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
漫步在南蒲村大德路上,看着村子里整齐宽敞的道路,到处是新建的楼房,村民们在篮球场、文化广场自娱自乐,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繁荣景象。看着这一切,郑永臻会心地笑了。
为响应国家新时期精准扶贫号召,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2016年4月,广州中医药大学成立了以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精准扶贫领导小组,选派驻村干部到清远市清新区太平镇南蒲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2017年8月,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派驻清远市太平镇南蒲村驻村第一书记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医院门诊办主任郑永臻,怀揣着为百姓美好生活服务的梦想,开启了为期一年半的扶贫工作。
走进百姓心坎儿里的驻村第一书记
清远市太平镇大岗村一户有着两层楼的农家小院里,冬日温暖的阳光亲吻着院子里的花草树木,小狗趴在地上酣眠,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的温馨祥和。
“到家了!这就是我在南蒲村的家!”郑永臻向随行前来的医院同事介绍道。小院子的主人何仲球及妻子听到郑永臻的声音后,很快从屋子里迎了出来。
“这个小院子是我参与设计建成的,这是鹅卵石路,有保健功效;这里种的是有清热解毒功效的……”郑永臻继续介绍说。给大家的印象是,小院子仿佛就像一个中医药保健园圃,护佑着这个家庭的健康。何仲球说,这个家能过上好日子真是多亏了郑书记。
2016年5的一天深夜,暴雨如注,对何仲球来说,也许一生难忘。正在睡梦中的一家三人口突然间被一声巨大的响声惊醒,睁开双眼的何仲球夫妇被眼前的一切吓得呆住了:自家住的房子竟然倒塌了!就这样,夫妇俩守着孩子在断瓦残垣下度过了一夜。因家庭贫困,一时也拿不出那么多钱盖房子。一筹莫展之际,亲朋好友送来了温暖,你一百、我两百……房子总算是盖起来了,但何仲球也因此欠下了一堆债。
由于家庭贫困,虽然何仲球作为村委会兼职计生员,可由于是临时工,工资也不太高,经济上的拮据使得何仲球家的生活捉襟见肘。当郑永臻听说了何仲球家里的情况后,拒绝了村委会给他安排的住宿,提出要以付房租的形式住到何仲球家里。他认为只有与百姓同吃同住,深入到百姓中去,才能切实了解到他们的所需、面临的困难,找到致贫的根源,同时还可以通过房租,缓解何仲球家经济上的燃眉之急。而这一住就是一年半。
清远市清新区扶贫办专职副主任罗发棉谈起郑永臻留给自己的印象时说,郑书记特别接地气,平易近人,把自己完全当做南蒲村人,正是他这种爱民、为民的精神,让大家对他对产生了极大的信赖感,把他当做知心人。大家的烦心事、困难事,都会一股脑儿向郑书记诉说。他是实心实意地在想怎么可以帮自己的家人尽快过上幸福生活。
在郑永臻任职驻村第一书记结束后,村民们遇到困难时还是会首先想到他们心里的郑书记,希望能够得到郑书记的帮助。
把郑永臻完全当做自家人的何仲球一次偶然间,发现自己的脖子部位有些不太对劲儿,到当地进行检查,发现颈部多发异常淋巴结肿大。他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向郑永臻求助,而此时郑永臻已经结束了在南蒲村的扶贫工作。郑永臻马上安排何仲球到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进一步检查,确诊为恶性淋巴瘤。郑永臻便跑前跑后为他安排住院化疗放疗,把一切都办理的妥妥当当。考虑到何仲球家庭困难,郑永臻还将其相关因病治疗的信息转发到“南蒲直通车”微信群,在医院各位职工的捐赠下,解决了何仲球的部分医疗费用。
精准取“石”记
2020年12月5日一早,天空湛蓝,暖阳高照,南蒲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广场上,村民们有序地排队候诊,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外代表医疗队正在为村民进行义诊,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的陈延、张北平、邱波、韦芳宁、隋立森、杜建强、黄闰月等专家参加了义诊活动。62岁的村民何顺全就是前来参加义诊的村民之一。
