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们为何青睐东莞松山湖? “高光时刻”背后的品质攻坚

南方+ 记者

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和生所说,“在美丽的松山湖畔偶遇世界级的科学家将不再意外。”11月初,2020粤港澳院士峰会暨第六届广东院士联合会年会在风景宜人的东莞松山湖举行,54位院士出席,共议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大计,莞邑大地群星闪耀。

近日,松山湖被纳入科技部火炬中心固定监测点,与中关村并列,全国仅14个高新区上榜。院士峰会首度进驻、大科学装置加速聚集、“瞪羚企业”竞相涌现,一个个“高光时刻”背后,是东莞着力提升城市品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的生动实践。

发展频现“高光时刻”

来到云鲸智能科技(东莞)有限公司,备受网友追捧的扫拖一体智能机器人“小白鲸”,正在技术人员的开发下,加速产品迭代。短短几年间,云鲸智能在松山湖创造了销售额从0元到10亿元的创业传奇。

走进位于松山湖功能区的东莞市德普特电子有限公司的无尘车间,一条条屏幕模组生产线上,机器人动作快速准确,将屏幕面板搬到加工位上,不久一块块检验合格的成品完工下线。“全球每14台手机屏幕模组,就有一台是德普特造。”公司负责人介绍。

过去十多年,东莞松山湖已成为创新创业的“梦工场”。从产业、资金、技术,到科创平台、高端人才,顶级创新资源不断加码。

最近一个多月来,松山湖先后迎来华为开发者大会、2020粤港澳院士峰会、C9高校联盟调研专项推介会、中国创新挑战赛(广东)、松山湖创新创业大赛等一系列重磅活动;与此同时,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项目主体建筑封顶,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大湾区分中心揭牌。

11月6日下午,松山湖科学城巍峨山脚下,随着混凝土浆被填筑进最后一块区域,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项目综合实验楼主体封顶,标志着南方先进光源的规划和建设又向前迈出坚实的一步。而紧邻该项目几十米处,就是国家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园区,银白色建筑群如今已经成为松山湖乃至东莞的创新名片。

中国散裂中子源和建设中的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项目。

中国散裂中子源和建设中的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项目。

松山湖作为东莞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拥有中国首台、世界第四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以及重大科研基础平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此外,松山湖推进建成30所新型研发机构及122家科技企业孵化器,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基本设立了研发机构。

当前,松山湖科学城正携手深圳光明科学城,打造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先行启动区。这里还布局了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并正在加快提升东莞理工学院等高校建设水平,更集聚了包括12名双聘院士、33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在内的各类高层次人才超14万名。

品质凝聚高端要素

今年,2020粤港澳院士峰会首次在松山湖举办。多位院士对松山湖的发展变化感叹不已。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谢先德说:“多年前,我曾因散裂中子源建设来过松山湖,当时还是一片荒芜。十几年过去了,我再度‘入湖’,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速度出乎意料。”

2020粤港澳院士峰会。

2020粤港澳院士峰会。

城市品质的不断提升,是松山湖凝聚高端要素的底牌。

坚持“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的发展理念,如今的松山湖拥有8平方公里的湖面、6.5平方公里的湿地、14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地,绿化覆盖率超过60%;在创新配套上,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启幕,打造“创新创业不夜城”;在城市管理上,多次位居“洁净东莞指数测评”前列;在文化品味上,松山湖图书馆、望野博物馆、开明美术馆等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生活……很多高层次人才评价:松山湖的生态环境和城市品质,不亚于硅谷。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是与东莞交流合作最为密切的院士之一。他表示,每年一半时间在北京,另一半时间在东莞工作生活。来到松山湖近10年,他已经适应和喜欢上这里。

松山湖航拍图。

松山湖航拍图。

松山湖是观察东莞的一个窗口。近年来,“品质东莞”建设和发展空间拓展持续推进:力争三年实现城市更新3万亩,改造提升城市空间;开展教育提质扩容、品质交通两个“千日攻坚”,补足民生短板;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治理违建2800多万平方米,全市66%的村(社区)建成美丽幸福村居;蝉联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获得综合肯定……在以城市品质谋取新一轮发展竞争优势的新征程中,东莞行稳致远。

【南方日报记者】郭文君 吴擒虎 靳延明 江强

【摄影】孙俊杰


编辑 冯文美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