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门区:黄杨河畔崛起生态新城

南方+ 记者

站在“十三五”与“十四五”的交汇点上,12月18日,总投资约3.6亿元的珠海市斗门区妇幼保健新院正式动工,未来将建设成为珠海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新型妇儿医院。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折射出珠海斗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指向。

气势磅礴飞虹,小桥流水繁花,公园花香处处,啼莺舞燕绿岸……“十三五”规划以来,一个个新建筑、新公园、新公厕出现在斗门人的身边,提升着市民幸福指数的同时,也一步步实现着斗门人的梦想——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大湾区魅力之城。

“十三五”规划以来,珠海市斗门区打通交通闭环,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现代农业为核心的五大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一河两岸四组团”生态新城格局基本形成,低碳、智慧、生态、滨水、宜居之城初见雏形。

数据显示,2019年,珠海斗门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7.41亿元,2016—2019年年均增长7.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793.10亿元,年均增长6.5%;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万元/年,年均增长9.2%,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跻身全国百强区。

●魅力之城

黄杨河畔建起超级城市公园

32岁的斗门市民高女士,是刚开放不久的禾益城市公园的常客。她说,以前附近没有公园,想带孩子出去散散步、遛遛弯,都要跑得很远。

禾益城市公园等10个社区公园的建设是珠海市斗门区2019年“十件民生实事”之一。投资1400余万元启动建设禾益城市公园,占地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开放后迅速“圈粉”。此前,该公园所在的白蕉片区人口数量猛增,但公共休闲绿地配套亟待完善。

“今年,我们继续打造10座高质量、高颜值的社区公园,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斗门区市政园林管理处市政路灯室主任张健说。按照规划,原有的尖峰山公园升级改造成为斗门中央公园,黄杨河湿地公园二期的占地面积将达到56万平方米,并沿着河套地区南延,将黄杨河一河两岸绵延6公里的湿地打造成生态、都市、田园三位一体的黄杨绿洲,建设成超百万平方米的超级城市公园。

从2015年立项到2019年建成开放,历时4年,黄杨河湿地公园是斗门区在推进“三化”“三城”建设进程中取得的一大成果,成为斗门 “十三五”期间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品质的见证之一。

“黄杨河湿地公园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斗门的‘斗’,斗不仅仅是斗门文化的图腾,也是一种运作手法。”斗门区市政园林管理处总工黄辉宁说,沿着黄杨河岸线,湿地公园由北至南分成三个区:文化斗、自然斗、生态斗。三斗既是设计概念,又是功能分区,分别承载城市人文、自然、生态。

“十三五”以来,一个个新建筑、新公园、新公厕出现在斗门人的身边,在提升着市民的幸福指数的同时,也一步步实现着斗门人的梦想——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大湾区魅力之城。

湖光潋滟、文化气息和自然风光交融——一个又一个高颜值、高品位的公园,不仅刷爆了斗门人的朋友圈,更为斗门打造宜居宜业宣游的优质生活圈增添光彩。据统计,2013年至2019年,斗门区每年建设10个社区公园或小游园,至今共新建或改造198个公园,总面积约589.4万平方米。今年已新建或改造公园15座,新增公园面积约23.46万平方米。斗门人在家门口就能观山、亲水的愿望正一步步变成现实,公园之城呼之欲出。

黄杨河湿地公园。钱文攀 摄

黄杨河湿地公园。钱文攀 摄

●交通突围

双湖路跨鸡啼门特大桥即将通车

秋去冬来,伴随着最后一榀30米箱梁的平稳落座,珠江水系八大出海口之一的鸡啼门水道之上,双湖路跨鸡啼门特大桥全桥贯通,有望于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正式通车。

双湖路跨鸡啼门特大桥总长1210米,桥面上两个主塔高近33米,为双向六车道、设计行车速度60公里/小时的中央索面部分斜拉桥。

“自2017年8月1日开工建设以来,经过三年的艰苦鏖战,建设者们克服了施工环境差、外部干扰大等不利因素,积极应对台风、暴雨、疫情的恶劣影响,相继攻克了超厚淤泥层桩基施工和雨滴式鞍座穿索施工等一系列技术难题。”项目总工程师石兵说。

