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览主题 ||
时间的形状——香云纱主题绘画作品展
|| 展出时间 ||
2020年12月20日-2021年1月17日
|| 开幕时间 ||
2020年12月20日(周日)下午3:30
|| 策展人 ||
谭景聪、吴施琦
|| 参展艺术家 ||
黄绮澜、林亚谨、刘一嫦、佘志凯、萧智仁
|| 主办单位 ||
伦教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
伦教街道宣传文体旅游办公室
伦教街道文化站
|| 协办单位 ||
佛山市顺德区天意莨绸生态文化投资有限公司
|| 支持单位 ||
顺德区美术家协会
|| 展览地址 ||
天意莨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莨绸(香云纱)保护基地
(佛山市顺德区伦教街道龙舟路南9号)
(开放时间:周三~周日,9:30-18:00)
|| 开幕活动 ||
开幕现场将设参观香云纱保护基地及体验香云纱制作技艺等活动
|| 展览前言 ||
一切事物在人和时间的共同作用之下,以其独特的形态存在于特定时空之中。本次主题创作,我们将社会生产、文化与艺术作为一个整体,研究香云纱与绘画艺术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围绕香云纱展开了一次富有新意的国画创作。
香云纱是一种利用自然水土条件、纯手工染色的蚕桑丝织品。其制作工序繁复,需要通过薯莨(一种植物根块)汁、阳光以及河泥的多重洗礼,所成布料有别于传统丝绸的纤细软滑,质感挺爽柔韧,色泽深沉且具有天然的龟裂纹,做出的成衣富有身骨,不易褶皱。
在香云纱染整坊内,有这样一些“形态各异”的自然之物:大堆如土般粗硬的薯莨果,精心收叠整齐的纱绸,灰不溜秋的河泥浆,和煦阳光下的青绿草地,沾满薯莨汁液的细长竹竿……这些源于大自然且性状各异、本不相干的“工具”因香云纱而被精心地组合到了一起;工人们染布的场景也是一道视觉效果极强的风景线——在大片青绿的草地上,一匹匹黑褐色的香云纱整齐排开,竹竿自然有序地压在纱布上,穿戴着反光衣帽的工人在其中劳作,有意无意间便形成了色彩对比强烈,点线面丰富,具有节奏感和形式感的劳动景象。而这些也正为绘画创作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近年来,林亚谨、刘一嫦、萧智仁等几位顺德青年画家围绕顺德本土民俗风情的题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国画创作,他们以各自擅长的表现形式对不同主题分别展开了绘画研究,以当代绘画语言表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语境下的精气神。在这一次主题创作中,五位青年画家创作了不少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薯莨作为一种染色原料,让几位画家产生了以其作为创作颜料的想法。林亚谨以“丛莨记”系列,为我们呈现了他对于绘画材料与形式内容之间关系的思考。黄绮澜和刘一嫦甚至尝试将薯莨汁液与墨汁混合在一起进行创作,感受、记录其在宣纸上的变化过程。两人在山水画研究的基础上,有着不同方向的新尝试,黄绮澜以山水画的经营布局描绘了薯莨的生长形态及晒纱景象;刘一嫦则通过研究香云纱制作的各道工序,及其成为商品后所衍生出来的文化价值,融合了形式丰富的图像构成以表现画面叙事,创作了多组新颖之作。
擅长工笔人物画的佘志凯,将香云纱的成衣融入其细腻的人物画当中,以温文尔雅的人物气质展现香云纱的东方韵味,同时以传统工笔画的“三矾九染”呼应香云纱“三蒸九煮十八晒”的繁复工序,体现了绘画创作与香云纱制作中的工匠精神。
萧智仁则延续其之前对香云纱创作的探索,通过对材料及表现对象的进一步深究,创作出更具视觉冲击力的重彩作品。
五位青年画家与香云纱工匠们一样,都以其双手与智慧,日复一日地摸索与尝试,创造了富含生命力的有形物品,无论这些产物是商品,还是艺术品,因其用心付出,均具备了时间与空间上的意义。
吴施琦
2020年12月
|| 艺术家简介 ||
黄绮澜
1995年生于广东顺德;2020年研究生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师从安林教授。
林亚谨
1982年生于广东雷州,2004年毕业于汕头大学艺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18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硕士学位。现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中国画学会会员,佛山中国画学会理事,顺德田园国画院画家。获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
刘一嫦
2020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美术硕士学位;2018年秋 日本女子美术大学协定交换生;2011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学士学位。
佘志凯
广东顺德⼈,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国画专业,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顺德美术家协会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大良书画协会副秘书长。
