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化2.0时代,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必将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2020年10月,我校正式启动国家课程数字教材规模化应用全覆盖试验项目,围绕“润化心灵,绽放生命”办学理念,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从“新学校、新课程、新课堂、新教师、新学生、新家长、新评价、新治理”八个方面探索信息技术的支撑服务和引领作用,促进教学方式、方法与模式的变革,推动教育的公平、均衡与优质发展,逐步实现“课堂革命”。
经过2个多月的研究与探索,第一批先锋教师面向全校展示了他们最新的研究课例,其中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生涯指导等6个学科。
陈洁琳老师基于粤教祥云数字教材,整合希沃一体机及平板应用平台,开展语文探究性学习,通过让学生观看山居之景,听山居之声,感受诗人的心境,借助平台功能,引导学生探究古诗中“动静结合”的特点。通过语言表征、动作表征、图像表征等多元表征突破知识难点,夯实学科基础,提供丰富的网络拓展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
陈洁琳老师在教学《山居秋暝》
罗佩敏老师执教的生涯启蒙课程《守护梦想计划》,则是开创了将生涯教育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的先河,通过数字教材应用,将课程资源进行调整和优化配置,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影响梦想确立的要素,接着利用视频引导思考个人梦想,完成职业梦想单,充分感知其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实现校本课程对国家课程的应用、拓展和补充,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罗佩敏老师在讲授
生涯特色课程《守护梦想计划》
陈海明老师则利用粤教翔云数字教材,与三年级孩子们学习一组童话故事,完成情节结构图,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教师通过整合教学资源,融合学习内容,使教学更符合学情,更有生成性,构建出多样、丰富的教学模式,实现跨学科、跨学段的融合创新。
陈海明老师在讲授
《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
在美术课上,孔嘉欣老师则充分发挥数字化平板的评价功能,通过对孩子过程性评价及综合性评价,实现动态评价,同时大胆采用信息化手段,通过对图片的叠加处理,将学生作品现场运用到生活的各类物品中,直接呈现作品的物化过程,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孔嘉欣老师在讲授《形形色色的背景》
孔炽民老师带来的数学课,则是充分运用各种信息化手段,通过“批注”“挂图”“触屏”“同屏”等功能,充分利用学生实时动态生成资源,板块式推进教学,使学生走进充满思维挑战的学习。
孔炽民老师在讲授
《数学广角——搭配》
教师们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构建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课中教师灵活运用信息化手段,通过课件批注、摄像投屏、涂鸦白板、移动答题等工具,创设思辨、探究平台,有效实现学习过程性评价,完美地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展示平台、师生互动平台、知识建构平台等优越性和现代化课堂的特征。
本次研讨活动,有力推进了国家课程数字教材规模化应用全覆盖实验项目的实施,凸显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支撑课程结构优化、内容扩充、形态重构、过程监测的特征。学校在鼓励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同时,还不断鼓励其探索创新教育的出路,形成各学科数字化新型教学范式,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稳定发展。
撰稿:陈海明、张丽杰
摄影:李菲红
审核:孙明洁
品质教育.学在南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