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青的蜂
想象一下,你的老同学突然变“成功人士”,隔三岔五旅游,穿名牌开豪车,号称“月入百万”,你不禁动了心思。
他带你出入各种高端聚会,介绍人脉资源,还要花钱听讲座,人人都告诉你传统行业没前途,抓住机会才能改变人生。
你充满了期待,他们却告诉你商品只是幌子,获得利润的路只有一条,“拉人头”。你当场怀疑这是传销,但他们当场晒支票、发奖金的场面还是感染到了你。
于是你掏出了第一笔钱,“拉人头”的无限循环从此开启。
这就是程序员朱可误入Francine的真实遭遇。近日,南方日报、南方+记者卧底数月,发现Francine与传销组织亮碧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核心商业模式仍是“人头生意”。
这是一个典型的“南派传销”模式。Francine刻意营造上流社会的人设、制造加入组织的门槛,人们一旦进入这种情景,就变得心浮气躁,想竭力挣脱“打工人”的局促。然而,朱可们的遭遇还是验证了那条亘古真理——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螳捕蝉。
除了批评人的贪念,或许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家公司本身。Francine实则亮碧思的“化名”,而亮碧斯从2009年起就被内地警方查处,2013年更被列为打击传销十大典型案例之一。到2017年,深圳警方查明,它仍以Francine、诗贝朗等身份在广东等地活动。
这样一个劣迹斑斑的传销头子,在十数年之间不断改头换面、坑害百姓,相关部门发现不了吗?不能斩草除根吗?
复盘诸多类似案例,许多传销组织大都存在“打而不绝”“驱而不散”“遣之即返”等特点。一方面,这是因为传销入罪门槛高,指证难度大,多以教育遣返了之;其次,犯罪团伙具有相当的流动性,地点、成员可随时更换,再掺以各种新业态、新模式,“复活”能量大。
但不管名称如何变,模式如何新,传销组织的底色是改不了的。抓住某些传销头子的行动轨迹,密切监测相关公司的发展脉络,我们仍有可能做到露头就打,让它们无处可逃。
目前来看,以重点城市为中心的专项治理模式威慑有限。相关部门不妨引入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依托网监系统、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等,完善情报分析、技术实证、多元共治机制,锁定一些传销责任主体和管辖属地,抓住苗头,防止它们蔓延做大。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