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财政局局长戴伟辉: 将投入超1300亿元支持重大项目建设|权威访谈

南方+ 记者

“在‘两个大局’深刻变化、‘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性交汇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视察,对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和广东改革发展提出明确要求、作出重大部署,是我们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行动指南。”

珠海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戴伟辉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未来五年,珠海市财政局将发挥好财政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从财政政策、资金及体制机制等方面持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建设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重大项目建设,围绕“特、大、高、多”四大战略任务做好财政资金和政策保障,全面落实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在开创珠海经济特区各项工作新局面中体现财政的担当作为。

确保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到位

南方日报: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要节点,珠海财政将如何助力经济特区办得更好?

戴伟辉: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珠海市财政局将通过聚焦以下三个方面支持推动经济特区建设。

首先是坚持改革不停顿。深化珠海财政“1+N”系列改革,围绕市区财政体制、预算绩效管理、预算编制改革、智慧财政等方面,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在更高起点上推动珠海财政工作开创新局面。

其次是精准用好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具有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结构调整的优势。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既要支持困难区兜住“三保”底线,更要研究出台精准的财政政策、政府债券倾斜,支持富裕地区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推动珠海从“小而美”向“大而强”转型。

最后是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未来将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着力解决西部及海岛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短板。

南方日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能否谈谈您的理解?

戴伟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下称《建议》)中提出“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结合随后提到的“完善税收制度,健全地方税、直接税体系”,我认为这对地方财政是一个稳定的预期。

一方面,更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当前省和市县在一些事权的支出责任方面还有一些界线模糊的地方,通过理顺省和市县财政关系,可以充分发挥地方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地方财政压力越来越重。《建议》中提及的这一方向,无论是从更加优化地方的收入分配方案还是更加科学合理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无疑是缓解财政负担的“及时雨”,有利于地方建立更加完善的“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长效机制。

力争明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破400亿

南方日报:“十四五”时期,珠海财政或将面临收入增长减速、支出需求增加、债务进一步扩张的多重压力。对此,市财政局是否有做好应对措施?未来五年的主要工作思路是什么?

戴伟辉:受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等因素影响,“十四五”时期,预计珠海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将从原来的高速增长回落至中低速增长。未来几年我们在支持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支持珠海“二次创业”加快发展等各项支出压力有增无减,财政“紧平衡”运行将会是常态。

因此在“十四五”时期,我们争取2021年,珠海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400亿元大关,争取到2025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550亿元—600亿元,年均增幅8%—10%,做好珠海财政可持续发展这篇文章。

首先是牢牢抓住稳收入这一根本。坚定不移地完善财政政策制度设计,加大财力统筹力度,一方面要积极盘活处置政府资金资源资产,深入培育和拓宽财源,确保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并强化预算资金科学配置;另一方面,深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

其次是紧紧扭住资金配置这一重点。坚持“先谋事,再排钱”的工作方法,牢牢把握花钱是为了办事这一关键,努力做到花最少的钱,办最好的事。一要坚持以收定支原则。量入为出,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科学配置财政资源,更加突出政策重点,把钱用在关键处。二要跳出财政看财政。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预算编制的全过程,落实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围绕建设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重大项目建设,围绕“特、大、高、多”四大战略任务做好财政资金和政策保障。三要发挥财政反哺作用。发挥好财政资金对产业、企业的帮扶引导作用,寻找更加高效率的财政投入和财政补贴方式,把更多的财政资金花在刀刃上。

最后是始终把住改革这一方向。围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财税体制的目标要求、主要任务和实现路径,为全省乃至全国财政改革发展贡献珠海样板。一要加快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上下功夫。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建设,深化预算项目库改革,强化预算约束,严格按照预算管理要求和程序编制预算,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二要深化市区财政体制改革。在巩固现有市区财政体制“四梁八柱”的基础上,推动形成稳定的市区政府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财政制度。三要深化绩效管理改革。充分运用绩效手段,提高资金效能,将绩效理念和方法融入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全过程。

南方日报:财政“十四五”规划以及三年中期规划会有哪些具体的重点安排?

戴伟辉: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十四五”期间珠海财政将投入超过1300亿元,支持重大项目建设。

一是支持把珠海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门户枢纽。围绕互联互通,足额保障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这也是未来几年财政投入的重点。我们初步估算,投入预计超过900亿元,推进包括黄茅海大桥、珠海隧道、珠海机场改扩建等项目建设,以及统筹做好高铁项目资金安排,切实保障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珠海至肇庆高铁等项目建设。

二是支持把珠海建设成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主动作为,着眼于珠海未来人口大规模增长的需求以及城市发展、产业升级的需求,配合职能部门找准“短板”,提前谋划资金安排,预计投入超200亿元支持医院、学校等公共卫生、教育项目建设。

三是支持把珠海建设成为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典范。围绕珠海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部署,全力做好财政政策、财政资金保障。构建更加完善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科技创新资金支持链条、财政科研资金跨境港澳使用机制及人才发展政策体系等,全力支持建设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支持一批能支撑珠海经济转型升级,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院、实验室建设,比如大力支持南方海洋科学和工程省实验室建设。

前三季度“三公”经费同比下降27.3%

南方日报:今年以来,珠海市财政局如何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戴伟辉: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财政的基本职能,我们始终把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奋斗目标上来,特别是今年以来,珠海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76.8亿元,同比增长9.1%,增幅居全省第三。

一是做好“减法”。今年1—10月,珠海累计新增减税降费达到102.39亿元,连续两年超过百亿元,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另一方面,压减政府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在2020年市直年初预算已压减一般性支出的基础上,财政局进一步加大非急需、非刚性支出的压减力度,调减、回收统筹推进缓慢和因疫情影响暂时无法开展的项目资金超过32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行政及参公管理事业单位“三公”经费同比下降27.3%。

二是用好“加法”。一方面,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在财政收支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况下,珠海多方面筹措资金,保障一定力度的财政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快支出进度,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比如全年统筹48亿元用于支持疫情防控及“暖企十条”“复工复产十条”、稳增长“1+7”政策落地。

另一方面,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今年市直预算安排130.69亿元,支持扩大有效投资,其中预算安排106.64亿元落实年度市政府投资项目计划,较上年增支50.45亿元,增长89.8%。截至目前,珠海共获得新增政府债券资金113.3亿元、中央直达资金15.1亿元,建立直达县区基层、直达企业的快速转移支付机制,重点投向交通、教育、医疗、产业园区、生态环保等领域。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何康杰

【统筹】沈梦怡

【策划】陈捷生 吴志远

编辑 文秋仪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