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一个科普UP主,对林颖来说是一种久违的突破。如今她明显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越来越大,除了医生的天职之外,还要带领整个团队前进,并且希望去影响更多的人。
全文约5274字,细读约需14分钟
文 | 凛珂
十一月的一个普通工作日下午。
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门诊大厅里挤满了病患及家属,只有当电梯门打开,躺在移动病床上的病人被推出来时,人们才会快速让出一条动线,通过后又迅速恢复原先的嘈杂。
已经临近下班时间,林颖医生从住院部电梯里匆匆出来,她的手里举着手机,听筒里依稀发出讨论的声响。忙碌是林颖这样身处大医院的主任医师的日常,从1993年读医学院开始,到如今的乳腺癌专家以及甲状腺乳腺外科的行政副主任,她早已习惯这样的节奏。
上午七点,林颖准时到达医院。例行查房后,她做了四台乳腺癌手术。对于林颖而言,今天的任务其实并不算多,有时候小手术一天她要做十几台,遇上大手术则持续十几个小时。作为博士生导师,她的工作还包括带学生,主持科研。
林颖正在为患者进行乳腺癌手术
众多职务之外,林颖现在又有了一个新身份——科普视频“UP主”。自今年七月底发布第一个作品以来,林颖已经在视频号上发布了26个作品,这些视频语态轻松,科普了有关乳腺癌以及乳腺外科的各方面知识。
林颖专攻的乳腺癌,目前是中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去年有三十万新发病例,且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但同时乳腺癌也是中国(5年)生存率最高的癌症。“2019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年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为83.2%。而对乳腺癌再作细分,I期乳腺癌5年生存率超过90%,而VI(第六)期乳腺癌的生存率其实依然相对较低。
乳腺癌也可能是世界最知名的肿瘤。轰轰烈烈的“粉红丝带”运动已有近30年历史,但公众对乳腺癌的认知,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准确。或者用医学术语说,这些知识的“可及性”还远远不够。
采访当天,林颖的一个病患刚刚来过。这位病患罹癌三四年,发现时已经是最严重的VI期,需要长期药物控制,而肿瘤特性是在一段时间后会发生耐药,要再寻找新的有效药物。让林颖印象深刻的是,这个病患家里条件不好,但平时喜欢小手工,是个热爱生活、“温暖”的人。病患对林颖说,“医保能支付的药尽量用”,但在这时候,其实有效的药都“越用越少”。
这时候就很“难”,林颖说。到了这个阶段,病患和医生其实都已经没有太多选择。
乳腺癌的总体生存率不低,但其实有个重要前提——“生存率”之前需要加上“预后”以及“早期”。与所有癌症一样,乳腺癌的应对逻辑其实非常朴素,早筛、早治疗依然是最重要的应对方式。尽管现在的诊疗手段已经让乳腺癌生存率提升,但对于病患而言,生存率不是简单的数字变化,而是每一个女性攸关命运的故事。这也是林颖下决心成为一个科普“UP主”的核心动力之一。
成为UP主
早在林颖的学生时代,她记得有一个电视台里年轻漂亮的“高知”女孩,在被确诊乳腺癌之后,一直不相信自己得了这个病,之后也不愿去做详细的治疗,而是采取其他的“偏方”,再去做检查发现已经转移了。
林颖觉得惋惜,也让她第一次感觉到“信息差”的出现可以真实地左右人的命运——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知女性,同样会因为乳腺知识的匮乏以及不正确的信息,错过治疗的最好时机。那对于其他人而言呢?
