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中国客家博物馆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南方+ 记者

记者获悉,近日,中国博物馆协会发布了第四批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结果,广东共有39家博物馆分别被核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三级博物馆。其中,包括中国客家博物馆在内的4家博物馆在此次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结果中,被核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至此,中国客家博物馆成为梅州唯一的一家国家一级博物馆。

在全国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作为全国首家和唯一一家以“中国”冠名的展示客家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中国客家博物馆从2008年开馆至今,在文物收藏、陈列展览、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日新月异的成绩。特别是近年来,博物馆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完善,设施设备不断更新,无论在课题研究、展览策划还是宣传活动、社会服务、馆校合作等方面,在梅州及周边地区的博物馆中都起到行业引领的作用。

2015年,在广东省文物局组织的2015年度广东省国有博物馆运行评估中,经评估委员会专家评估和集体复核,中国客家博物馆在全省109家博物馆中,以第四名的成绩位列优秀等级。2018年9月,经广东省博物馆行业组织评定,全国博物馆评估委员会组织专家复核,中国客家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是当时梅州市唯一的一家国家二级馆。馆刊《客家文博》是广东省文博系统内首家有正式刊号的期刊,被中国知网、维普、超星等数据库全文收录,并于2018年9月被评为“广东省优秀期刊”。

为了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博物馆从2017年开始对四个馆区(客家博物馆、黄遵宪纪念馆、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华侨博物馆)进行升级改造,并于 2019年6月全面完成升级改造工程并正式对外开放。

近三年来的发展回顾:

中国客家博物馆在陈列展览、社会服务、教育活动、宣传方式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

基本陈列:

1、《客家人》主题陈列,以“大客家”的视野,从“源流篇”“人文篇”“客魂篇”三大部分全面展示客家民系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2、《梅州史话》陈列,从远古梅州、建置变迁、土客交融、客都形成、红色土地五个部分展示梅州的历史文化。

3、《黄遵宪生平事迹》陈列设在分馆黄遵宪纪念馆内,从黄遵宪的家世渊源、青少年时期、随使日本时期、出使美欧亚时期、江宁入幕时期、湖南新政时期、革职放归时期等七个部分,展示一代先驱黄遵宪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事迹和贡献,向世人展示黄遵宪“明于识、练于事、忠于国”的崇高品质。

4、《梅州籍大学校长事迹》陈列,主要介绍和展示晚清以来梅州籍海内外大学校长、书记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及主要贡献,分为叶剑英元帅与教育、院士校长、知名高校校长、普通院校校长、党校及干部培训类院校校长、成人高校类院校校长、港澳台及海外院校校长、梅州教育发展简史共八大部分24个展室,共展陈249位大学校长。

5、《梅州籍将军事迹》陈列,主要介绍和展示从辛亥革命至2007年的梅州籍将军的风采和历史功绩,分革命先驱、长征英杰、抗日名将、开国功臣、当代骄子、将军谱六大部分13个展室。共展陈481位将军,其中上将10人,中将99人,少将372人。

6、梅州市非物质文化展示馆设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恩元第内,设“乡愁映像·一客一故乡-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从乡音、乡饮、乡风、乡艺、乡情、乡信等六个部分展示梅州的355项各级非遗项目。

7、《梅州客家名人廉吏事迹》陈列以“景仰先贤、忠孝清廉”为主题,挖掘十九位客家先贤赤诚报国、行廉志洁的光辉事迹,以宣传忠孝清廉精神,弘扬浩然正气,营造崇俭尚廉的社会新风尚。

升级后的《客家人》主题陈列,在展陈形式上综合运用实物、图文以及立体浮雕、场景复原、场景投影、立体灯箱、造型展墙、艺术剧场等多媒体数字展项,多维度丰富不同观众的观展体验;在讲解服务上灵活采用“人工讲解+智能语音讲解+定点感应讲解+手机导览”等多种方式,全方位满足各类型观众的观展需求。

