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王幼鹏:面向2035年,高水平描绘先行示范区空间蓝图

南方+ 记者

敢为人先,永立潮头。四十年来,深圳在土地制度改革、超前规划引领、自然资源保护等方面始终锐意探索,不断创新。今年是深圳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为了更好地谋划深圳未来发展,深圳正在高水准打造城市发展引擎,高标准编制《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通过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加快构建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力推动深圳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12月13日,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幼鹏在接受南方日报、南方+记者专访时表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深圳破解城市发展难题、更高起点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1


南方日报:请问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将如何落实好综合改革试点任务?

王幼鹏:纵观深圳经济特区40年发展历程,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始终担当着主力军角色,先后推出了土地拍卖“第一槌”、土地有形交易市场、土地统征统转等一批载入史册的引领性革命。尤其是2012年以来,依托部、省赋予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综合平台,深圳围绕存量土地盘活利用进行了系列探索创新,有力支撑了城市高快速发展,也为全国先行示范积累了经验。

党中央赋予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重大使命,27条实施方案和40项首批清单中,涉及规划和自然资源领域有16项,分量重、成色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们深感这是信任和厚望,也是使命和责任,第一时间研究落实、制定实施方案,并多次赴部省沟通汇报,积极争取指导和支持,目前各项改革均已形成具体落实方案,改革方向、路径、目标等都较为明确,各项改革工作均蹄疾步稳有序推进,部分改革事项如承接农转用审批权、建设用地分层设权等已经形成了初步成果。日前,市委深改委会议已经审议通过了第一批事项清单,预计年内可以推出7项制度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在改革整体思路上,我们坚持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架好梁、立好柱、打牢桩”,在实现从“项目等空间”到“空间等项目”转变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项目符合规定”到“规定保障项目”的根本性转变;我们还要加大空间资源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让空间资源配置得更加精准、更加高效、更加灵活,推动空间治理更科学、更系统、更智慧。我们将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紧紧围绕重构自然资源管理制度体系、提高空间治理能力这一目标,在落实好首批清单改革事项的基础上,同步谋划下一批战略战役性、引领型改革事项,努力探索一条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为全国自然资源管理制度改革作出示范。

王幼鹏

1

南方日报:随着越冬季的开启,来自全球的10万只候鸟将陆续飞抵深圳湾,呈现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将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王幼鹏:一流的城市要有一流的品质。深圳向全球城市迈进,必须把品质的标尺树起来,下足“绣花功夫”,凸显工匠精神,着力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高质量国土空间,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按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省、市相关部署,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将山水林田湖草一体保护,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为保育独特的自然山海资源,我们不断创新自然资源保护利用新模式。底线管控,科学划定三条控制线。本着“应划尽划、应保尽保”的原则,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市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筑牢生态保护底线,努力为子孙后代守护好优越的自然本底。通山达海,打造“一脊一带十八廊”生态休憩骨架。顺应深圳独特的山海肌理,实施“山海连城”计划,营造连山、通海、贯城、串趣的生态游憩网络,彰显山海与城市交融的风貌特色,提升市民亲自然、无边界的公共生活品质。森林入城,营造“城在绿中、绿在城中”的城市意向。探索建立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持续加大森林城市建设力度,努力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塑造更多可亲近、可感知、有温度的绿色空间。都市田园,创新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利用模式。结合深圳高密度实际和市民对田园生活的需求,坚持最严、最优、最好,探索编制都市田园规划,充分发挥耕地的科技、生态、文化等多元价值,构建“大城大田、大密大疏”的有机空间,让城里人学会种田、让农田成为城市“绿肺”。

未来前海城市规划全景

1

南方日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锐意开拓全面扩大开放”“积极作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些都离不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将如何做好产业空间发展保障?

王幼鹏:12月8日,深圳2020全球招商大会洽谈签约项目242个、总投资额超7800亿元,硕果累累,将为深圳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新动能。深圳诚挚欢迎世界各国各类市场主体更多地参与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在2019全球招商大会推出了3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目前有用地需求的相关项目所涉土地整备、规划调整和土地供应工作,已取得积极成效,年内将全部完成;深圳划定了270平方公里的工业区块线,今年又整备了15平方公里产业空间,加快打造“两个百平方公里级”高品质产业空间。在新发展格局下,深圳着眼产业经济和科技创新大局,把整备规模空间、提高用地效益等作为“当头炮”,坚持新增与存量并举、地上与地下并重、提质与增效并行,全方位、多手段、系统性拓展产业空间,努力保障事关大湾区建设和城市长远发展的重量级、战略性项目“一定有地落、落得好”,而且实现了从“项目等空间”到“空间等项目”的根本性转变。

深入推进“加快国土空间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十大专项行动,我们努力破解土地资源瓶颈,增强空间保障能力,创新“案例+政策+工具箱”的工作机制,走出了一条“规划引领、空间保障、政策支撑、市区联动”的新路子,2016年以来累计整备土地74.8平方公里,通过城市更新累计供应土地12.5平方公里,累计拆除消化各类违建1.11亿平方米,有力保障了实体经济发展空间。