2017年8月,郑永臻任职驻村第一书记后,深入到村民家里实地调研是家常便饭。一次,当他来到“五保户”何顺全家里时,作为一名医生,职业敏感让他觉得何顺全状态不太对劲,只见其一手按压着腹部,面色难看。迅速查看后,郑永臻通过手法对其进行穴位按压,帮助其先缓解了疼痛感。在交谈后,郑永臻了解到,何顺全家里只有他一个人,2011年自觉腹部疼痛后,到镇卫生院进行检查,查出患有膀胱结石,但由于家庭贫困和疼痛症状不明显,并未及时治疗。而且由于身体健康的原因,本就家境贫困的何顺全更是陷入和生活困境,只能靠政府的救济过日子。郑永臻建议何顺全尽快再复查,如果病情严重要赶紧治疗。这次检查结果显示,藏在身体里的小膀胱结石渐渐长大了,直径有近6.5公分,这才导致何顺全经常感到腹部疼痛明显,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劳动。为了让何顺全能够尽早得到救治,根据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扶贫工作部署,学校的相关职能部门及附属医院以结对的形式,对贫困家庭进行帮扶。在郑永臻的积极联系下,对接帮扶何顺全家庭的学校财务处送来了手术治疗经费。一颗潜藏何顺全身上的鸡蛋大小般的结石终于被取出来了。术后,郑永臻经常到何顺全家里探望,及时为其解决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学校财务处的相关人员多次上门定期慰问,送上医疗药品。目前何顺全已基本恢复,生活质量得到了较大提高。
随着郑永臻的深入调研了解到,村民“因病致病”“因病返贫”是困扰南蒲村发展的一大难题。据了解,2017年,南蒲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8户114人,贫困发生率5.4%。患有精神和肢体以及多重残疾人26人,占22.8%,慢性病和大病20人,占17.5%,病残数合计占40.3%,“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比较普遍。如何解决掉这个阻碍乡村发展的“绊脚石”?郑永臻临行前,医院党委书记翟理祥、院长陈达灿专门安排了医务处、人事处、总务处等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一起为他送行,并拍着他的肩膀说:放心干!医院是你坚强的后盾,有什么难处,医院帮你解决!
有是“证”用是“药”!这是运用中医思维解决疾病的指导思想。而要解决村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不正和这一理念相吻合吗?良好的医疗资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药”。广东省中医院的名医、名科、名药优势资源不正是最好的“良药”吗?郑永臻的心里有了计划,请医院组织医疗队定期来为村民进行义诊、健康筛查及普及健康知识。郑永臻的想法得到了广东省中医院党委的大力支持。但问题来了!南蒲村村委会位于马路边,没有合适的场地开展义诊,怎么办?郑永臻同村委会的其他成员商量后决定,在太平镇卫生院开展义诊活动,同时也可以让卫生院的医护人员参与其中,在为村民服务的过程中跟师学习。
2017年12月16日,由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刘军带领的医疗队如约而至。当天的卫生院可以说是人潮涌动,一大早前来就诊的村民挤满了卫生院的候诊大厅,附近区镇的村民听说这一信息后也专程前来找省城大医院的专家诊治。大家直叹,可以不用出远门就有省城大医院的专家在家门口看病,那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一次义诊期间,有一家老两口早早就到卫生院等候,骨科管华医生详细检查和问诊后,提出了治疗建议,并赠送了医疗队带去的消肿止痛膏,两位老人逢人就夸:“省中医院的医生真好!”一位腰腿痛的婆婆来就诊时需要扶着腰慢慢走路,杨志敏副院长在她的手上找到了两个对应的压痛点然后予以针灸治疗,婆婆的腰部立即活动自如,自述原来疼痛感减轻了一半。拔针的时候婆婆很开心的问:“针能不能留在手上?我的腰现在舒服多了!”据不完全统计,在郑永臻任职第一驻村书记期间,在医院党委的统一安排下,大德路总院、二沙岛医院、芳村医院、大学城医院分别组织医疗队前往清新区开诊义诊活动,大学城医院心脏外科团队先后两次到清新区进行贫困家庭“先天性心脏病”和“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筛查,对符合条件的17名贫困患儿免费开展手术治疗。
而经过首次联合义诊活动后,广东省中医院也开启了帮扶太平镇卫生院的工作。据太平镇卫生院院长曾宪辉介绍,该院负责整个镇23个村委会10万常住人口的健康保障工作,而高水平人才的匮乏也是困扰该院综合服务能力提升的一个主要难题。为了能够更好地精准帮扶当地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广东省中医院党委书记翟理祥、院长陈达灿先后多次到太平镇南蒲村了解情况,以“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为目标,从中医药特色入手,多层面、多途径、多学科精准帮扶,将太平镇卫生院打造成为区域地标性医院和帮扶的示范点。曾宪辉院长说,包括自己在内院领导班子,以及儿科、妇科、康复科等多个专科的医护人员先后到省中医院进修学习,省中医院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先进管理理念、如何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专科建设等经验和做法传授给进修人员,获益匪浅。在省中医院的帮扶下,太平镇卫生院的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先后引进了10多项中医适宜技术,新开设了皮肤科等专科,使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真正在基层落地,造福当地百姓。