时间过去二十多年,信息的密度与获取的方式早已与当时天差地别。林颖很早就开始在网络上和病患互动。但她发现,整个乳腺疾病的受众很多,大众的意识也在提高,但接收信息的渠道“非常杂乱”。她们的大部分问题相似,就算在她最近的视频号平台上,也有许多观众“重复来问”。
“从问题来看,那些提问者接收的信息经常都是错的。”从简单的“木瓜丰胸”到美容院“疏通乳腺”的按摩保健,这些在林颖看来“匪夷所思”的现象,却有着不小的市场。而这些错误的信息,有可能导向严重后果。以“乳房按摩”为例,如果患者本身已患乳腺癌(无论是否已经检查出来),按摩不仅没有保健作用,甚至有可能加速肿瘤的扩散。
走向移动互联网之后,大众要在更海量的信息里获得那些科学、准确的部分,看起来也并没有比以往更加简单。即便在她自己的家族微信群里,林颖也不时看到父辈亲戚们转发一些未经证实的“伪科学”。
林颖思考过这种问题出现的原因,有时候专家级别越高,可能反倒不太注重科普这个层面,因为科普是“简单”的。林颖也经历过这种迷茫——“这些事情为什么还需要我来做?”但现在她的想法不同,以往每天门诊最多百来个病人,现在运用新的科技手段,能够直接帮助更多的人。
林颖下决心通过自己的视频号尽全力去减少“信息误差”,但这份要求有持续内容输出的新媒体内容,对工作强度已经满负荷的林颖来说并不简单。恰好有两位毕业后没有进入医疗行业的学生帮忙,其中一位擅长视频制作,另一位则负责把这些专业知识编成段子,转化为大众更能接受的语言。
林颖的视频号里已经发布了大量科普内容
两个已毕业同学,加上医院里的三个同事,林颖的“全媒体”团队就此成型,而在做这个内容之初,林颖就确立了最重要的调性——她不要那种束之高阁的医学教条,而是想用一个朋友的语气来告诉观众,这些与乳腺有关的科学,到底是怎么回事。
节目的生产机制也迅速确立。林颖每月会整理一个内容大纲,然后找一天集中连拍几期,视频制作之后再形成文字,把内容分发在公众号上。节目第一次播放,已经获得两千个赞,其后也一直保持了每周更新的频次。对于一个用业余时间制作的团队来说,这个成绩已经相当不简单。
这些节目除了持续向公众科普与乳腺相关的常识之外,也解决了林颖一些现实中的问题。林颖的专家号一天限号100个,但最多的时候,她超负荷看了180个。有时候有些老病患过来了,没有挂到号就会在门口等,林颖还是会把这些病患给看完,但对她而言,这是件两难的事情,一方面她希望为每个病人付出更多的时间,但她一个人的时间实在有限。科普视频出现后,那些对基础常识有疑问的患者可以在视频里找到答案,从而给肿瘤患者更多的面诊时间。
“重要的是,我们团队都是义务在做这件事情,大家纯粹是想帮助老百姓。”在谈起制作节目的团队时,林颖特别强调了这一点。在团队里已毕业的学生们,他们平日都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早五年我确实会觉得这样的东西(科普)为什么会要我来做?”林颖自认为早年的很多考虑与现在完全不一样,自己也一直在“成长”。
选择
林颖出生于医学世家,父母都从事医疗相关工作,父母都值班时,她就睡在医院的值班室里。虽然从小耳濡目染,但林颖真正决定走上医学这条道路,并非出于自己或者父母的意志,而是来自偶然。林颖从小好强,成绩优异的她在高考时有了被保送的资格,到了选专业的时候,她和父母都拿不定主意,该怎么选都是“懵”的。在九十年代,计算机是热门专业,父母也没有给出更多建议,觉得学医或者计算机都不错。最后林颖在家里抽签,在这两个专业里用概率做出选择。
在抽到学医的时候,林颖觉得也“符合预期”,对她而言,医院的环境早已熟悉。接下来的生涯也如她的当时规划,一路读完硕士、博士再成为正式的医生。当时林颖的动力非常简单,就是“想要完成这个目标”。
2016年,林颖前往美国休斯顿肿瘤中心进行三个月的临床学习。在那里,林颖看到了与病人沟通的另一种模式。一天她看到一个英国医生就诊,医生请病人坐到病床上之后,直接跪下来帮病人脱掉鞋子,然后再把病人的脚放到病床上去。林颖觉得惊讶,当时在国内不可能有医生能去做到这一点。
林颖与国外医生团队合影
林颖一直忘不了这个细节。她觉得在那个瞬间看到了人性里“善”的部分,而“以病人为中心”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回国之后,她开始更愿意从病人的角度来思考应该如何治疗,而不再是以往的“我懂的比你多,所以是我教你怎么做”的沟通态势。
“其实最良好的医患关系应该是我们相互之间取得信任之后,我提供我的专业建议,而你愿意怎么做,还是你的选择。”林颖说。
在乳腺癌的治疗领域,“要不要切除乳房”是一个典型选择题。身为女性,林颖知道作为第二性征的乳房对患者的重要程度,患者在心理上有着更多的负担。有些需要切除乳房的病人如果表示“宁可去死,也不愿意切”,林颖会把保乳完整的风险告诉患者,可能过几年癌症会复发,如果病人愿意承担这个风险,她最终会尽量去满足病人的需求;而有些本身并不需要切除乳房的情况,但病人却担心“不切乳房,怕到每天都睡不着”,这个时候林颖也会去尊重病人的意愿。
尊重病人的选择并不是“随随便便”做的,它的前提是反复详细的沟通。多数人一般都还是会遵医嘱,但如果有不同的情况发生,在林颖这里需要经过三轮不同级别医生的层层沟通。
