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病呻吟之作?还是底层人民的悲歌?

24楼影院
+ 订阅

2020年美国大选尘埃落定,驴象之争再次将全球目光吸引到美国社会构成上来。

四年前,共和党的特朗普当选,带动了J. D. Vance的回忆录《乡下人的悲歌》(Hillbilly Elegy)的畅销,该书被誉为“解释特朗普现象最重要的六本书之一”。

J. D.的家族来自肯塔基州的山区,后迁至俄亥俄州,由于母亲长期陷在情绪病和药瘾,他不得不由外祖父母监护养育。

作为山民的孩子,上流社会口中的“乡巴佬”,J. D.挣脱环境束缚,进入耶鲁法学院,成为“虎妈”蔡美儿的学生,最终如愿获得博士学位,实现了向上流动。

《乡下人的悲歌》不仅仅是一个“美国梦”故事,它从亲历者的视角,观察地区经济面貌,反思美国底层白人为何身陷结构性贫困和绝望。

这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一个形象专横、粗鲁的候选人,能够收获铁锈带(Rust Belt)工人阶级的选票,尽管他出身富裕之家,毕业于沃顿商学院。

(铁锈带最初指的是美国东北部-五大湖附近,传统工业衰退的地区,现可泛指工业衰退的地区。)

踏着2020年大选的尾声,同名书籍改编的好莱坞电影终于上线——

《乡下人的悲歌》

美国工人阶级衰落由来已久,近年刻画相关内容的“乡巴佬”电影也不少。可惜,根据原著读者的评价,改编电影算不上成功。

对于出身阿巴拉契亚山脉贫困家庭的孩子,考进耶鲁法学院,无疑是抓住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可是,改写命运的花费太过高昂,J. D.打三份工也付不起。

参军两年的收入让J. D.读完州立大学本科,想要攻读耶鲁,J. D.必须获得一份高级律师楼的暑期工作。

然而,在至关重要的求职晚宴上,J.D.表现失常。

这群律师精英不仅对铁锈带有刻板印象,认为J.D.的家人都是煤矿工人,还调侃肯塔基州山民都是“乡巴佬”。面对如此冒犯,J. D.再没法继续赔笑脸,社交测试自然搞砸了。

至此,电影版《乡下人的悲歌》仍是一个“寒门难出贵子”的故事。

J. D.搞砸了宴会面试后,家里传来噩耗,妈妈再次因过量吸毒入院,让他不得不在家人和前程中做选择题。

来自社会底层的的西西弗斯,一次次被大石头砸回地底,J. D.推的石头是外婆和妈妈不如意的人生。

在J. D.的人生中,妈妈是个可怕的丑角。

她暴躁、神经质,不断换伴侣,情绪上头就打骂孩子,甚至曾在公路上失控,飙车带着J. D.自杀。

外公去世后,妈妈彻底一蹶不振,从医院的止痛药到毒品,步步沦陷。为了保住高薪的护士工作,她横蛮地要求J. D.提供“干净的尿液”,替她骗过护士协会的检查。

妈妈一面暴戾疯狂,另一面是完全被生活击倒的样子,她总是哭着向孩子伸手,令人揪心怜悯又害怕,似乎她下一秒会翻脸,变成企图谋杀孩子的母亲。

成熟的女演员总在等待一个淋漓尽致的“妈妈”角色,一贯优雅甜美的Amy Adams也不例外,蓬头垢脸的形象的确带来不少新鲜感,电影上线前,Amy Adams凭借其捧回奥斯卡的呼声很高。

可惜,J. D.妈妈一角被改编得太单薄了。Amy Adams满手鲜血,赤脚站在社区街道上哭喊,我却只对她的崩溃感到莫名其妙。她的愤怒和绝望来自何处?

让我想到长泽雅美在新作《母亲》里的角色,她在自己的人生中毫无缘由地下坠,还拖着孩子一起沉沦。

难道《乡下人的悲歌》是要探讨糟糕的母子关系吗?抑或,妈妈的失败只是主人公实现梦想的欲扬先抑?

