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中午13点40分,儿科PICU病房一名幼儿肠套叠病情恶化,出现休克,需要紧急手术治疗,随即急会诊的电话打到麻醉科。患儿11月大,体重不到7.5Kg,1天前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呕吐,在外院住院治疗期间,行腹部B超提示肠套叠,因治疗期间一直未见好转,转入我院。
患儿先在普通外科行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术,但复位不成功,一般情况下再行外科手术是自然走势。但是手术就涉及麻醉,孩子体龄小,长时间的肠梗阻、呕吐、哭闹,小孩的内环境会发生严重的紊乱,麻醉风险极大。这让参与会诊的麻醉医师不好轻易做出决定。
时间就是生命,再拖患儿就可能出现肠坏死。马上联系上级医师,并就患儿现状展开紧急讨论,汇聚了智慧与技术的麻醉团队推敲种种会出现的状况,结合患儿的紧急病情最后“一锤定音”:“做,并且马上!立即通知术科可以进行术前准备、立即手术。”
10分钟不到患儿被送进手术室,以麻醉科王群主任为首的麻醉团队早已准备就绪,上监护、保暖,抽药给药诱导、气管插管、桡动脉穿刺测血压,所有程序都如预想的进行,所有操作一次成功。13点56分手术开始,术中可见严重的肠套叠,肠管已呈暗红色,如不及时松解,很快可能导致坏死。14点30分肠管成功松解,15点50分手术结束,16点10分患儿清醒,明亮的双眼充满着生命的活力。
小儿并不是缩小的成人版,小儿解剖、生理都有异于成人,而且小儿耐受能力差、病情变化快,所以小儿麻醉是临床麻醉难点和高风险点。然而作为区域性中心医院麻醉科主任王群,这位无影灯下的“无名英雄”、东莞“最美医生”敢以技术为当担,一次次为各种疑难重症患者生命护航。
肠套叠是婴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是急性肠梗阻最常见的原因,80%的患儿年龄在2岁以内的,男孩发病率多于女孩,约为3:1~2:1。发病季节与胃肠道病毒感染流行相一致,以春,秋季多见。常伴发胃肠炎和上呼吸道感染。
肠套叠的典型症状有腹部阵发性绞痛,果酱样血便和腹部包块。此外,还有呕吐、腹胀、发热等一般肠梗阻症状。如果上述表现同时存在,临床诊断并不困难,但发病早期或症状不典型者临床诊断比较困难,此时,就需依靠辅助检查,比如超声。超声检查无需特殊准备,且方法简便,图像易于识别,对肠套叠几乎可以做到准确诊断,已经成为肠套叠的首选辅助检查方法。同时超声检查可准确测量套叠肠壁的厚度,以及肠壁和肠系膜的血流情况,从而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那出现肠套叠的原因是什么呢?作为家长,又该怎样预防呢?首先,我们要了解清楚肠套叠的原因,小儿肠套叠95%以上为原发性,肠管无器质性改变,发病病因不明,可能的原因有:饮食规律改变、病毒感染及腹泻等。
根据以上原因,医生总结出几点有效预防肠套叠的方法:
1.家长在幼儿饮食上科学规律,切忌喂养过量和饮食不规律;
2.避免腹泻,以及病毒感染导致肠蠕动的节律发生絮乱;
3.避免投抛空中玩耍等人为外在因素的行为;
4.饭后半小时内,尽量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弹跳等。
医生提醒:一旦患儿发生可疑症状,立即前往医院就诊,从而避免严重后果。
图文/麻醉科 王群、医学影像科 罗郁生、儿科门诊 郑燕冰
编辑/医院办公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