林颖越来越体会到,每个人对自己的生命是有掌握权的,作为医生只能把自己能够提供的信息给到患者,之后怎么治疗,还是要让患者自己做决定。
随着医疗进步,乳腺癌在尽早干预后,治疗效果已经和早年有了很大不同。化疗一直是治疗乳腺癌的基石。而在林颖看来,分型治疗是现在精准医疗的雏形,在精准分型后的化疗对于治疗乳腺癌已经是革命性的方式。
二十年前,保乳手术开展得还相对较少,切除乳房几乎成了乳腺癌患者不得不面临的问题。而在现在,根据实际病理,医生已经可以选择尽量做保乳的手术,只切除乳房里肿瘤的部分,而即便不得不切除,也可以做乳房重建手术。
而这二十年以来,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也越来越多。精准分型后的内分泌疗法、靶向治疗以及正在高速发展的免疫疗法,已经把一期乳腺癌的存活率提升到了90%以上。即便是晚期的乳腺癌患者,也借助海乐卫等新型化疗药物,进一步改善了生存状态,提高患者治疗的信心。
命运
在医院二十多年,林颖经历过无数的病人,每每让她心生成就感的,还是病人最朴素的“感谢医生”,尤其来自那些在她的鼓励下顺利生下小孩的病患。其中一个患者怀孕期间在产科做检查,同时发现了身患乳腺癌。在和产科教授会诊讨论后,林颖给她制定了一个治疗方案,用了合适的药物去做孕期化疗。最后孩子顺利生产,乳腺癌手术也顺利完成。后来,小男孩的母亲从产科教授与林颖的名字里各取一字作为孩子的名字。
“因为其实你是救了两个病人。”林颖说。事实上,乳腺癌患者生育需要进行审慎的评估,而在林颖的病人中,只有两个是自然流产,其他的几十个都是顺利生下孩子的。但也只有林颖知道,这些曾经的癌症患者们,心理上要承受多少的波动。
很多乳腺癌孕妇会比一般患者要更焦虑。“她们对自己的生命焦虑,同时还要担心孩子是不是将要离开母亲。”林颖有时会也会跳出医生的角色,而是作为一名女性用同理心来告诉她自己的想法。
在医院这样驳杂的环境里,生性乐观的林颖也不是没有负面情绪,身处一个要面对各种恶性肿瘤病人的科室,也不得不常常直面死和生。她记得早年从深圳来的一个四十多岁晚期病人,非常乐观,没有放弃治疗,但同时也把家里的事“安排好了”,坦然接受最坏的结果。在生命弥留之际,患者发了一个微博,写着“尘归大地”。
两难的局面常有。一些晚期患者已经对很多相对便宜的药产生了耐药性,需要不停换药,效果较好的药都需要自费,价格昂贵。有时候患者会来问她应该怎么办,“我说要卖房子来治病,也于心不忍,但是我有时候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林颖说。
她排解这些“无力时刻”的方式也很简单,“想想身边一些美好的事情”。因为工作繁忙,林颖常常没时间休息,最严重的一次导致了她的二胎流产。流产之后,第二天她就回到了工作岗位。再谈起这段经历的时候,林颖已经平静很多。
“就是命运,既然没有缘分就算了。”
通过抽签与医学结缘的林颖,也累积了二十多年的丰富经验,这是她的命运。她依旧记得自己的导师王深明多年前在做医院院长时,依然保持为普通病人做手术的习惯,“病人对我的信任,我应该尽量去满足他”,导师的话对她影响至深。她也认同乳腺癌专家江泽飞的一句话,“我不能保证一定治好你,但是我一定为你好好治”。
林颖现在偶尔会回想起博士期间在美国做访问学者的经历,她那时候第一次接触到来自哈佛等名校的菁英同行,也看到全世界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她记得有次出游时,旅行车司机是麻省理工毕业,特意做志愿者来为他们开车。在二十年前,这个举动已然让林颖“震撼”:
“觉得人生原来可以有这样的选择。”
林颖生于七十年代,被保送到医学院,最后成为专家、教授,这几乎是那个时代里最好的一条理想路径。但在那个抓阄选择未来的瞬间,林颖接受命运的方式多少还是有些被动。
幸运的是,在新的时代里,林颖在医疗这条路径里也有了更多的选择。成为一个科普UP主,对林颖来说是一种久违的突破。到了现在,林颖明显地感受到自己身上责任越来越大,除了医生的天职之外,她还要带领整个团队前进,用一点微光去温暖更多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乳腺癌剥夺的是患者选择人生的权利,林颖希望做的,是把这个选择主动权帮助患者们尽早拿回来。
林颖的女儿今年高一,正好快到当年她选择未来的年纪。新冠疫情后,女儿问她,自己未来要不要去学医?
林颖感叹现在年轻人的“成熟”——女儿不像她那时需要靠抓阄去做选择,而是通过个人意志来进行判断。在她看来,女儿现在会想学医,是因为她觉得,她需要来做这件事情。
与对待病人相似,林颖把各个选择会面临到的各种问题告诉她,让她自己做判断——不一定非要学医,从这次的疫情来看,你也可以去从事公共卫生;如果非要学医去做研究,你也可以选择现在相对“空白”、更具挑战的神经科学。
“但选择在你”,林颖说。
(专题)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