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兴宁:综合施策 围剿电诈

广东政法
+ 订阅

11月11日,随着法槌“铛”地一声敲下,由梅州兴宁市公安局主侦的省公安厅“飓风2020”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专项——“4·16”电信网络诈骗案在兴宁市法院开庭审理。这是兴宁市打击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一系列创新工作带来的成果之一。

近年来,兴宁市紧密围绕当前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突出问题,结合基层社会治理实际,通过建立“多元共治”“严打追赃”“宣传引导”“管控帮扶”等体系,逐步完善电信网络诈骗综合治理联动机制,并依托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打击、预防和挽损同步进行的电信网络诈骗侦办运行模式,最大程度保护群众财产安全。

1.多元共治

顶层设计夯实责任

面对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高发多发态势,兴宁市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联席会议领导小组,经兴宁市委常委会、兴宁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并下发了《兴宁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专项工作总体方案》(下称《方案》)。

“打击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各有关部门参与其中,才能最大程度起到打击和防范效果。”兴宁市公安局刑事侦查大队大队长张远平表示,《方案》将电信网络诈骗综合治理工作纳入年度政法平安建设考核,建立起党政主导、镇(街)“一把手”负总责、相关职能部门联动、村(居)委全覆盖的反诈工作机制。通过压实各镇(街)、职能部门主体责任,强化镇村入户宣传,落实网格化管理和综合治理,加强与银行、通信运营商、科技公司等部门协作,搭建反诈预警平台,利用大数据信息分析技术,对涉诈群众进行预警和保护,并根据预警危险级别,由反诈中心采取电话阻截、上门劝阻、村组亲属联动劝阻等方式,打出一套拦截劝阻的反诈组合拳。

通过构建多元共治的反电信诈骗机制,兴宁市对多元主体在以往经营、管理工作中的漏洞进行填补,各成员单位在各自领域内被赋予电信诈骗犯罪治理的主体角色,配合公安机关对电信诈骗实施全链条打击治理。今年以来,成功劝阻60余名群众,挽损55万余元。

2.专职力量

全方位打击挽损

“以前打击电诈违法犯罪并没有一支专门的力量,为了确保打击效果,我们在全省县级公安机关率先组建了一支反诈中队,此举得到省公安厅新型违法犯罪研究中心的充分肯定,要求在全省推广学习。”张远平告诉记者,为更有效推动电信网络诈骗综合治理联动机制运行,兴宁市公安局协调兴宁市编办在刑侦大队内新增一支反诈中队,以专门力量快侦快打,链条式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主动发起“飓风48号”、参与发起“飓风177号”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统一收网行动,严格落实“长城2号”“断卡”行动等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黑灰产”专项行动。

截至今年11月,兴宁警方共打掉电信网络诈骗团伙7个,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17名,破案126宗,办结公安部交办线索16条,追回群众损失约55万元,并于今年7月提前完成梅州“飓风2020”专项行动考核任务。

同时,兴宁市反诈联席办通过全面做实各大商业银行止付功能、强化公检法联动办案机制、建立举报奖励制度等,及时为群众挽回损失。今年以来,兴宁市公安机关共冻结止付涉诈资金120万余元,返还群众损失13万余元,兑现举报奖励金5000元。

3.以案说法

前端防范于未然

在兴宁市公安局刑侦大队反诈中队中队长张伟荣的手机里,有一个打击治理电信诈骗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的微信群,里面有小组成员和兴宁市各镇(街)相关负责人,群里时刻更新新发的电信诈骗警情。“这些警情一整理出来我们就会发布到群里,相关单位和乡镇也会将警情转发到各自工作群,及时作出工作部署。”张伟荣表示,依托反诈微信工作群,建立通报、督导机制,适时亮进度、亮措施、晒短板、晒成效,形成了“你追我赶、比学赶超”的良好局面。

如今,兴宁市公安机关对电信诈骗的防阻工作,已从原来的“事后处置”转化为“事先预警”,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积极开展前端劝阻和防范宣传。

“以前派出所接到被诈骗群众的报警电话后,往往是受骗群众来派出所配合案件调查,出于种种原因,他们大多并不愿公开自己被骗的事实,公安机关抓捕电诈嫌疑人一般也不会大张旗鼓,这大幅削弱了案件对群众的警示作用。”在张远平手中,记者看到一份《关于开展“上门入户”受理电信诈骗案件的通知》,“对于电诈嫌疑人的抓捕和办案过程,本身就是对周边群众的一个警示,不仅让群众了解受害人是怎么被骗的,也意识到实施电信诈骗是不光彩的。”张远平说,为扩大防范电信诈骗宣传实效,兴宁市公安局已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上门入户”受理电信诈骗案件工作,各派出所民警接警后会同时邀请两名村(居委)干部到事主家见证处警过程,同时向事主及其家属、周边群众发放宣传资料,以案说法宣传反诈知识。据了解,这种做法属全省首创。

4.源头治理

建立管控帮扶体系

对于电诈受害人,人们一直认为老年人接触外界事物较少,容易上当受骗,但来自兴宁市公安局的数据显示,该地区接触网络较多、信息获取渠道相对单一的青年群体反而是受骗高危人群。对此,兴宁市反诈联席办充分利用电信网络诈骗综合治理联动机制,多次组织开展重点人员管控、黑灰产业知识等培训会;依托线上“兴宁市社会治理登记表”二维码系统和线下镇(街)“4人管控小组”,联合各镇街、职能部门对公安部下发的697名兴宁籍涉电诈重点人员开展“一人一档”式网格化排查管控。今年以来,兴宁市未出现涉电诈前科人员再作案情况。

此外,各镇(街)充分发挥“精准扶贫”政策优势,大力开展帮扶培训,通过技能培训、就业引导、政策优惠、创业扶持等多种帮扶举措,扶持涉电诈三类重点人员从事阳光产业,引导涉电诈重点人员转移就业、自主创业,避免无业、失业衍生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南方法治报)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