便是在同一片土地上“武汉精神”的新接班人。12月26日,武汉1890全球商业发布会正式映启,这是1890与世界的第一次照面,第一声“Hello,World”。会上,融创宣布,在这片约130年历史的汉阳铁厂工业遗址上,将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打造一座超级城市综合体。1890的案名里藏着汉阳铁厂破土动工的年份密码,130万方的建筑面积也蕴含着历史车轮翻滚而过的巧合。
它被定位于未来武汉的新地标之一。而它的存在,承载着武汉的荣光与骄傲,如今正带着过去的名字与“记忆”,实现新的复兴。
▲ 融创·武汉1890注重历史遗存的更新保护,是集居住、商业、商务、文化空间等多种业态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
近年来,国家文物局、国家旅游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纷纷开展工业遗产保护计划,如何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传承中国工业精神,弘扬优秀工业文化,通过再利用和改造的方式使工业遗产“起死回生”,挖掘其对于城市文化塑造方面的作用,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融创作为“美好城市共建者”的角色在城市生根布局,始终与城市的发展紧密接轨。在汉阳铁厂工业遗址之上,“融创武汉1890”以项目致敬历史、致敬武汉,注入工业文明与历史文化的思考,希望以此继承和弘扬武汉城市精神,并与城市一起,追求卓越,共生共荣。
1942年,埃罗·沙里宁写下了《城市,它的生长、衰退和将来》一书,提出了“有机疏散论”的城市结构观点的系统阐述。他认为,今天趋向衰败的城市,需要有一个以合理的城市规划原则为基础的革命性的演变,使城市有良好的结构,以利于健康发展。这种结构既要符合人类聚居的天性,便于人们过共同的社会生活,感受到城市的脉搏,而又不脱离自然。
对历史文化的延续,对历史文化和新业态的嫁接是融创在1890项目上着墨最重之处。融创华中区域研发中心总经理、工业遗址改造研究院院长罗黎勇认为,融创深知建筑与城市的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紧密相连,建筑承载着人们关于文化归属的需求。对于很多世界级城市而言,文化产业的兴盛在其中的作用不可磨灭。在融创看来,武汉的经济能级上足以让它成为世界级的中心城市,但文化产业却仍然呈现点状、片面、尚未体系的状态,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疫情之后,人们的消费习惯和心态发生变革,赋予了武汉在文化产业崛起方面的新契机。对于融创武汉1890项目而言,去成为这个契机,是它最重要的使命。
武汉1890将在全维度的文化展示上发力,把汉阳铁厂打造成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工业遗产文化项目,再现武汉百年荣光。两个城市级博物馆、5万方的文化艺术建筑,将作为未来武汉更灵活、更贴近市场的文化展示空间,激活武汉文化产业的复兴,塑造文化感染和艺术鉴赏空间,契合用户新的商业体验。
4
城市价值共同体
工业遗产保护与改造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融创在“戴着镣铐舞蹈”。相比于从零开始重建一个建筑,在已有的建筑基础上进行重构的难度更大。
这片土地有约400亩的工业遗址,是目前登记在册的最大体积的工业遗址建筑改造集群。据罗黎勇介绍,整个片区有一级工业遗址1处(非红线内)、二级工业遗址16处、三级工业遗址17处。融创与全球知名设计师团队一起,对不同级别遗产采用不同保护与改造方法。对建筑进行样本修复已经算是最稀松平常的改造手段。更多的是复杂的基础施工,由于建筑未来功能定位的需要及其本身的特殊性,融创需要重新加固基础。为了不破坏建筑本身,很多现代的高科技施工技术都不能用,只能用一些很古老却又很巧的方法,从内部装机、通过高密度的金属块胶囊式、小机械式进行施工——更费力,也更费钱,核算下来,在同等的面积里,它的建设成本是其他项目的5-6倍。
从空间到材料,由于建筑本身的工业用途,大部分是仓库和厂房设计之初,它并没有考虑到作为民居使用。因此,它既没有保温节能的考虑,在结构上也没有考虑到空间分割的要求,承载力不够。要进行民用化改造,重构外立面、改造消防通风保暖设备、机电设备等等。
每一个难题的解决都源于团队对工业遗址的敬畏和热爱。
但当项目落地,复古的古朴红砖建筑与现代光影线条交织成新的气象,穿越历史的部件连接在一起,每一处设计的巧思都熠熠闪光,百年历史与现代文化艺术融会贯通,跃动着新的生命气息,再造再生中,交融着新与旧的时空隧道,焕新了独属于建筑物的心跳。
罗黎勇表示,融创将以全球高度,将这片热土打造成为“城市价值共同体”,一个国际级、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工业遗产文化项目,使其成为工业之源、设计之都、艺术之心和未来之城。在园区内整合多样化复合产业,形成以商业、文化、艺术展示、餐饮为一体的公共商业文化艺术街区、工业遗址改造示范区和样板区,完成城市界面和功能的提升,为区域赋能。
建筑如岩层一般在时代的浪潮下冲刷、打磨,被年轮流转赋以伟大的意义。当1890从遗迹中重生,时间的灰烬里,这些静默中的工厂建筑用它特有的工业语言和时代印象,留存着属于当年独一无二的工业之美。“融创武汉1890”将洗尽铅华,传承古老的知音文化,记录城市崛起的步伐,树起城市文化复兴的标杆,武汉也正以全新的姿态在这里重新找到呼应历史的信号。
而届时,“融创武汉1890”可以带来的,不仅是完成自我繁荣的历史使命,更重要的还有提振城市能级,改变城市格局,带动城市周边空间和功能的更新,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活范本,也打造专属于1890的美好生活方式。
(推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