全力开展较大面积产业空间整备。按照“一平方公里以上、产业用地为主”的原则,在全市划定33片较大面积产业空间整备片区,坚持政府主导、利益统筹,实施一体规划、连片开发,2019年完成较大面积产业用地整备达15.6平方公里,同时重磅推出3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面向全球招商。今年,我们又谋划实施了打造“两个百平方公里级”高品质产业空间行动,即保留提升100平方公里基础较好的工业区、整备改造100平方公里低效利用的工业区,持续提升产业用地效益,努力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充足、更高质量的空间保障。

推动低效工业用地提质增效。加快实施旧工业区升级改造,在全面完成摸底调查基础上,我们出台了工业区转型升级方案,由政府主导试点开展福田车公庙、宝安新桥东等工业区连片改造,同时加大企业“工改工”和综合整治力度,多路径推进旧工业区升级改造,着力淘汰一批落后过剩产能,实现空间品质和产业业态双提升;引导已批低效工业用地提高容积率,制定了产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规定,允许已出让产业用地通过新建、改扩建、拆除重建等手段提高容积率,预计最大可增加1.6亿平方米产业空间。

精准配置产业空间资源。为用好用足有限的空间资源,我们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最大限度提高产业空间市场化配置效率,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实施差异化产业空间保障策略。先后出台工业及其他产业用地供应办法、市级重点产业项目遴选办法等政策文件,对于重点产业项目,建立“遴选+带项目出让+监管”供应模式,实现土地精准高效供应;对于一般产业项目,通过招拍挂方式实现充分市场化竞争,确保选出有竞争力的优质项目。更好地发挥地价调节作用。在全国率先全面应用标定地价体系,有针对性地降低了实体经济用地成本,减轻企业负担,营造优质营商环境。

深圳正着力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高质量国土空间。图为后海总部基地。

1

南方日报:目前,深圳海洋生产总值已占全市GDP值约10%,成为支柱性产业之一和重要经济增长点。服务海洋强国重大战略,深圳如何加快“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

王幼鹏: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国家赋予深圳的重大使命,也是建设先行示范区的重要内容。我们将用好海博会、海洋新城等重大平台,加快推进国家深海科考中心、海洋大学、国际海洋开发银行等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争当海洋强国尖兵。同时,按照市委、市政府谋划的“三步走”战略,深圳印发了《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实施方案(2020-2025年)》,聚焦海洋事业高质量发展,将在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生态与文化、海洋综合管理、全球海洋治理五大领域发力,通过63个标志性、代表性、关键性重大项目形成示范效应,全面加速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到2025年成为我国海洋经济、海洋文化和海洋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标杆城市和对外彰显“中国蓝色实力”的重要代表。

1

南方日报:请问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城市建设中如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王幼鹏:打造民生幸福标杆,推动民生“七有”走向“七优”。我们将穷尽手段保障住房用地供应,严格落实中央“房住不炒”“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精神,出台《深圳市落实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用地供应的暂行规定》,持续加大商品住房和公共住房用地供应力度,推动170万套住房落地建设。2020年,深圳将圆满完成293.2公顷居住用地的供地计划,较去年增加近一倍,尤其是公共住房用地供应较去年大幅增加,缓解了深圳住房供需矛盾。我们集中发力补齐民生短板,全面提升《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中各类公共设施规划建设标准,不断推动土地供应向民生项目倾斜,力争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服务。今年出让供应的新增建设用地中约60%用于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十四五”期间还将进一步加大新增用地和存量土地向公共服务设施倾斜力度。而对于市民高度关注的教育学位问题,我们合力攻坚,短时间内完成48所高中用地选址;到2025年全市还将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74万个、幼儿园学位14.5万个,加上此前规划新建公办高中学位9.7万个,到2025年将新建基础教育学位近百万个,与各区各部门一道打赢学位建设攻坚战。

我们还要塑造独具特色的历史建筑风貌,让老百姓记得住乡愁,感受城市的厚度和温度。目前,《深圳市历史风貌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已制定印发,完成了全市历史风貌区和历史建筑普查工作,公布了两批共73处历史建筑及第一批26处历史风貌区保护名录;深入开展古建筑活化利用试点工作,通过微更新、微改造等多种方式,实现了观澜“鳌湖村”、坪山“南中学堂”等多处历史风貌区和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积极探索与城市更新相结合的历史保护模式,出台了城市更新中历史风貌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奖励政策,鼓励利用市场资金、技术和运营管理优势,盘活历史文化遗产,目前这种模式已成功运用于平湖大围、龙岗古墟、湖贝南坊等历史建筑保护;创新推进南头古城等7个城中村有机更新试点,树立历史文化保护和特色风貌塑造的典范。

【记者】李斌

【摄影】受访者提供

编辑 黄靖逵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