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下称“6·30”活动)已成为我省参与面最广、惠及面最大、社会效果良好的公益慈善活动和社会化扶贫品牌,成为广东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依靠力量。“6·30”活动体现了广东社会扶贫怎样的特点?面向“十四五”,这一活动如何继续完善?
12月24日,一场汇聚了政府、媒体、学界、社会组织、企业、爱心个人各方参与,以“巩固脱贫成果 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6·30”活动专题理论研讨会在广州举行,对“6·30”活动的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该研讨会由广东省扶贫办、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办公室指导,南方党建智库主办,省扶贫基金会、省慈善总会、省扶贫开发协会、广东省减贫治理研究院协办。省委农办、省扶贫办专职副主任梁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南方杂志社党委书记、社长陈广腾出席研讨会并讲话。来自省内近30位专家学者、社会组织和企业代表参加了研讨。
梁健在发言中指出,从公益行为上升到慈善的态度与人道的思想,是广东社会扶贫的发展路径。经过10年实践,“6·30”活动已经逐渐发展为广东社会扶贫的文化符号,在广东深入人心。在新的形势下,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十九届五中全会及省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将省委、省政府领导对“6·30”活动的批示指示精神落实落地。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再出发、再发力。
陈广腾在发言中表示,省扶贫办携手南方党建智库开展的“6·30”活动与广东社会扶贫专题调研,对广东社会扶贫的经验、成果、问题进行系统、深入分析的做法,就是一次政府、媒体、学界等各方充分合作开展研究的成功探索。本次研讨会将继续汇聚各方力量,针对“6·30”活动进行专题理论研讨、深化理论研究,推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扶贫济困和乡村振兴事业。
2020年,省扶贫办联合南方杂志社南方党建智库,并且邀请相关领域专家组成专题调研组,开展了对“6·30”活动与广东社会扶贫的专题调研,并形成了《构建“345”广东社会扶贫新模式——“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10周年专题调研报告》。《调研报告》以“6·30”活动为重点,系统总结“6·30”活动的创新做法、运作模式及经验,得到了各方肯定。
面对“十四五”,“6·30”活动的使命和主要目标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如何更好发挥作用?研讨会上,多位专家结合《调研报告》的内容和新形势下的新问题,对“6·30”活动的进一步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研讨。
与会人员认为,新的形势下,“6·30”活动这一平台需要继续坚持,进一步对以“6·30”活动为代表的广东社会扶贫进行继续探索和总结,进一步研究广东社会扶贫如何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完善减贫治理体系、助力广东乡村振兴、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新形势、新定位、新对象、新目标出发,继续发挥“6·30”活动现有优势,推动“6·30”活动不断升级,成为与会人员的共识。
主办方表示,下一步,“6·30”活动调研组还将继续进行相关研究,推动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推动面向“十四五”,面对贫困变化新形势和减贫治理新要求,在巩固脱贫成果、完善减贫治理体系、助力乡村振兴、平台建设上再发力,推动广东社会扶贫干出新作为,实现新跨越,迈上新台阶。
据省扶贫办介绍,2010年6月30日,全国唯一一个以扶贫济困为主题的省级专项活动日——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应运而生。10年来,这一活动共吸引1000多家社会组织、近万家企业、100多万志愿者、2000多万爱心人士参与,对接帮扶40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链接】精彩观点
关键词一●市场与产业
广东社会扶贫的实践,呈现了行政导推、市场参与与文化弘扬之间如何精准合力的广东方案与广东智慧。专家建议,“6·30”活动要继续坚持减贫导向和融合思维,从助力绝对贫困问题治理转向助力相对贫困问题缓解,从单一减贫治理到减贫与乡村振兴协同融合。
广东减贫治理研究院院长张开云:“发达的市场经济、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企业及企业家是促进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关键”
在市场层面,广东社会扶贫的实践逻辑体现为尊重市场规律、导引企业社会责任与扶贫参与的践行,构建对接机制,搭建利益联结平台等环节。
广东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所副所长危旭芳:“助力广东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实现产业振兴”
“十四五”期间,“6·30”活动可以守正创新,助力广东顺利实现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转变,从根本上遏制产业扶贫的短期化和同质化偏向,以产业振兴为抓手,构建可持续的产业发展长效机制,重点做好“特”和“融”,为广东乡村产业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二●监督与治理
“十四五”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对“6·30”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专家建议,在总结既往脱贫攻坚战工作经验基础上,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扶贫信息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并准确识别需要扶助的对象,并以此解决“后扶贫时代”贫困治理工作“治理谁的贫困”问题即确立贫困治理的对象,将扶贫济困由“歼灭战”回归“常规战”。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罗明忠:“让人们在扶贫济困中真正体现并感受到‘值得做的事情就值得做’”
“济困还要济心”,未来“广东扶贫济困日”的重点必然必须坚持既往慈善募捐、扶弱助残等传统基础上,还要将目光扩散到更为广泛的“相对贫困”难题和对象上,助力社会公平与和谐,推进民生福祉再上新水平。可以以“6·30”活动为切入点弘扬并厚植济贫纾困沃土。
张开云:“将法治与自治有机结合起来,激发行善者捐助的内生动力”
补充与完善社会保护体系,公共服务与多样化专业服务提供、合作诱导型资产建设。构建对社会组织参与减贫的服务评估体系(购买服务类)。应将法治与自治有机结合起来,适度监管宽松,激发行善者捐助的内生动力。
关键词三●机制与人才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加强平台建设,是“6·30”活动进一步开展工作的必然要求。专家建议,从创新社会扶贫决策机制、监督机制等出发,将“6·30”活动打造成为实现社会扶贫领域党的政治和制度优势的重要平台,最大程度释放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活力与动力。
危旭芳:“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是人才的振兴”
十四五”期间,广东应着力推动从人才帮扶到内育外引,实现人才振兴。工作队伍和人才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动能。要激发贫困主体的内生动力。做好乡村振兴队伍的衔接。建立健全乡村育才留人机制。
华中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教授刘义强:“实现三大转变,开展四大建设,打造社会大扶贫的高效平台”
“6·30”活动应该实现扶贫成效从数量指标转变为质量指标、扶贫方式从精准滴灌转变为协同增效、扶贫机制从政治要求转变为市场拉动,建设专业化、智能化社会扶贫集资平台,建设建设社会扶贫领域的社会企业和社会组织创新平台,建设社会扶贫与政府扶贫的专业化、高效化对接机制,建设社会扶贫平台运行、项目发展与机制建设的跟踪研究高水平智库。
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副院长谢治菊:“最大程度释放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活力与动力”
创新社会扶贫机制,最大程度释放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活力与动力,一是进一步创新社会扶贫的决策机制、监管机制与自律机制;二是进一步完善社会扶贫技术;三是进一步将社会扶贫嵌入到经济、社会与文化结构中;四是进一步发挥社会扶贫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中的作用,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建设;五是进一步理顺东西部协作中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
【记者】黄进
【通讯员】刘龙飞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