双湖路跨鸡啼门特大桥的建成通车,将成为珠海西部斗门区和金湾区的新动脉。从斗门区到金湾区的通行时间将由原来的30分钟缩短至8分钟,对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交通网络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晴空之下,碧波荡漾,在香海大桥建设现场,桩机起落,吊装旋转,工人们正在捆绑钢筋、浇筑混凝土,将桥梁节段向前推进。

在斗门白蕉,香海大桥昭兴围互通立交已实现贯通,形似中国结,伏卧于连片的塘头之上,蔚为壮观。在这里,香海大桥与江珠高速公路形成交叉。立交以西,香海大桥直通高楼林立的斗门白藤片区,犹如一把钥匙,打通市民出行的新通路;立交以东,桥面已延伸到磨刀门副航道之上,待大桥贯通后即可铺上沥青。

目前,香海大桥大桥控制性节点——磨刀门特大桥以及中山坦洲范围内的大桥主线段正全面施工,其中除部分还处于桩基施工阶段外,大部分桥体墩柱已经竖起,架梁施工将紧随其后,有望于2022年建成通车。

作为连接珠海东西部地区的一项重要工程,香海大桥将为斗门未来的发展打开无限的想象空间。此后,从珠海西部到市区的交通必须绕道珠海大桥的局面,将被改变。

两座打通交通要道的大型桥梁,折射出斗门过去五年的交通嬗变。据介绍,“十三五”以来,珠海市斗门区逐步建构起一铁(广珠铁路),一纵(省道S272)、两横(黄杨大道、珠峰大道)、四高速(西部沿海高速、高栏港高速、机场高速、江珠高速)的干线公路网络骨架,外联通道建设提速,斗门与周边地区的区域交通一体化加快提升。

双湖路跨鸡啼门特大桥。钱文攀 摄

双湖路跨鸡啼门特大桥。钱文攀 摄

●工业立区

实体经济呈向上突围之势

不久前,智能装备领域龙头企业东升源(广东)智能电气有限公司(下称“东升源”)宣布在珠海的总部基地项目正式动工,机器轰鸣声随之在珠海斗门智能制造产业园内不绝于耳。

在规划中,这一智能制造项目占地30亩,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计划投资2.5亿元建立东升源智能电网设备总部基地,投产后年产值达10亿元。该项目从今年3月成功摘地到开工建设,仅用了6个月时间。

从珠江东岸到珠江西岸,东升源从深圳跨江而来,背后除了受整个深圳市产业升级的大环境影响,珠海市斗门区政府想要发展智能制造业的决心则起着更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年前,在富山工业园体制调整后,很多人疑问:珠海斗门的“工业强区”之路该怎么走?

正在许多人疑惑之时,珠海斗门另辟战场,以大魄力、大决心在斗门生态农业园白蕉核心片区,打造一个千亿级产业新城,并首次引入民营企业合作开发打造PPP项目,做起了珠海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说干就干。一年前,珠海斗门智能制造产业园仍是一片荒地,百废待兴。一年后,机器轰鸣,一个全新的智能制造产业园已从构想中的蓝图落地。

在珠海斗门智能制造产业园以东,珠江八大入海口之一的磨刀门水道大开大合。从上游奔腾而来的珠江水,在这里冲刷出良田沃野。

“在一年之前,这里仍是一片荒。短短一年间,珠海斗门智能制造产业园就已迈过了从无到有的创业期。”斗门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园区已签约引进14个龙头产业,总投资额超过75亿元,以科技创新产业为引领,以智能制造装备、人工智能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产业为主导的“1+3”核心产业定位日渐明晰。

拥抱智能制造新趋势,重塑发展新优势,是珠海斗门区深入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斗门制造向斗门智造转变、斗门速度向斗门质量转变、斗门产品向斗门品牌转变的生动缩影,如今的斗门制造业焕发活力,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现代物流等四大产业集群,正在爆发出新的动能,带领“斗门制造”向千亿产业集群迈进,一个智能制造示范区正在珠江西岸强势崛起。

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斗门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9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9.38亿元,年均增长5.7%。其中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49%、63.8%、54.4%。