主要临时展览:

该馆近年来引进了多场高质量的临时展览,如《百年相店 永恒记忆-青春照相馆影像展》《刘心书法篆刻作品展》《瑞犬旺福-石湾陶塑狗生肖文化展》等;亦通过本馆技术力量策划了多场临时展览,如《梅州身边好人事迹展》《辉煌中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书画展》《天香神器-历史香炉专题展》等。近三年共计举办临时展览达40多场,获得国内外观众的广泛好评。

教育活动内容:

该馆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及各类合作平台,策划实施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微信定期推送“客博学堂-我们身边的非遗”节目,举办“多彩博物馆之旅-未成年教育活动集结号”系列活动,“未成年人手工坊”系列活动,“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等;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线上直播、节目视频等方式与观众进行互动。近三年共计举办各类教育活动达90多场次,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社会服务项目:

中国客家博物馆除了向观众免费提供展览开放及讲解服务外,还根据观众需求提供如下服务项目:为有一定影响力或知名度的藏家、书画家等举办临时展览;定期邀请省文物鉴定专家为市民进行免费鉴定藏品;将一些有影响的展览制作成流动展览,送至校园、社区进行巡展等;开办“小小讲解员”夏令营活动,培养志愿服务讲解员;举办博物馆之友活动,不定期邀请博物馆之友为市民免费开设知识讲座、培训班或是为市民提供专业讲解服务等。博物馆推出的这些服务项目获得了市民和游客的高度肯定。

宣传方式:

自开馆以来,中国客家博物馆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和手段,社会教育效果不断增强,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首先,针对不同年龄和文化层次的观众准备了多种讲解方案,并在此基础上紧密结合实际,做到常讲常新,培养了一支能根据不同对象因人施讲的专业讲解员队伍。其次,重大节日举办系列活动进行宣传。如2018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举办“银幕故事 时代记忆-红色经典电影海报巡展活动;2019年中秋节,举办了“博物馆之夜-相约客博闹中秋”活动;2019年国庆节,举办了“我爱你-新中国”经典名篇诵读比赛活动;等等。这些活动极大地满足了多层次的文化需求,让博物馆更贴近群众,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再次,与兄弟博物馆建立馆际合作关系,促进展览交流、推动人员往来,如2018年与梅县博物馆共同举办《岁月芳华-梅县区博物馆藏拓片展》,2019年与广东省流动博物馆共同举办《砚都藏珍-端砚文化艺术展》等;建立与大中小学的馆校合作关系,与华南农业大学、嘉应学院、新城小学等共同举办教育活动,在教育实践中实现博物馆和学校的双赢,一方面使博物馆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了博物馆教育职能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为学生开展校外学习、提升综合素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最后,在每次活动开展期间,我们还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电台及网络、微信公众号等媒体进行宣传报道,让博物馆不断深入市民心中,社会影响不断增强。

文创产品开发:

该馆与广东吉玉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文创产品开发方式上采取委托合作经营模式,由广东吉玉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承担产品的策划、开发、生产和营销,中国客家博物馆为产品开发和营销的主要基地,同时为产品策划提供专业指导和意见。开发的产品主要有客家特色文化产品、客家旅游纪念品,如客家著名书画家的书法字画、书籍、歌碟、大埔青花瓷等。

社会和经济效益:

在社会影响方面,中国客家博物馆承载着梅州地区的历史文化,在梅州的客家文化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方面,馆刊《客家文博》带动了客家研究与文博研究的发展,提升了该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该馆的旅游价值进一步显现,现该馆已成为海内外游客来梅州旅游的必经之地,被纳入客家文化之旅路线、“梅州十八景”之一、自驾游推荐路线等,是梅州市政府指定的接待景点、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重点单位,是客家人寻根问祖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被誉为“一日读懂客家”之地。由于博物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直接带动了梅州市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全媒体记者】汪思婷

【通讯员】王秋珺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