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少年》剧照
最近,一部讲述一支特殊的少年棒球队在70岁国家队老教练的带领下学习棒球、自我成长的纪录片《棒!少年》正在国内院线上映。
这部影片今年8月份入选14届FIRST青年电影展竞赛单元并获得最佳纪录片和观众选择荣誉,目前豆瓣评分维持在8.7。虽然院线排片不多,但丝毫不影响它成为今年评分最高口碑最佳的国产片。
《棒!少年》剧照
近日,《棒!少年》导演、编剧许慧晶接受南方+记者的采访,分享了影片拍摄前后的故事。许慧晶2004年入读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后几经辗转,2016年回到广州定居,他的命运再次和这座城市发生联结。许慧晶说,广州是我的福地,希望下一部纪录片能够以广州的外贸服装行业为主题,记录这座城市的包容。
绕过议题,反映更深层次的真实
“这个片子首先是一个载体,提供的是一个接入口。”许慧晶在谈及《棒!少年》时说。
影片上映后,片中的主角“强棒天使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出品方给棒球队的孩子们捐助了大量书籍,当地政府也为他们解决了安置和学籍的问题。在许慧晶看来,这正是创作团队最初期望的。
《棒!少年》剧照
许慧晶说,这种拍摄对象获得实质性帮助的“互动”的可能性,正是《棒!少年》与其他题材的不同之处。相较于其他纪录片着力于呈现社会议题,表达“看到了什么”与“发现了什么”,《棒!少年》在此之外,更是在讨论“我们能做什么”“面对这个问题,我们怎么办”。
绕过议题本身,让它变成背景,不去讲这个问题本身,而是讲这个问题里边的人,那些正在面临这些问题的人、正在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的人,或者说因为这些问题可能带来一些影响的人。许慧晶认为,这是更贴近现实的原貌的做法,是纪录片应该反映的深层次的真实。
事实上,“强棒天使队”早已获得媒体的关注,境内外的纸媒、电视台都报道过很多次。
“社会议题就在那放着,大家都会关注到它,但是你用什么样的切入方式、呈现方式去做,它就会带来不同的可能性。”许慧晶说。
许慧晶
2017年开始,许慧晶每个月都会花15天左右的时间跟拍棒球队。但是他没有把自己变成“墙上的苍蝇”,而是采取一种更具创造性地介入式的拍摄。
正因如此,影片公映之后,不少观众发出类似的疑问:“个人化的表达太多。”“是一部伪装的纪录片。”……
面对观众的质疑,许慧晶很坦然,他认为,《棒!少年》成功引发了讨论,就是其价值所在。
“纪录片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而是什么方式合适。在片场最重要的是你的发现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许慧晶说,700多个小时的拍摄素材,最终在剪辑的过程中被不断重组,浓缩成为100多分钟的长片。这个过程让他明白了什么是人物、什么是事件,他说:“我在这过程中成长了,对此我不会怀疑。”
只有纪录片是坚固的,不是易碎品
《棒!少年》一步步走到公映,背后的辛酸和付出,只有许慧晶体会最深。“这个片子实际上就是大家不停地在接力,很多方进来,促成这样的事情。”
投资方往往会衡量纪录片的投入产出比。由于盈利空间逼仄,难以获得市场的关注,所以国内的纪录片是真正意义上的“小众影片”,鲜有在院线上映,大多是小范围发行只能依托机构放映、校园放映、卖DVD,或在境外发行。
2013年,许慧晶完成了纪录片《妈妈的村庄》,并在国内外获得一些奖项。聚光灯之后,他旋即陷入一种怀疑之中。
“毕业后走了创投,获得8万元的资助。片子一拍,前期后期加起来差不多两年,所有的费用加起来就这点钱。所以如果你说有选题想做,谁去支撑你的生活?”