在实体经济不断向上突围的同时,珠海斗门的工业产值摆脱了对重点企业的依赖,抵抗风险能力逐渐增强。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规模不断做大做强,2019年全年完成产值304.18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38.4%;以冠宇电池、鹏辉能源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全年完成产值84.79亿元;以运泰利自动化、精实测控等企业为主的智能制造产业,全年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产值52.44亿元。


聚焦

构建创新经济带和服务产业带

“要想迈上新的更高台阶,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根本出路。”珠海市斗门区委书记周海金表示,未来,斗门将加快推进鹤洲北高铁枢纽站前期工作,争取地铁3号线延伸至斗门,推动香海大桥西延线、机场北快线落地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城市承载能力,加快打造滨江田园生态新城。

按照规划,未来,珠海斗门将以加快建成珠江西岸智能制造示范区为目标,聚焦“高精尖”产业,以五大产业集群为核心,以新青科技工业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支撑,加快构建珠峰大道创新经济带和黄杨河现代服务产业带;大力发展斗门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高水平产城融合示范区。

将白藤湖打造成斗门西湖

在珠海斗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如何实现“三链融合”?按照规划,未来,珠海斗门将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推动科技创新,持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十百千企业腾飞行动”等创新培育计划,加快引进一批“独角兽”“瞪羚”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增量提质;打造一批在国内和省市领先的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建立完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以国有资本为引领,撬动民间资金加快投入,促进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

“十三五”期间,珠海斗门常态化推进每年“十大改革”。按照规划,未来,珠海斗门将统筹推进商事环境、国资国企、教育、医疗等制度性改革,实现发展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瞄准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滨江田园生态新城这一目标,未来,斗门将持续推进“一河两岸四组团”“十里滨水长廊”建设,高标准打造湾区魅力之城;加快金融岛规划落地,形成以金融服务业为主导的城市新中心;推进白藤湖改造提升,将其打造成为斗门“西湖”,并加快推进鹤洲北高铁枢纽站前期工作,争取地铁3号线延伸至斗门,新建跨黄杨河大桥,实现向交通枢纽的转变。

推进一批高质量学校建成

朝着加快建设粤港澳休闲旅游目的地的区域发展理想,斗门未来将全力推进13个示范样板村建设,持续实施“三清三拆三整治”“厕所革命”“垃圾分类”,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实现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

今年以来,宋城演艺度假区、岭南大地田园综合体等重大项目建设,成为斗门促进三产融合的关键。

未来,斗门将着力推动“中国海鲈之乡”“中国禾虫之乡”“中国黄沙蚬之乡”成为中国知名品牌,夯实湾区“菜篮子”工程;全面开展农村宅基地试点改革和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完善农村“三资”管理,盘活农村资产、资源;持续办好四大品牌文化活动,丰富斗门岭南文化、红色文化、疍家文化内涵。

在民生事业上,按照规划,斗门未来将推进博雅中学等一批高质量学校建成使用,推动黄杨小学、博雅小学等一批规划学校落地;落实侨立中医院第三期建设,谋划骨科医院等一批专科医院;持续每年抓好“十大民生实事”,努力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数读

斗门区“十三五”成绩单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跻身全国百强区。

2019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9.38亿元,2016-2019年年均增长5.7%。其中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49%、63.8%、54.4%。

2019年全年成功签约50个项目,投资总额共380亿元、同比增长120%,其中超亿元项目15个。

2019年,全区拥有农业龙头企业23家,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12家,省级名牌产品42个。

白蕉海鲈获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并成功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19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镇域经济发展持续提速,斗门镇、白蕉镇和乾务镇连续四年入选全国千强镇,斗门镇获批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

先后获评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第一批)。

珠峰实验学校、华中师范大学珠海附属中学等一批学校陆续建成,提供多达6万多个中小学学位、5000多个幼儿学位。

累计投入30余亿元持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53个村居创建成为各级各类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获评“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

斗门区获评中国最美休闲度假旅游名区;2019年全区接待游客922.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5.37亿元,较2015年分别增长63%、64%。

【来源】南方日报

【采写】林郁鸿


编辑 蔡如意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