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戏“防沉迷”政策不断收紧的背景下,孩子玩游戏偷偷充值,沉迷网络游戏的新闻仍不绝于耳。
12月16日,由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主办,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腾讯成长守护平台承办的“2020中国游戏产业年会未成年人守护论坛暨未成年人守护生态共建大会”在广州召开。会上,中国音数协发布了一项与未成年人保护健康直接相关的重要研究成果——《网络游戏适龄提示》团体标准。
国内游戏分级标准公布
中国音数协第一副理事长张毅君介绍,《网络游戏适龄提示》团体标准主要由三部分构成。首先适龄提示的标识符以三个不同的年龄为标准,分别为绿色的8+、蓝色的12+、黄色的16+,但并未列入可能引起歧义的18+年龄段,这也是该标准与国外游戏分级制度的明显不同之处。
其次,标准规定了标识符使用的基本要求。标准明确规定了标识符的下载渠道、展示时长、尺寸比例和更新频率,同时对有可能刻意模糊弱化标识使用和提示语的行为做了必要规范,以维护标识标准的权威性、统一性和实时性。
最后,该标准明确了标识符的具体使用场景,即适龄提示标识必须安放在游戏产品界面的显著位置,包括但不限于游戏的官网,客户端注册、登录节点,游戏付费界面和宣传视频、广告等,以突出标识在游戏产品中的能见度和可视性。
据了解,《网络游戏适龄提示》团体标准是在中宣部出版局的指导下,由中国音数协团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立项,腾讯、网易、人民网牵头开展的。
腾讯逾200款游戏接入新规
南方+记者了解到,本次标准主要针对网络游戏的合规出版以及合理使用而制订,从而达到正确引导未成年人消费者的目的。该标准不仅丰富了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时进行有效保护的方式和手段。对游戏企业而言,也意味着尽可能将相关风险化解在造成危害之前。
会上,腾讯互动娱乐副总裁崔晓春介绍,近年来,腾讯游戏不断完善未成年保护体系,全面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环节,并已经实现了对实名未成年人的“限玩、限充、宵禁”。自2019年11月《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以下简称防沉迷新规)出台以来,腾讯游戏加速了防沉迷新规落地工作,对于实名为未成年的用户进行游戏时长、消费限制,目前已在腾讯210款游戏中落地。
崔晓春表示,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同时,腾讯主动展开技术探索,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对疑似未成年人的用户进行甄别,并在落地过程中对该功能进行持续优化,比如为了防止家长被骗代孩子通过人脸识别,上线游戏充值语音文字双重提示功能,以及为了防止孩子冒用爷爷奶奶账号绕过防沉迷限制,再次扩大人脸识别范围,对实名信息60岁以上玩家,自然月消费超1000元后每次充值都需要人脸识别。
崔晓春提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是腾讯所有业务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环,近一个月,每天有1049万未成年账号因登录时长超1.5小时被系统“踢”下线,另外在人脸识别升级上线后,平均每天有351万疑似未成年账户触发人脸识别,他呼吁企业、社会、家庭一起参与共建,为孩子打造一个健康的网络。
会上,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敖然发布了《中国游戏行业未成年人守护倡议书》,倡议游戏企业恪守底线,要积极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推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腾讯、网易游戏、盛趣游戏、多益网络、创梦天地、莉莉丝、4399、巨人8家企业的代表上台共同签署了倡议书。
【记者】朱红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