纪录片制作的每一步都需要面临经费的现实问题,依赖投资方的支撑,然而,制作完成后影片盈利希望的渺茫,又逼退投资者的下一次合作,难以形成纪录片行业的良性循环。
十年间,许慧晶拍片、转行、迁徙,按照他的说法,是寻找一个“安身之所”。他没有刻意去拔高《棒!少年》对他的意义,他还是一如既往地拍纪录片,走他自己想要走的路。
作为影片的投资方,爱奇艺联合CNEX(北京国际交流协会影视文化工作委员会执行的一个纪实影像项目)为《棒!少年》请来了周强、廖庆松、徐小明三位电影剪辑领域的大师,和许慧晶通力合作,才有了影片最后呈现的效果状态。许慧晶也提到,投资方对影片的介入都是积极的,给了他和创作团队很大的创作空间。
“纪录片这个媒介很有意思,它是一个很大的容器,所有东西都可以往里面装,都不会影响它本来的形态。”许慧晶指着桌子上一个花瓶说,“只有纪录片是坚固的,不是易碎品。”
这是一个坚守了十年的老纪录片人的内心想法,奇妙而又吊诡的是,纪录片创作者与片中的棒球少年实际上命运是相互捆绑的。
许慧晶略带自嘲地说:“创作者跟我们拍摄的那些小朋友一样,都需要关爱,都需要产业大一点,大家在里面生存。我们和我们拍摄的那些小朋友,处境、问题都是一样的。他们要看到这种希望,我们也一样。”
下个备选题材:广州外贸服装行业
2004年,许慧晶以同等学力考入广州美术学院,成为入住广州大学城的第一届大学生。
拍电影并不是他的专业,他是从一个DV开始和这个行业结缘。
为了完成影像课的课程作业,许慧晶那年暑假没有回家,而是选择留在刚刚启用的广州大学城,用DV跟拍了在广州美术学院天桥工地干活的外来护工人员。
之所以选择拍摄这个行业,因为从他的祖父辈往下,都是这个行业的从业者。许慧晶回忆起小时候在他父亲工地帮忙干活的场景,一举一动依然历历在目。
从那之后,许慧晶的纪录片创作中,总是带有浓厚的个人情结,无形中透出自己生活经历的影子。
像所有“爱折腾”的年轻人一样,2008年大学毕业之后,许慧晶拍过纪录片,干过服装企业的行政总监,也在媒体待过一段时间,但是如其所说,人生总是在寻找一个“安身之所”。
2016年,他带着全家从北京来到广州,选择定居在这座最初包容他的城市。2017年,他开始了对“天使棒球队”的跟拍,同期拍摄的还有不少团队,但是后来逐渐少了,消失了,只有他还在坚持。
“广州是我的福地,在这里我的运气就特别好。”许慧晶说。凭着这份坚持,才有了后来投资方的加入,才有了各方资源的支持,才有了《棒!少年》。
采访中,许慧晶反复说到自己是个“无趣”的人。但是,愿意花心思记录别人长达一个月甚至几年的生活经历,很难想象一个真正无趣的人会去做这样的事情。
“我们热爱这个世界时,才真正活在这个世界上了。”泰戈尔的这句诗,被许慧晶记录在个人微信的名片上。他说自己有段时间很迷恋泰戈尔的诗,当一个人到了一定的年龄,需要思考的东西和思考的方式都在转变。许慧晶说,人总是在某个时期选择自己觉得对的事情去做,那就可以了。
如今,许慧晶可以把自己的坚持和纪录片更多地联系在一起,但是这个是不是他所谓的“安身之所”,现在做判断还为时过早。
对于下一部纪录片的计划,许慧晶早有构思。他最感兴趣的是广州的外贸服装产业,他说:“这个行业容纳了各种各样不同的人,有大企业主、有生产商、有卖场和档口老板、有拉货运输……它的产业足够大,提供了足够多的就业机会,层次非常丰富。”
正如纪录片包容了万物,外贸服装行业包容了贩夫走卒,谁包容了许慧晶?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人物介绍】
许慧晶
许慧晶
山西人,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曾就职于南方周末电视部,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十年独立纪录片创作经历。导演作品曾荣获第20届谢菲尔德纪录片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第50届芝加哥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入选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等多个国内外影展。
【记者】杜玮淦 实习生刘灵燕
图片由爱奇艺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