萧智仁
广东顺德人。2011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2014年结业于敦煌研究院主办首届“敦煌重彩高级研修班”。2015日本女子美术大学日本画研究室协定留学生。201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第六届昌新艺术奖学金得主。现为广州国家青苗培养计划画家;广东省收藏家协会理事;佛山市美术家协会民族艺术艺委会委员。
|| 作品赏析 ||
《卷绸》 黄绮澜
24×48cm 纸本水墨、薯莨汁 2020
《关于薯莨的联想五》 黄绮澜
24×48cm 纸本水墨、薯莨汁 2020
《关于薯莨的联想四》 黄绮澜
24×48cm 纸本水墨、薯莨汁 2020
《阳光、薯莨和汗水炼成的柔软之物》 黄绮澜
24×48cm 纸本水墨、薯莨汁 2020
《穿着反光衣的工人》 黄绮澜
24×48cm 纸本水墨、薯莨汁 2020
创作手记(节选)——黄绮澜
这批作品是我研究生毕业后的第一次创作,相比之前的画最大的突破点是创作材料的改变:薯莨汁是带有偶然性的材料,它蕴含了时间的魔力。一开始画在宣纸上时是淡淡的赭石色,几天后它身上的单宁酸及胶质跟空气充分接触后颜色却慢慢变深了好多,与刚画成时相比是另一番模样。这是一种氧化后的褐红色,深沉胶着如同香云纱上神秘莫测的色彩纹理。我喜欢这种偶然性的结果,不是每张画都能成功,但是每张画都能带给你惊喜。
《方圆》 林亚瑾
138×138cm 纸本设色 2020
《丛莨记一》 林亚谨
23×32cm 纸本设色 2020
《丛莨记三》 林亚谨
23×32cm 纸本设色 2020
《丛莨记六》 林亚谨
23×32cm 纸本设色 2020
《丛莨记九》 林亚谨
23×32cm 纸本设色 2020
丛莨记(节选)——林亚谨
半月之久,薯莨味慢慢淡去,我也开始笔耕,做各种尝试,抱玩嘢之态,写些与薯莨有一丝缕牵连的构成作品,弥补一下丛莨大计的遗憾,虽是只言片语,但也各具趣味。这次创作算是一种体验吧,或许是我那不安分的艺术基因,有股探索劲,总想着,自然之道,应有无尽可能,如大地混沌之状,可幻变万千,绘事亦应如此。
《烟纱》 刘一嫦
31×175cm 纸本水墨、薯莨汁 2020
《霓裳潮涌之二》 刘一嫦
31×175 cm 纸本水墨、薯莨汁 2020
《莨筑之二》 刘一嫦
87×87cm 纸本水墨、薯莨汁 2020
《香云纱之谁持彩带当空舞》 刘一嫦
87×87cm 纸本设色 2020
《秀工莨作系列》3 刘一嫦
31.2×21.9cm 纸本设色 2020
创作手记(节选)——刘一嫦
从充满仪式的原始劳作场景,到时尚模特走秀,再到衍生音乐舞台剧,充分调动五感沉浸在云纱故里当中,一连串的深度体验形成了我对香云纱背后历史文化价值的景仰。
值得一提的是,把水墨绘画展示介入香云纱保育基地,取材于香云纱源生地,绘画参与了现场,产生多主体的联合。作为绘画行动者,跟多边关系的考量,作品并非凭空想象,而是背后经过系统的笔墨训练与环境融合进行落地的执行。
《云纱秀》 佘志凯
68×50cm 绢本设色 2020
《云纱日记系列》1 佘志凯
30×45cm 绢本设色 2020
《云纱日记系列》4 佘志凯
30×40cm 绢本设色 2020
《林中游系列》3 佘志凯
50×70cm 绢本设色 2020
《收莨》 佘志凯
50×50cm 纸本重彩 2020
创作手记(节选)——佘志凯
本次创作我着重围绕香云纱服饰及其所蕴含的东方美学进行展开,通过在走秀和展厅中认真观察,力求在画面上展现出香云纱服饰的特质。在造型上,尝试以较为简练的线条,以表现香云纱服饰利落的剪裁;在设色上,使用了不同的技法,以表现香云纱面料质感。传统工笔画讲究“三矾九染”,在绢布上一遍遍反复染色的过程,让我有了香云纱染整匠人的代入感,犹如匠人们通过“三蒸九煮十八晒”,将一匹纯白的坯绸赋予了生命力。
《砥砺前行》 萧智仁
180x97cm 纸本重彩 2020
《背纱夕阳归》 萧智仁
52x37cm 纸本重彩 2020
《云纱记忆系列之五》 萧智仁
20×20cm 纸本重彩 2019
《紫雾云纱》 萧智仁
52×37cm 纸本重彩 2020
《云纱记忆系列之一》 萧智仁
20×20cm 纸本重彩 2019
探索的延续(节选)——萧智仁
其中《砥砺前行》这张创作我觉得最有意思,此前我一直对晒莨场上的劳动者特别感兴趣,我认为香云纱归根结底还是人的劳动产物,关注点不应只停留在香云纱的产品上,香云纱制作者的无限智慧和工匠精神,让人着迷。因此这批作品对劳动者的艺术叙述和艺术表现作为切入点进行创作。在这张作品中,劳动者都没有具体的样貌,没有具体的表情,画面中人物都只有一种颜色,主观地摒弃对客观的直接再现,因为我认为这些不具有“特色”的形象,才能代表着最平凡最贴近生活的劳动者,不需要过多的修饰,像这样的形象具有象征意义。此外画面大面积地采用了土红色作为主色调,这个颜色既是大地、泥土的颜色,又是薯莨的颜色,具有浓厚的代表性。另一方面在构图上采用了一个对角延伸的方式组织画面,加强拉伸的力量感,表现出劳动者们虽然负重前行,依然执着坚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展览将于 12月20日(本周日)下午3:30 在 伦教天意莨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莨绸(香云纱)保护基地(佛山市顺德区伦教街道龙舟路南9号)开幕,届时将设有参观香云纱保护基地及体验香云纱制作技艺等互动活动,欢迎前往参加!
—END—
素材来源:顺德美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