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读诗 | 全国最早的“书城”,深圳人都爱去“打卡”!

新时代新罗湖
+ 订阅

“让阅读成为习惯”

在深圳,你可以看到

街区书屋和特色书店

遍布城市每一处角落;

图书馆总是座无虚席

等候进场读书的人排着长队;

深圳书城开辟

“让城市因读书而受人尊重”文化净土

汲取文化养料的市民络绎不绝……

关于阅读的记忆

这里有太多太多

“为你读诗:写给特区的情书”

系列地标读诗快闪视频第六期来了

这是一个关于“书”与“城”的故事

它从成立之初就注定不凡

创下了多个全国第一

陪伴深圳人度过了温暖的阅读时光

它就是罗湖书城

一起来听罗湖书城第一批老员工肖莉莎

与国家一级导演梅玉文、

深圳龙园外语实验学校学生余柳嫣

带来的朗诵

《在罗湖书城》

点击观看《在罗湖书城》

点击大图查看诗歌

罗湖书城的创立

有着特殊的意义

不仅树立了国内首个书城品牌

也推动深圳发展为“文化之都”

↓↓

# 地标名片

深圳书城罗湖城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罗湖书城),前身是深圳市新华书店。1996年在国内首次以“书城”命名开业,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单体书店。1996年11月8日,第七届全国书市在新落成的首座深圳书城开幕,创造了七个“全国第一”。

2015年4月,罗湖书城启动升级改造,将书城从“购书大卖场”升级为温馨的大书房。如今的罗湖书城,已经成为一个集阅读学习、展示交流、聚会休闲、创意生活于一体的复合式城市文化生活中心和文化综合体。

从最初的新华书店外文书籍销售

到后来罗湖书城的导购员、卖场楼层主管

再到如今的楼层经理

在书城的30年岁月

对于肖莉莎而言

不仅是个人事业的奋斗历程

也是陪伴这座书城

一次次自我革新、保持生命力的过程

# 人物档案

姓名:肖莉莎

职务:罗湖书城楼层经理

虽已临近退休,肖莉莎仍坚持每天到场工作,确保书籍整理规范,方便读者取阅。从1990年3月进入深圳市新华书店(罗湖书城前身)外文店负责书籍销售工作,到1996年11月罗湖书城开业至今,她先后担任导购员、卖场楼层主管等职位,见证了罗湖书城90年代的“购书潮”和一代代深圳人的阅读记忆。

# 地标情结

# 罗湖书城早已成为“第二个家”

在罗湖书城工作数十年,肖莉莎早已把这片阅读空间视为自己的“第二个家”。40年来,深圳的阅读场所越来越多,但在她心里,深圳阅读的原点始终在罗湖书城,并一如既往地包容迎接每一位读者,“无论你是谁、来自哪里,只要你想,都能进书城读书”。

罗湖书城原名深圳书城,其前身是位于罗湖区解放路的深圳新华书店,1996年在国内首次以“书城”命名开业,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书店,为深圳人留下了温暖的阅读记忆。

1996年11月8日,第七届全国书市开幕暨深圳书城开业。

“早在1996年书城开业前,我就已经在新华书店工作了。”回忆往昔,她还能想起那对经由罗湖口岸过关来新华书店买书的香港老夫妇,以及罗湖书城开业当天读者一摞摞“抢书”的画面。

谈及罗湖书城的今昔变化,肖莉莎介绍道:“经过2015年的升级改造,如今暖黄的灯光、低矮的木质书架、随处可见的休闲座椅等,都大大增添了阅读氛围,让读者像身处在一个温馨的大书房。”

90年代的罗湖书城被不少读者称为“购书大超市”,为了满足读者对图书品种的需求,采用的都是高层铁质书架,不仅读者取书难,工作人员上架、整架也多有不便。另外,当时的书城以卖书为主,阅读活动空间相对匮乏,很多进店的市民只能站着看书。

2015年改造前的书城展厅

2015年4月,经营了近20个年头的罗湖书城启动升级改造,并于同年7月恢复开业。复业那天,一路陪伴书城走过数十年的肖莉莎有种“新家落成”的欢喜。“毕竟在这里工作这么多年了,感觉书城就是自己的家。”

升级改造后的罗湖书城展厅

说到30年来的工作感受,肖莉莎表示:“在这座城市里,爱书读者挺多的。”如今的罗湖书城,变的是越来越丰富的书籍品类、越来越安静的阅读氛围、越来越便捷的购书渠道,不变的是读者对阅读的那份热忱。

▷▷点击这里了解她与罗湖书城的更多故事

# 读诗感悟

对肖莉莎而言,读一首诗的过程就像是倒带记忆。即将退休的她,一想到要离开这家自己服务了数十年的阅读空间,便觉不舍:“如果把罗湖书城比喻为一首诗,那我们就是那批读诗人,常年记录着深圳人温暖的阅读记忆。”她期待,更多“后浪”让阅读记忆代代相传、走得更远。

罗湖书城始终敞开怀抱

等待着你的到来


信息来源:罗湖区融媒体中心、南方都市报记者 陈杏花、诗歌创作 苏十三

编辑整理:新时代新罗湖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