一个脆弱得没有前因后果的母亲,当然可以存在。但是,电影又安排了几处情节,对妈妈的故事欲说还休。

J. D.一直知道妈妈曾是成绩最优秀的学生,却因支付不起学费没能上大学,这是她不能戳的痛楚。然而,为什么家里支付不起学费,没有上大学到底如何影响了她的人生,这些内容几乎没有交代。

观众只能看到,即使没有上大学,她仍获得了护士这份高薪工作,而她却不遵守职业规范,偷止痛药、吸毒。比起大环境对她个人前途的扼杀,更多的是她自暴自弃。

电影只用几个镜头交代,妈妈儿时目睹父母争吵动粗。可推测,J. D.的外公一度颓丧酗酒,造成了Vance家族崩溃。可妈妈并不憎恨外公,反而对他有着强烈的情感依赖,以至于外公的逝世让她彻底崩溃。

如同电影观众一样,J. D.只能从家人的口中拼凑出妈妈矛盾、拧巴的过去,他目睹亲历的只有妈妈戏剧性的疯狂和绝望。

恰恰说明,母子之间的交流是粗暴的,无疑加深了山民“乡巴佬”的刻板印象。

想要理解妈妈为何放弃人生,需要了解外公外婆的经历。外婆和妈妈的人生解释不清楚,JD这个寒门贵子也就无根可循了。

与妈妈相比,Glenn Close饰演的外婆角色更立得住。电影中后段几乎是外婆对人生的反思和奋力一搏。

外婆十三岁怀孕私奔,从山区逃到陌生地方白手起家,可惜婚姻和生活并不如意,下一代也没能摆脱困窘生活。

若只读故事的表面,电影大概想表达,这个家庭一开始就背离了自己的根,所以越生长越摇摇欲坠。实际上,这一家人的兴衰起伏与美国铁锈带的产业、城市发展休戚相关。

外婆外公迁徙俄亥俄州,不仅是因为未成年怀孕私奔,更是阿巴拉契亚山脉贫困村落的少年少女,对工业城市的憧憬向往。关于这段家族史,电影仅保留了一分多钟的影像。

年轻的外婆外公开着汽车来到米德尔敦市,城市工厂林立,烟雾缭绕。社区街道开着各式商店,穿着精致套装的女士站在橱窗前。而90年代末,这对夫妻已年老,他们从山区回到米德尔敦,工厂的烟囱不再冒烟,街道也无人开门做生意了。

产业发展、淘汰,这是一个地区的绝望,是几代人的失落。

结合原著内容,电影里独自住在街道另一头的外公,年轻时是个蓝领工人,工厂衰落后失业,成了每天酗酒的糟糕父亲,外公外婆的家庭随之破碎。

妈妈目睹了父辈经历工人阶级衰落,她尝试过努力,想要通过个人努力找到出路,跻身新的城市中产,但是失败了。

目光有限,家庭贫困,让她没能上大学,选择更理想的工作。这可能就是她在往后的人生中自暴自弃的原因。

妈妈没能从父辈的失落中解脱,J.D.则在外婆的教育中清醒过来,通过学习考上耶鲁,走出了衰落的工业城市。

电影里避开了工人阶级衰落的社会环境,而把镜头推向人物的情绪崩溃和不断堕落。

比尔·盖茨称原著“对贫穷背后复杂的文化和家庭因素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其涉及诸多社会问题,作者J. D. Vance和他的家庭也有政治立场,而改编电影进行了“去政治化”处理,避开了舆论螺旋。

这种取舍使电影放弃了体察时政经济,不了解美国铁锈带工人阶级的发展和衰落,观众难以一下子明白J.D.家庭曾遭受的毁灭性打击。

不能默认所有观众都读过原著,原著不该成为电影的注释。

Vance家族的痛苦看起来如此不真实,即使没有跃升中产,他们的生活条件看起来还不错,有房有车,妈妈还能从未知途径弄到毒品。

以上种种令人错觉,这只是又一部富裕美国人的无病呻吟之作。

不仅中国观众没法从这部电影了解到美国社会问题的原因,美国人自己似乎也没总结出个所以然来。

J. D.反思家人们为什么痛苦,是原著故事最有价值的部分,却是电影改编最大的缺失。没有对于大环境的观察,没有对工人阶级结构性贫穷的反思,何来J.D.对家人的原谅和释怀?

如此一来,即使将改编电影归类为家庭故事,也是一部不如意的作品。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