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联外通,畅行天下!广州打造世界级大型综合交通枢纽

广州交通
+ 订阅

12月25日,翘首企盼的广佛大桥系统工程一期正式动工,广州荔湾区大坦沙、白云区金沙洲和佛山南海区的居民出行将再添一条通道,广佛全域同城大步迈进;广清城际、广州东环城际上个月已通车,从清远出发,搭乘广清城际,只需一个小时即可达广州市中心。而广州东环城际的开通,将为白云机场实现“空铁联运”,迈出关键性的一步......这样快速的交通,曾经是不可想象。广佛全域同城、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轨道上的“广州都市圈”,2020年广州荣获全国首批“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一张张城市新名片,背后依托着多元化、多层次、立体式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体系,也成为展示广州城市更新、城市形象的新名片。

世界级大型综合枢纽在广州崛起

广州地处广东中南部,濒临南海,毗邻港澳,位于粤港澳大湾区“A”字型结构的顶端和中部,区位优势明显,素有中国“南大门”之称。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寄望广东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心关怀广东、广州工作和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是做好新时代交通运输工作的根本遵循。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近年来,广州聚焦新时代人民群众高品质出行需求,以大手笔推进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大气魄加大提升交通服务能力的投入,大胆识推进城市交通环境改善,基本建成“连通世界、辐射全国、内外畅达”的现代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一个个改革实践,是广州牢记总书记嘱托奋力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扎实践行,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州开花结果落地生根的生动写照。

高铁飞驰,汽车畅行,飞机翱翔,巨轮远航,道路连网成环......广州是国际综合交通枢纽,拥有世界级空港、海港和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交通网,枢纽功能强大。到底有多强大,我们来看看:白云国际机场拥有航线超过400条,航班通达全球48个国家和地区、232个通航城市;作为华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枢纽港口,广州港已开通集装箱班轮航线达226条,其中外贸航线120条,通达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是全球物流链中重要的一环;2019年广州铁路枢纽旅客发送量达1.45亿人次,日均39.73万人次。2020年3月,广州获评全国首批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历史机遇往往会青睐一座已做好准备的城市,为其带来荣光和梦想。广州全力推动海陆空各种交通方式联动融合发展,更好发挥空港、海港、铁路等重大枢纽设施的优势,强化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优势,不断提升全球城市网络联通性,增强对全球高端要素资源集聚配置能力,拓展城市影响空间和国际交往格局。一座高效连接全球,便捷直连湾区城市,支撑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世界级综合枢纽城拔地而起。

辐射全球,建设国际一流航空枢纽

经常商务往来广州的李女士告诉记者:“我经常从北京往来广州,白云机场T2号航站楼建成后,我常选择乘坐地铁搭飞机,从地铁站厅到机场出发厅就几步路的时间,出行体验非常方便。”

国内首个按照中枢机场理念设计和建设的大型航空港——白云机场,是我国三大国际枢纽机场之一。随着T2航站楼投入使用、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开工建设,白云机场的承载服务能力大幅提高,连续多年跻身“世界服务十佳机场”行列,荣获“2020年全球能源管理领导奖”,T2航站楼更是蝉联“全球五星航站楼”称号。目前已有79家中外航空公司进驻,航班通达全球48个国家和地区、232个通航城市(国内143个,港澳台4个,国际85个),拥有航线超过400条,其中国际及地区航线超过160条。2019年,旅客吞吐量达7339万人次,位居国内第3位、全球第11位。

未来广州地铁22号线有望升级成为大湾区城际线路,将延伸至东莞,与深圳衔接。规划建设中的机场三期将引入地铁22号线并直通深圳,成为广州和深圳第一条互相“牵手”的地铁线路。广中珠澳高铁、广从城际(广河高铁)也在引入规划之中,加上准备开通的新白广城际,未来机场T3枢纽将形成“两高铁、两城际”的轨道布局。“结合T1、T2航站楼现有地铁3号线北延线,将实现从白云机场20分钟内可达广州火车站和琶洲地区,30分钟内通过高快速路可达广州老城区和天河中心区,快速接驳大湾区及广东省内城市。白云机场将成为集 ‘空’‘路’‘铁’一体的最强交通综合体。”