广东省中医院党委书记翟理祥表示,扶贫工作要结合自身特色,省中医院的优势在医学,开展健康扶贫是医院的长项。除了派出医疗队走下去义诊,针对部分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医院还将他们安排到广州院本部诊治,并尽最大努力帮助患者减轻经济负担,确保村民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党建+扶贫,贫困户过上好日子了
对于南蒲村71岁的村民潘树炳来说,现在总算是过上了享福的好日子,只等着带孙子安度晚年。回想起前些年的艰辛生活,潘树炳忍不住连连摇头哀叹。
前些年,作为村里的贫困户,潘树炳一人拉扯着一双儿女过日子,每个月几百块钱的低保补贴,远远不能支撑整个家庭的生活,加上孩子还要读书,自己身体也不太好,境况一度让其暗自落泪。
“爸爸当时特别不容易,我和妹妹还要读书,爸爸也常生病,只有靠姥姥时不时地来家里帮一下忙。”潘树炳的儿子潘桂明说道。
“在实地走访中,我们了解了潘树炳的情况后,提出精准帮扶的办法。潘树炳家里有一个养鸡场,之前也曾养了一些鸡,但由于经营不善,后来就搁置了。我们就在这个点子上想办法。大家都知道清远鸡比较有名,何不利用这个来帮他脱贫呢?”郑永臻介绍说,“我和村委委员们商量后,制定了阶段性的帮扶计划,同时也把这个计划向我们医院党委汇报,考虑到潘树炳家里贫困,没有钱购置鸡苗,就由医院党委牵头,党支部捐款的形式,给潘树炳送来了购买鸡苗的经费4000元。”鸡苗购买来了,如何科学养殖?郑永臻已经替潘树炳想好了规划。于是每天6点来钟,潘树炳就早早起床,准备饲料,7点钟已经到养鸡场喂养。在大家的齐心协力帮助下,潘树炳家的第一批清远鸡可以上市了。但销路在哪里?正当潘树炳一筹莫展的时候,郑永臻再次带来了好消息,在医院工会的牵头下,医院职工建立了“南蒲直通车”微信群,正在接龙购买清远鸡,而这个接龙正是专门购置潘树炳家的鸡。尝到甜头的潘树炳将养殖的鸡数量一次次增加,好日子就这样滚滚而来。
而潘树炳的儿子潘桂明技校毕业后,也选择回家协助父亲养鸡和养蜂,并通过互联网电商平台进一步打开销路。现在潘树炳家里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今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近1.9万元。
打赢脱贫攻坚战,首先要发挥好基层党支部的作用,党员要冲在第一线。2017年,郑永臻刚到南蒲村时,南蒲村党员总人数为62人,其中年龄60岁以上的党员大约占二分之一以上,党员年龄趋于老龄化;时任村委会3名干部中只有1名预备党员,党总支书记还由镇干部兼任。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是精准脱贫的首要保障。郑永臻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与村党总支、支部一起,围绕“抓好党建促扶贫,做好扶贫促党建”,紧抓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党建工作放在核心任务上。他指导南蒲村党总支制定了南蒲村党员帮扶结对,安排21名年轻党员结对帮扶48户贫困户,进一步强化党员为民服务的理念,安排青年党员到贫困户家中进行入户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事求是、力所能及地为贫困户解决一些实事、难事。同时,在广东省中医院党委的组织下,医院各基层党组织以结对的形式,一对一进行精准帮扶。
郑永臻还经常到田间地头,协调整合农村土地,牵手民营企业,开展产业扶贫工作,建立健全长效脱贫机制。争取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80万元用于南蒲村村道硬底化工作建设,南蒲村三队的文化广场立项成为碧桂园的扶持项目,南蒲村水利渠三面光工程也顺利完成。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自筹资金30万元,建设南蒲村党员教育活动基地“党员活动中心”。2017年南蒲村被评为清远市国家级扶贫改革试验区示范村。
目前,南蒲村经济稳步发展,干群关系融洽,贫困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3922元提高到2016年的8134.22元,2017年增加到11795.05元,2018年达到16155.95元,2020年该村贫困户年人均收入20600元,为南蒲村实现精准脱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基础。
在迈向幸福生活的“大德路”上奔跑
