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某文,男,1972年出生,因犯盗窃罪被投放至广东省广州监狱执行有期徒刑。2020年6月30日,因朱某文狱中表现良好提前刑满释放,但他的归家路却并不顺利……
家属不明、住址不明,他刑满释放后该去哪里?
2020年6月25日,肇庆市高要区司法局南岸街道司法所在收到朱某文的预释放信息后,根据安置帮教工作的要求,立马对朱某文的基本信息进行核查。首要工作便是要核实朱某文的住所、家庭信息,以便及时通知家属及时与监狱方面进行衔接。但在核查过程中发现,朱某文的户籍信息仅记录朱某文一人,无其他家属同住,属于独户生活,如此一来,又需要把心思重点放在寻找亲属上面了。此时,距离朱某文刑满释放仅剩五天。
由于在户籍系统中无法查询到家属信息,南岸司法所工作人员决定通过实地走访,到朱某文的户籍所在地查看是否仍有亲属居住。但当工作人员找到了地儿,却又发现朱某文户籍所在地是一临街商铺,承租该商铺的老板表示并不认识朱某文,并且该商铺的铺主也不是朱某文。
几经周折,工作人员联系了该商铺的铺主梁某才得知,朱某文本不是本辖区的居民,多年前因为户口落户的问题,才找到了梁某的地址作为挂靠地址上户口。
那朱某文服刑前的真实住址到底在哪儿呢?既然朱某文原来并不是南岸街道辖区的居民,南岸司法所工作人员便又将目光放到了户籍迁移信息上面。经派出所户籍部门查询,朱某文原是高要区金利镇人,离异,前妻远在外省,多年前户籍迁移至高要区南岸街道,同时也查询到朱某文的胞兄朱某军的联系方式。
亲人不理解,村民不接受,归家之路困难重重
得知上述线索后,司法所工作人员马上着手联系朱某文老家所在地的村干部,村干部翻阅档案后,证实了朱某文确系本村村民,同时通过询问周边邻居,也确认了朱某文在村中仍有房屋存在,偶尔会回来居住,但近些年少见有人出入。
另一方面,司法所工作人员致电朱某文的胞兄朱某军,告知其朱某文即将刑满释放。朱某军得知该信息后,第一时间表示兄弟二人已分家多年,已有十多年未曾见面,二人关系并不和谐,同时自己年事已高,无能力照顾刚出狱的弟弟。
如果朱某文在刑满释放后没有做好相应的衔接工作,在返回居住地后没有固定的住所,必然会对安置帮教工作造成极大的影响,警报再次在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心中响起。
住所不明、亲属敬而远之,这两种情况均是安置帮教工作中常遇到的情况,针对朱某文亲属及住处的问题,司法所工作人员当务之急是落实好朱某文的归处,使其刑满释放后有家可归,有亲可依。于是,司法所工作人员决定再次赶赴朱某文位于金利镇的老家进行实地走访,确认其老家房屋是否仍具备居住条件,同时进一步对朱某军做思想工作,使其慢慢接受误入歧途的胞弟,帮助胞弟重新回到社会。
6月28日,经再次实地走访发现,朱某文原户籍地村中,确有一处可居住的房屋。当工作人员推开没有上锁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随处可见的杂物与半指厚的灰尘,显然已多年未有居住痕迹。所幸房屋结构完好,稍作清理依然可作正常居住。
工作人员向周边邻居打听得知,该所房屋为朱某文父亲所有,多年前朱某文父亲去世后房屋便常年处于闲置状态,偶尔有村民会见到朱某文带外村人回来过夜,但近段时间都甚少见过有人过出入。而朱某文原来在村中的其他亲戚亲属,也在近些年迁出外地,没有联系方式。
当司法所工作人员向周边村民阐明朱某文即将刑满释放,日后有可能回到老家中居住时,村民们均表达出一定不满,原因在于朱某文在村民们的记忆中是个无所事事的年轻人,谁也不想身边无端多个“定时炸弹”。
司法所工作人员再次致电朱某军,得到的回复只有“不要再打电话来,我都60多岁了,没能力管他,他整天和那群人混在一起,自己闯的祸自己承担。小时小兄弟,长大两家人,顾不了那么多了。”
司法所悉心劝导,他顺利回归温暖家庭