港通天下,建设国际一流的航运枢纽

一港通四海,一船达五洲,广州以国际航运枢纽建设为中心,积极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不断推进世界一流港口建设,夯实千年商都的传统优势。放眼世界,国外很多大型城市的发展与港口经济的繁荣呈现高度正相关。2020年1-11月,广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5.81亿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141.4万标箱,两项指标分别暂列全球第四、第五。在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中,广州国际排名由2015年的第28位上升至2020年的第13位。

广州港20万吨级航道工程、南沙港区五期、六期等重点项目已纳入国家粤港澳大湾区专项规划。仓储容量2万吨的海新冷库、容量2万吨的侨丰水产品冷链和南沙唯品会、普福仓储等项目已建成投用,美国AA冷链物流基地项目、骏德二期、山姆食品冷链物流中心开工建设,南沙海嘉汽车码头已建成投用。除了强化广州港枢纽门户能级,广州还不断增强广州港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周边港口的集聚辐射功能,南沙港区与深圳盐田、蛇口、赤湾、大铲湾,以及香港海上集运、驳运业务往来日趋紧密。积极推进商品车“海路+铁路”模式,开通广州港-营口港-欧洲的海运铁路货运通道,启动中国外运(广东)“东盟-广东-欧洲”公铁海河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实现了“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的融合。

轨道上的都市圈扩大广州的“朋友圈”

广州铁路枢纽是全国重要的、华南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是粤港澳大湾区铁路交通中心。已形成以广州南站、广州站、广州东站为主,广州北站等为辅的客运枢纽布局。2019年广州铁路枢纽旅客到发量日均约80万人次,其中高铁和城际铁路占比约8成。作为最大体量的广州南站,近年来不断创下客流新高,日到发旅客最高峰达到75.4万人次(2019年10月1日),刷新全国铁路单一枢纽站场客流记录。针对其出现的“停车难”、“接客难”等问题,市交通运输部门和广铁集团将南站站体内的P3、P5、P6停车场(约15500平方米、145个车位)改造成P3、P5快速接客区,每天可接客能力达到1.9万台,有效缓解南站快速接客问题。

广州区域交通的发展面貌也是日新月异,一体化的区域交通体系已初步形成。广深港高铁已全线开通运营,将香港拉进了“广州一小时交通圈”,广州南站至香港西九龙站最快行车时间仅为47分钟。广州已经建成京广高铁、广深港高铁、贵广高铁、南广高铁等高速铁路,以及广珠城际、广佛肇城际、穗莞深城际等城际铁路,未来还将新增广湛、广河、广永、贵广支线4条出省铁路,构建“一心五向”的铁路枢纽群+广州站+广州东站的对外综合交通枢纽城。

一张网、一张票、一串城。今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形成与大湾区内高铁、普速铁路、市域(郊)铁路等轨道网络的融合衔接,形成“轴带支撑、极轴放射”的多层次铁路网络,助力广州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铁路交通中心”和“轨道上的广州都市圈”。通过推进白云站、广州站、广州东站等多个铁路站点的建设或改造规划,广州将实现高铁进城,这也将使广州作为华南最大铁路枢纽的地位再次得到提升。

2020年11月26日,广州地铁八号线北延段正式开通“同德突围而出”。截至11月底,广州已经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线路15条,运营里程为531公里。另建有2条、总长约15公里的海珠有轨电车和黄埔有轨电车线路。从新一轮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修编情况来看,优化新增了30条规划线路,总规模达53条。当前广州正在建11条,里程290多公里,预计2023年底建成超过80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届时市民将享受到更快捷、准时、方便的公共交通服务。

互联互通,构建湾区快速交通网络

大地为琴路作弦,纵横捭阖变通途。广州作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公路主枢纽,目前已建成高快速路通车里程已超过1100公里,建设规模位居全省第一,大湾区公路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面对新形势新变化,广州围绕“建设畅通全市、贯通全省、联通全国、融通全球的现代化交通体系网络”的交通战略目标,切实当好“先行官”,高水平打通交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 

打通城际“大动脉”畅通“外循环”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积极作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除了华南最大铁路枢纽,广州与周边城市共形成56个衔接通道,大湾区公路枢纽地位也将进一步凸显。未来,广州将继续落实战略性通道建设,推动全域协调发展,重点提升对外高速公路走廊能级,加快从埔高速、街北高速扩建、南中高速等高快速路的建设,积极推进增天高速、莲花山通道、狮子洋通道、沉香大桥等项目前期工作并争取尽快开工,有力推动广州-佛山极点带动和广佛全域同城化、广清一体化以及穗莞联动融合发展格局,进一步增强广州的辐射带动能力。预计到“十四五”期末,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以广州为中心、辐射华南的“三环十九射”骨架高快速路网功能。