在广州市越秀区,有一条闻名遐迩的大德路,大德路上坐落着一间我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中医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医院年服务患者量连续二十多年位居全国中医医院之首。多年来,医院以文化兴院,倡导感恩文化教育,被百姓誉为一片精神绿洲。在广东省中医院工作了近30年的郑永臻始终心怀感恩之心,不仅在日常的门诊工作中,善待患者,努力为患者提供感动服务,在南蒲村任职驻村第一书记以来,也始终牢记感恩情怀,为百姓办实事、解难事,赢得大家的爱戴与尊敬。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在老百姓中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既体现了大家对修路致富实践的认可,也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2016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交通运输工作时强调“要想富,先修路”不过时。道路通,百业兴。修好一条路,就可能带动当地一批产业,为百姓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从而带富一方百姓。
南蒲村位于清远市清新区太平镇东部,总面积1.8平方公里,下辖1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约2200人,属省定贫困村。近几年来,在清远市、清新区、太平镇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南蒲村的村道主干路已经基本硬底化,但道路狭窄、路面凹凸不平,而且一些主要村道仍没有硬底化,泥泞不堪,不仅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严重影响村民的出行、生产运输,还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不便,成为制约该村脱贫致富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了更好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南蒲村的交通难题,郑永臻带领南蒲村委会委员们经过仔细的调研和实地走访,提出了南蒲村村道硬底化建设工程的规划方案,在原有部分机耕路的基础上加建水泥路,同时拓宽原来狭窄的硬底化村道,修建全长约2.7公里、双车道村道,这一条被村民们寄予期望通往幸福生活的大道命名“南蒲大德路”,与广州大德路“同德同心”。
2017年11月,广东省财政厅发文,下拨专项资金80万元用于南蒲村村道硬底化工程,12月,广东省中医院院长陈达灿在下乡扶贫入户走访时,亲自把省财政厅文件带到了南蒲村。
2018年1月,大德路村道硬底化工程在太平镇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完成招投标。
2018年4月11日,清远市南蒲村大德路村道硬底化工程开工了。上午10点,村民们自发来到大德路开工现场,拉起横幅,挂起鞭炮,欢声笑语,静候吉时开工。11点,郑永臻点燃了鞭炮,南蒲村大德路建设正式开工!掌声、鞭炮声同时响起,驻村干部、两委干部和现场的村民们欢呼雀跃,大家一起同喊“南蒲村大德路,开工大吉”。
但在修建的过程中,郑永臻他们也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甚至发生了村民因利益问题争吵打架事件。郑永臻带着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多次召开村两委干部、各自然村村长和村民代表会议商讨解决办法,多次到村民家中做工作,实地走访、现场协调,及时查看修建的质量和进度,督促施工方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
2018年9月20日,南蒲村村道硬底化工程竣工通过验收。
南蒲村大德路的正式建成,进一步完善了南蒲村的道路网,与现有的村道、乡道、省道进行对接,南蒲村内自然村与自然村之间的村道全部硬底化,真正实现了“村村通”,打通了乡村发展的脉络,提高交通扶贫的整体功能和效益,更好地促进村民的生产运输和带动村内产业的发展,使南蒲村早日实现精准脱贫的目标,同时也为南蒲村建设美丽乡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南蒲村村委会主任邓居球介绍,如今的南蒲村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姓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13个自然村中有3个被评为示范村、10个被评为整洁村。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户户奔小康的美好未来将很快实现。
现在,郑永臻虽已结束了在南蒲村的扶贫工作,但他还是会定期到村里走走,和乡亲们拉拉家常,听听他们的心里话,因为南蒲村早已成为他割舍不掉的“家”!
供稿:宣传处
编辑:何明坤 查冠琳 责编:宋莉萍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