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高空换灯神器!
//////////////////////
▲换灯泡神器如何神奇,戳视频看。视频/佛山日报记者唐格桢制作
开栏语
为充分激发企业员工主观能动性,推动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2019年8月,市应急局牵头发起第二期百万职工岗位零事故创建行动。据统计,在过去一年里,全市共有592家企业参加创建,成功率超过98%。
百万职工岗位零事故创建行动究竟有何“魔力”,能让众多企业和员工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良好转变?又为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带来了哪些实质性突破?市应急管理局联合佛山日报社共同推出“百万职工岗位零事故行动”优秀企业调研系列报道,揭晓这背后鲜为人知的安全密码。
傍晚时分,在4米高的厂房里,两名工作人员站在需要更换的灯泡下,缓缓地将伸缩杆升到数米高,当方形灯筒套进灯泡后,三下五除二地把节能灯泡拧了下来。从卸灯泡到更换新灯泡,整个过程迅速且安全,只用了5分钟。
▲只需要站在地面,检修员就能快速更换高空的节能灯,大大降低了高处作业风险,提高作业现场安全系数。图/佛山日报记者唐格桢摄
以往,更换高处灯泡需要三人作业搭设脚手架进行,耗时至少半个小时,高处作业还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在佛山市应急管理局牵头发起的第二届百万职工岗位零事故创建行动中,为了探索简易又安全的换灯作业方法,瀚蓝绿电固废处理(佛山)有限公司中转站电仪班班组人员自主研发了一款神器,只需要站在地面,就能快速更换高空的节能灯,大大降低了高处作业风险,提高作业现场安全系数。
▲在佛山市应急管理局牵头发起的第二届百万职工岗位零事故创建行动中,瀚蓝绿电固废处理(佛山)有限公司中转站电仪班班组人员自主研发了一款换灯神器。图/佛山日报记者唐格桢摄
01.实干加巧思,杜绝高空作业隐患
“有了这个小玩意,换灯泡又快又安全。”检修员陈伟进口中的“小玩意”,正是他所在的中转站电仪班全体班组人员自主研发的高空换灯泡神器。
以往,检修员更换较高位置的灯泡,一般都需要搭设脚手架,爬到高处,用手拆卸和安装灯泡,既容易从高处摔下,也容易遭遇触电危险。去年,在一次检修活动中,陈伟进和同事萌发了制造“站在地面就能换灯泡的工具”的想法。随着第二届百万职工岗位零事故创建行动的启动,电仪班10名检修员集思广益,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工具选材和图纸设计,经过一个月的实践,研发出了第一代工具。
最初的一代换灯工具由节能灯纸皮包装盒和PVC管组成,实用性并不强。二代工具在实用性和耐用性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一个可伸长至7米的伸缩杆、用来隔绝电流的黑色绝缘胶套,以及定制的方形灯筒,操作方便且安全。
▲在灯筒和伸缩杆之间,有绝缘胶套,保护作业人员的安全。图/佛山日报记者唐格桢摄
“将灯具套筒套入故障的节能灯,逆时针旋出,缩回伸缩杆,再用同样的方法装入新的节能灯。”陈伟进介绍,整个流程只需要一人作业,一人监护,5-10分钟即可完成,大大降低了高处作业风险,作业现场安全系数得到了较大提高。
经过优化后的换灯工具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被不少同事称作是“换灯神器”。加配的伸缩杆不仅方便了检修工具车携带,其材质也更具稳定性,而不锈钢方形灯筒内嵌纸包装盒,能保护节能灯不受损坏,以及避免灯泡掉落砸伤人。
02.工作中创新,创企业安全生产环境
“换灯工具的制作成本很低,但实用性很强,能为公司同事们制造便利的作业工具,电仪班班组人员都很自豪。”陈伟进说,如今换灯神器已在全公司推广使用,得到公司的肯定后,同事之间形成了更浓烈的创新氛围。
中转站技术检修部电仪工程师邹巍表示,得益于百万职工零事故创建行动,公司制定了相应的奖励制度,激发了基层员工创新思维,身边同事们热衷于在工作中创新,平均一年有6、7项小创作、小发明。
“技术改造的灵感来源于工作中的细节,能发现这些细节说明大家对安全生产越来越看重。” 邹巍说,在政府部门和公司带领下,员工积极投入创新,发生安全事故后的紧急抢修量和加班量大幅度下降。
据悉,在这次百万职工零事故创建行动中,瀚蓝绿电固废处理(佛山)有限公司共有三个班组得到公司授予的零事故班组荣誉。“创建行动将安全理念和土壤撒播到每个企业,让员工发挥自身才智,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瀚蓝绿电固废处理(佛山)有限公司技术检修部经理助理韩孟贤表示,员工从以前的“要我安全”逐渐变成“我要安全”,最后变成“我会安全”,观念的转变带来更安全生产的工作环境,最终受益的也是员工。
关注“佛山应急管理”微信公众号
安全管家常伴您身边~
供稿 | 调查统计和宣传科
编辑 | 李漪琳、林锐峰
责编 | 郑汉文
总编 | 冼碧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