在安置帮教工作中,最为常见且棘手的问题莫过于亲属、身边亲友的不理解、不接纳、不接受。绝大多数罪犯犯罪时,是因为无知无畏和抱有侥幸心理,或长或短的服刑时间,既是法律上的惩戒,也是心理上的惩罚,作为安置帮教人员的亲属,是帮助他们回到社会最不可缺失的部分。
司法所工作人员多次向村干部和村民解释安置帮教工作中的具体规定与内容,在司法所工作人员与村干部的引导下,村民们也逐渐放下了成见,表示如果朱某文表现出改过自新的良好悔罪态度,将接纳他重新回到社会,并且在生活中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至此,朱某文刑满释放后的住所及其生活环境基本得到落实,工作重心将转移至朱某文家属的方面。而距离朱某文回归社会的日子,仅剩两天,如果没有亲属的支持与监督,日后朱某文难免会再次误入歧途。
6月29日,朱某军主动致电司法所工作人员,表示虽然朱某文犯过错,但是相信经过监狱的改造后,朱某文将改过自新重新做人,日后将会关注朱某文的生活,避免日后再次误入歧途。同时朱某军向司法所提供了朱某文胞姐朱某锋的联系方式,届时将由朱某锋到监狱接回朱某文。
6月30日,朱某文如期刑满释放,司法所工作人员与朱某文的胞姐朱某锋共同到广州监狱进行衔接工作,并将朱某文送回肇庆市高要区。在返程的车上,朱某文在听到多年未联系的兄弟姐妹在得知自己的经历后,仍能重新接纳自己的消息,十分感动,在感叹之余不禁落泪,同时,亦对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示了衷心的感谢。朱某文称,多年来自己户口挂靠在不相识的地方,自己也是在一个又一个朋友的家中寄住,“家”这个字,早已经成了奢望。在经历过高墙内的洗礼后,日后必将洗心革面,不再与从前的猪朋狗友来往,并且决定返回老家修缮房屋,用自己的劳动换取收获,安分守己,不再犯事。
当朱某文回到老家,看着曾经的房子,感慨万千。“我在里面劳动有一点钱,兄弟姐妹也给了我一笔钱,虽然不多,回到乡下也够用了,有落脚的地方了,再出去找份工作,好好做人。”朱某文说道,虽然语气平静,但很容易听出话语背后的激动,这是重新回到社会的兴奋,也是对自己最好的安排。至此,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也正式落下帷幕,朱某文顺利回家,正式成为高要区的一名安置帮教对象。
如今,朱某文在司法所的帮助下,已解决户口与住所问题,同时在老家附近的工厂找了份工作。朱某文在一次致电司法所的电话中说:邻居村民和工友都知道自己曾经服过刑,非但没有带着歧视的眼光对待他,还经常照顾他、鼓励他,现在已经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
朱某文作为高要区安置帮教对象中的一员,他的归家路虽然并不顺利,但家永远在那里,只需要家人为他打开家门重新接受他、帮助他。还有无数个“朱某文”也面临着因进入监狱服刑而导致家庭破碎,亲人疏远的困境,在他们刑满释放后,重新返回社会的过程中,最需要的莫过于家人的支持与鼓励。要做好这部分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除了需要司法所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的责任与热心,还需要根据各个人员的具体情况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制定各项方案,发挥出安置帮教中的司法行政力量。
南岸司法所对辖区安置帮教人员逐一建档,密切关注他们的生活状况,及时为安置帮教对象进行就业指导和政策性帮扶,为南岸街道的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来源丨肇庆市司法局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