广州全力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与深圳实现“双城联动”,充分释放“双区驱动”效应。目前,广深两市正在积极推进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建设,打造广深半小时、大湾区一小时交通圈。未来广州将紧紧围绕国家、省重点工作部署,继续聚焦大湾区建设主阵地,以更高站位和更长远的眼光,谋划广深交通一体化发展。

拓展市域路网“主干线”强化“内联通”

城市道路既要实现城市间“外联”,也要实现城市内部各片区的“内通”,要加强中心城区与外围组团间的快速联系,促进市域组团及产业平台间联系。一方面,广州重点大力推动车陂路北延线—车陂路过江隧道—城市快捷路(东沙至石岗隧道)—如意坊隧道等项目,通过连接现状路网,在环城高速与内环路之间打造新的快捷环路系统。另一方面,通过规划建设化龙—开发区西区隧道、南大干线、玉兰路—港口路隧道等项目,构建连接穗莞佛新的大通道,支撑区域联动发展。在过江通道方面,通过规划建设会展西路隧道、临江大道—阅江路过江通道、冼村路—广场东路过江通道、鱼珠隧道等项目,增加过江通道供给,缓解珠江两岸过江通道的交通压力,提高过江通行效率。此外,围绕共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对接中新知识城、科学城、天河智慧城、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含国际金融城、鱼珠、琶洲、大学城等片区)、南沙科学城这一轴线的产业合作,重点推动从埔高速、东部高速、广汕路快捷化改造、火炉山隧道、鱼珠隧道等项目,在基础设施方面做好支撑。    

用“绣花功夫”建人民满意交通

人民交通为人民。广州坚持新发展理念,不断提升交通治理能力和水平。近年来,着力抓好交通拥堵“黑点”治理,通过规划引领、增加道路供给、进行交通需求调控、交通组织优化、交通秩序管理与违法整治等治堵缓堵措施,增进市民出行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金沙洲新添2条出行通道

金沙洲出行难问题一直困扰着广佛两地居民,为有效缓解金沙洲地区的交通压力,在广东省、广佛两市及交通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和推动下,广佛大桥系统工程(一期)于12月25日正式开工建设,一期建成后,佛山及广州金沙洲地区可快捷到达广州大坦沙岛,经珠江东桥快速到达市中心,二期建成后可连接到广州内环路,缓解该地区出行难问题,同时加强佛山南海区和广州市区联系,使区域路网趋于完善。此外,沉香大桥项目也在全力推进,目前已完成前期用地选址预审、通航条件影响评价、防洪评价等工作。

改造人行天桥过街不再难

广州大道北作为天河北重要的交通主干道,存在“过街难”和“交通拥堵”两个难题,加快人行天桥建设是不少市民的迫切需求。为此,广州采取有效措施,协调加快广州大道快捷化系统改造二期项目的推进,着力改善市民的出行条件,自今年1月以来,已陆续开通南湖半山天桥、云凯天桥、林科所天桥、一品湖山天桥和斯文井天桥等5座天桥,中大附小天桥、京溪天桥和圣地天桥预计将于2021年3月相继建成开通。其它7座天桥也在办理征地拆迁、占道开挖、施工围蔽等手续,将于2021年陆续完工开通。

“微”改造见大成效

交通拥堵点治理作为交通拥堵治理的其中一项工作,广州既注重打组合拳系统治理,又着眼于对“点”的“微改造”。今年市本级已完成18个、全市共完成81个交通拥堵点治理,均以投资小、见效快的“交通微改造”工程技术手段,打通节点交通瓶颈,为城市提速前进增光添彩。

机场高速三元里收费站曾因车流量大,常常出现排长龙现象,今年以来,广州交投集团将原来的“7+2”车道拓增为10车道,通行能力大幅提升。此外,针对无法扩建的收费站,公司还通过分析车道客货、车辆大小、车流流向、ETC车辆比例等数据,不断优化车道布局,提升车道利用率。

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实干跑出“加速度”

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提高农村和边境地区交通通达深度”。把握新阶段、贯彻新理念、构建新格局,广州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大格局、广视野”的一系列“实举措”大步向现代化国际综合交通枢纽迈进,加快“双区”建设、“双城”联动,矢志不渝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奋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创造新的辉煌。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