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高义教授逝世,他是西方最权威的“日本通”+“中国通”

南方都市报
+ 订阅

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哈佛大学荣修教授傅高义于当地时间20日去世,享年90岁。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在社交网站上发布消息称:“我们怀着悲痛的心情宣布前主任傅高义去世。在1973-1975年和1995-1999年期间,傅高义教授担任中心主任。他是我们中心真正的守护者,一位博学的学者,一位很好的朋友,我们将深刻怀念他。”

图片来自网络

傅高义1930年7月生,费正清东亚中心前主任、社会学家、汉学研究学者,也是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他精通中文和日文。1930年7月出生于美国中西部的俄亥俄州的一个小镇。1950年毕业于俄亥俄州韦斯利大学。1958年获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在1963—1964年成为哈佛的博士后,学习中文和历史;被认为是美国唯一的一位对中日两国事务都精通的学者。

傅高义1961年开始在哈佛学习中文和中古历史,在哈佛有着“中国先生”的称号。1972年他作为费正清的继任人,成为东亚研究中心的第二任主任。1998年被选入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一直是受中国政府重视的汉学家和中国问题专家。

1963年出版的《日本新中产阶级》是傅高义的成名之作。1958年至1960年,傅高义来到东京市郊的M町展开田野研究,深描日本社会快速变迁之际的“新中产阶级”——工薪族和他们的家庭。这项主体研究耗时2年,但傅高义夫妇此后一直坚持研究对象的跟踪随访,研究成果实则跨越30年。傅高义从工作、学校、家庭和社区出发,将新中产阶级描述成一种经济与文化的标杆,对工薪族生活方式的描述丰富而微妙。

1979年,傅高义的社会学代表作《日本第一》风靡日本,继而在全世界引起关注。在深入研究日本的现代组织、经济团体、企业文化和官僚制度等社会结构和管理案例之后,傅高义指出,日本的成功,并非来自传统的国民性、古已有之的美德,而是来自日本独特的组织能力、措施和精心计划。他强调:“我说‘日本第一’不是指日本经济是全世界最强大的,而是要告诉美国人,日本是如何发展的。”

该书1980年被国内一家出版社引进出版,引发轰动,至今仍在诸多读书网站上被读者们热议。2016年,《日本第一》由上海译文出版社重新印刷出版。

随着日本的经济泡沫破灭,“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巨兽猛地一头撞在了岸边的巨石上”。傅高义也在各种场合面对读者对“日本第一”的质疑。

2000年,傅高义出版《日本还是第一吗?》。在这本八九万字的著作里,傅高义以回应其名作《日本第一》在学界和社会层面的影响为线索,书写了两部分内容:一个是回顾其日本社会研究的学术生涯,尤其着力早期到日本学习并做田野调查的经历、与各阶层交往的观察和收获,一个是回应《日本第一》1979年出版成名后,来自美国、日本及东亚社会和学界的反响,包括致敬和质疑,在日本经历从经济腾飞到“失去的二十年”明显变化的背景下,再度审视他的研究结果,重申他提出“日本第一”的合理内核,结合世界形势的变化,提出日本需要第三次改革浪潮及美日中三国必须学会共事的重要性。该书于2020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

此后,傅高义陆续出版多部关于日本、中国和亚洲研究的社会学著作,包括《中日美关系的黄金时代》(2002)、《邓小平时代》(2011)、《朴正熙时代》(2011)和《中国与日本:1500年的交流史》(2019)。

傅高义是西方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日本通”+“中国通”。2013年,他被授予“世界中国学贡献奖”。2014年,傅高义获福冈亚洲文化奖。

“中国先生”傅高义教授

傅高义与广东颇有渊源。他到访中国30多次,期间经常莅临广东,并在广东工作生活过一段时间。70年代始,他对广东社会经济情况进行考察和研究。撰有《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广东》《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广东:一个省会的规划和政治(1949-1968年)》。

他曾在一次访谈里谈到:“广东是中国的‘南风窗’,是我研究中国的起点,也是我最熟悉,最有感情的地方之一。在广东我有很多老朋友,我也很喜欢吃潮州菜、广州菜。”

今年12月1日,傅高义晚间在北京香山论坛视频研讨会表示,美国当选总统拜登给中美关系带来新的机会,中美之间应该从高层会晤、专业人士以及工作层三个层次进行推进。与会的中俄专家也持同样观点。傅高义还表示,美国应该承认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公平地对待中国。

编辑:黄茜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