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英德市黄花镇内热闹非凡。当天,该镇举行十年一届的黄花三帝庙醮仪活动。黄花醮仪是英德民间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其内容丰富,涵盖佛、道、儒三教,文化底蕴深厚。举行期间,镇内及周边各村男女老少都可到醮场内参加各种仪式活动。整个过程充满浓郁的乡村文化氛围,基本保留了中国传统醮仪文化的原始风格。2007年,黄花醮仪被列入清远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清远“非遗”黄花醮仪活动在黄花镇举行。陈咏怀 摄
英德市政协副主席、文史专家林超富(右三)来到现场指导如何发扬非遗文化。
醮仪活动热闹程度堪比过年
当天清晨,参加醮仪的黄花群众早早起床,穿上活动盛装来到三帝庙集中。上午8点,醮仪人员开始在镇上巡游,敲锣打鼓、狮头舞动,周边的群众纷纷停下脚步观看拍摄,好一幅热闹场景。当巡游队伍回到三帝庙前,便正式举行醮仪开幕。
打醮人吹着号角入场。陈咏怀 摄
据黄花镇醮会会长、秘书长李神炎介绍,黄花醮仪为太平清醮,醮仪融合佛、道、儒三教,文化底蕴深厚,有数百年的历史,主要有天醮、大醮、禾醮、灯醮等几种,其中,天醮10年一次,大醮5年一次,禾醮3至5年一次,灯醮2至3年一次。而本次举行的醮仪是10年一次的天醮。醮仪主要有:封醮、开坛、答祖、诵经、奏表、起幡、舞狮、上刀山等二十多个仪式,整个活动将持续举行4天。
黄花群众祈福求平安。陈咏怀 摄
群众排队“上刀山”。
在这期间,黄花镇群众无论男女老少,无论在家务农还是外出工作,都积极回来参加。他们拿上香火祭品,来到庙中祈福保平安,人山人海的场面,加上舞狮、上刀山等其他民俗活动的参与,比过年还热闹,成了镇上最为重大的民间活动。
上刀山,是黄花醮仪的重头戏,许多村民带着衣物床被排队上刀山。据传,人使用上过刀山的衣、被后身体健康,出行平安。上刀梯和镰梯前,“先生”或“道士”会在刀梯前用活鸡活鸭祭拜,并点香、跪拜、念经、烧纸符。而后,人们纷纷把早已准备好的衣物、背包、饰物等有秩序地抛给刀梯镰梯上的“先生”,让衣物过了“刀山”再放下,以驱邪祈福,保平安健康。
结合时代继承创新“非遗”文化
黄花镇地处英德西部,有“南天第一峰林风光”之称的英西峰林走廊贯穿全镇。以前由于山多地少,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历史上该镇的居民对宗教信仰颇为热衷,各村都保留一村一庙一树园的建筑风格,由此产生的黄花醮仪就是该镇农村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2007年,黄花醮仪被列入清远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精彩的舞狮表演吸引得不少群众喝彩拍照。陈咏怀 摄
现场有不少手工制作的纸扎工艺。陈咏怀 摄
“黄花醮仪在当地群众心中占有重要位置,群众相信举行醮仪能够使他们身心健康、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李神炎说道。
英德市政协副主席、文史专家林超富表示,黄花醮仪保留了中国传统醮仪的风格特点,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通过黄花醮仪,可以窥见中国醮仪的大致样貌,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黄花醮仪不仅保留了中国传统醮仪的深厚文化内涵,并且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充满了一种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基本保留了中国传统醮仪文化的原始风貌。因此,做好黄花醮仪的传承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他希望,黄花镇的群众要始终坚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要求,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力度,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人文精神,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黄花的非遗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记者】陈咏怀
【通讯员】梁森焕 黄伟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