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左边穿着防护服的女孩叫马慧,右边穿着白T恤的女孩叫程莹。2013年冬天在新疆,13岁的马慧收到了壹基金温暖包;而那一年,刚大学毕业的程莹开始了她第一份工作——协调温暖包在新疆的发放。那时的她们,彼此还不认识。
不曾想,七年之后,她们在壹基金儿童平安讲师培训课堂上相遇了,还成为了好朋友。“公益”就像两个姑娘之间无形隐现的丝线,总有产生交点的那一天。
马慧:谢谢你们温暖小时候的我
2009年,9岁的马慧从爷爷奶奶家里,来到援疆的父母身边。
在她的儿时记忆里,冬天很冷,上学路很难走。“花1个小时走到学校,眼睫毛会冻到结霜,下雪封山的时候,放学回家都看不到路了。鞋子打滑,我们几个同学就在雪地里手拉手连成一排,从山坡上滑下去。”
小时候的马慧
马慧在部队援疆的学校读书。那时,学校还没有建设好,同学们的家里条件不太好的,冬天没有足够保暖的衣服可以穿。
但2013年那个冬天,在马慧心底留存了一份温暖。那天,壹基金的志愿者来到学校发放温暖包,家长们也来到了现场,孩子们开心又热闹。“那天很冷,大家的脸冻得很红。当时我很瘦小,高年级的同学把箱子递到我手上,寒冷的冬天里给我留下了温暖的记忆。”
新疆的小朋友收到温暖包
2020年1月29日,疫情来袭,作为新疆医科大学2018级学生的马慧,看到了召集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的招募信息,立即主动报名。在通过培训筛选后,马慧进入了市重点医学观察点,成为一名消杀和辅助医疗志愿者。
隔离点每个人都穿着防护服,气氛紧张压抑,马慧也会感到害怕,但她很快进入状态,一丝不苟地完成每天的工作。体重仅有37.4公斤的她,作为消杀和辅助医疗志愿者连续52天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一线工作着。
穿着防护服的马慧
在马慧完成了原计划的20天志愿服务任务,再次应援人手不足的防控点时,遭到家人强烈反对。“这一去又是32天,但有一些事总得需要有人去做”,马慧还是坚持留了下来。
志愿者团队里一个护士姐姐过生日,马慧的妈妈包了200多个饺子,送到隔离点的大门口。无法与女儿见面的妈妈,只能朝楼上远远地招手。
马慧妈妈给战疫志愿者们包的饺子
程莹:爱出者爱返
2013年,程莹刚刚大学毕业,接手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协调新疆的壹基金温暖包发放。年轻的程莹,满怀热情投入到工作上。
那一年,因为交通限制,程莹等温暖包到货等了很久。终于在一个寒冬的凌晨,温暖包到达了乌鲁木齐。程莹马上组织志愿者连夜卸货,卸完后自己走到箱子跟前哭起来。“这是熬了两三个月的心血等来的宝贝,终于等到了,那天卸完货,我和几名志愿者就睡在车里看着这些包。”
程莹和温暖包的受益孩子
程莹回忆起当年工作时遇见的各种温暖的小事:有的志愿者在发温暖包的时候,陪受助孩子一起过生日;有的志愿者送温暖包的时候遭遇大雪封山,边防战士会想办法帮助他们把包送过去。
边防战士帮忙发温暖包之后,还把孩子送回家
现在的程莹,学会了带着平常心做公益,她想对2013年的自己说,“公益不是一时的热情,要当做一生的事业来做。”
一次相遇
今年夏天,程莹和马慧在壹基金儿童平安讲师培训中相遇。程莹说,那天得知马慧是她当年发温暖包的孩子,感到很激动,“这么多年了,听到马慧说她是收到过温暖包的孩子,眼睛忍不住湿润。”
程莹和马慧分享了各自小时候的照片,聊起了彼此的经历,很惊讶地发现两人在某些事情上有很多相似的经历和看法。有人问程莹,是不是感觉看见了曾经的自己。程莹说:“不是,是感动于温暖、爱、善意的重逢。”
她们都很喜欢“爱出者爱返”这句话。
“小时候的经历真的很能影响一个人的心态。” 马慧说,“因为有小时候别人对我好的记忆,长大后才变得更坚强,比起同龄人多了一份沉稳。也因为小时候,接受了很多人的帮助和善待,长大以后觉得也要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有需要的人。”
马慧支教时和孩子的合影
“谢谢你们善待小时候的我”,马慧许下心愿——希望新疆的疫情早点结束,她想冬天去做温暖包分装志愿者。“不知道哪一个小孩会收到我分装的箱子,但这个箱子带有我的祝福”,马慧说。
10年
壹基金温暖包项目
已经有146000人次捐出善意
温暖了超过680000名儿童
感谢每一位壹家人
每一份善意
都会有延续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