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高新技术企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领头羊” 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清远发布
+ 订阅

编者按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英德市加快实现高水平保护下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作为清远工业发展主战场,英德民营企业数量和规模有量的提升,在科技创新引领下更有质的飞跃,同时在优化营商化境、人才引进培育上持续发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的绿色化水平不断提升,取得明显成绩。近日,记者深入走访英德多家民营企业,探索企业成长发展历程现状,解码清远“工业发展主战场”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英德:高新技术企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领头羊” 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打造“一场一区两地”,奋力实现高水平保护下高质量发展是英德近年来的发展思路,作为清远工业发展主战场,英德正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把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截至目前,英德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54家,同比上年增长28.57%;2019年产值达到81.98亿元,同比上年增长17.11%。2020年共有23家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推动英德经济转型升级的“领头羊”作用已逐步显现。

创新引领

从为新能源汽车造“心脏”到为农作物“量身定制”肥料

创新的脚步正从工业车间走向田间地头

在位于英德青塘镇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广东佳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自动化生产车间,原来生产一万吨三元前驱体需要上百人,现在两三个人在总控室就可以监控整条生产线,自动化使该公司劳动生产率得到极大提高,全年源源不断生产出钴盐及三元前驱体产品,供应到全球30多个国家。

佳纳能源每年生产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22000吨,图为生产车间。林宴伟摄

传统燃油车的心脏是发动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则是动力电池。车间内负责生产的冉经理介绍,该公司生产的三元前驱体是动力电池的正极材料,占整个动力电池的70%左右,目前,三元前驱体产能3万吨,占国内市场30%以上,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电池材料供应基地。

“锂离子电池应用有两大块,一个是手机电池,另一块是动力汽车,都是当下更新迭代速度极快的产业,在行业的不断发展中企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公司总裁张晨介绍,自成立以来,佳纳能源产销规模稳步增长,现已形成年产钴金属6000吨、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22000吨、镍盐5000吨,电铜2000吨的生产能力,年产值20多个亿。

张晨透露,未来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是在2025年达到100亿的规模。而保持这份发展自信的底气是源于自主创新,企业每年研发投入占产销3.2%以上,单是2019年就有6千多万的科研投入,加上今年投入将超过1个亿。近五年来,公司申请专利163项,授权74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2项,仅2019年新品销售收入3.5亿元。

如果说佳纳能源是在新能源工业领域的“开疆扩土”,位于英德英红工业园的广东金正大生态工程有限公司则是把创新成果埋入土里,扎进了根里。

在广东金正大的成品展示厅,金鱼与化肥实现共生,得益于该公司的“缓控释肥”技术。

在该公司的成品展示厅,一个鱼缸吸引了记者的注意,里面金鱼与化肥实现共生,工作人员介绍,金鱼可以在里面存活超过一周,关键技术就是“缓控释肥”。与传统遇水即化的肥料不同,广东金正大将化肥的溶解速度控制长达数十天,以满足市场不同需求。

“随着农业产业的发展,普通复合肥已不能完全满足农户需求,一些种植户希望有见效快、肥效期长、食用方便的肥料,同时对于农作物中的微量元素及土壤有机质提升的需求也在凸显。”该公司总经理助理陈贯金介绍,近年来公司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持续引进高层次人才研发新型产品,目前该公司研发的新产品包括水溶肥、缓控释肥、液体肥、微生物肥完全区别于传统复合肥料。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金正大的创新不仅体现在生产资料上,也颠覆了传统的劳作方式,让原本需要繁重劳动力的条沟施、穴施,变成了喷灌、滴管或页面喷施,同时,水肥一体化和药肥一体化则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让以往多种工序变得简单化。

目前该公司有专门研发团队,每年研发投入在一千万左右,其中硕士博士的比例占70%以上,致力于研究解决当地农业生产“营养”难题。从九龙的大豆、到西牛的麻竹笋,再到横石塘的黑皮冬瓜,研发团队针对当地多种特色农产品都有一整套的作物营养解决方案。

广东金正大研发的新产品包括水溶肥、缓控释肥、液体肥、微生物肥完全区别于传统复合肥料。图为该公司仓库正在装运肥料。受访者供图

“从2018年开始,我们从冬瓜的调土到冬瓜各阶段的品质提升以及施肥技术都做了统一营养方案,根据传统农户一亩冬瓜要投多少钱来设计营养方案,连续试验了两年,经测算,使用营养方案的黑皮冬瓜产量能提升10%到15%,有效改善冬瓜畸形,提高品质。”陈贯金介绍道。

佳纳能源与广东金正大只是英德高新技术企业的“缩影”,英德目前总共有高新技术企业54家,主要分布在新材料、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生物与新医药、新能源与节能以及电子信息等五个技术领域。截至目前,英德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创新型企业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5家;高新技术产品261个。

人才支撑

从博士后来半年满满“获得感”到本土科技人才打破国际垄断

创新的根基不仅“引进来”还在本土培育起来今年4月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博士马春红,谈起来到英德的获得感时,她说待遇只占了一部分,是企业对人才的重视和发展前景使她毫不犹豫选择了这里,“来到公司后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有干事创业的平台,很开心。”

图为稀美资源的生产车间,工人正在调试设备。

马春红所在稀美资源(广东)有限公司前身是“广东致远新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是国内主要的钽、铌“湿法”冶炼企业之一,专业从事生产氟钽酸钾、氧化铌、氧化钽、高纯氧化铌、高纯氧化钽等产品,主要应用于电子、航天航空、国防军工、医疗、光学等领域。

马春红从事有色金属产品的研发、生产及相关管理工作30多年,对于同行业领域内的稀美资源,此前也有一定了解,选择来到这里是因为“专业”对口,也是源于企业负责人的爽快。“对于我提出要求,他们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一个星期内就入了职。”

这份爽快出自公司总经理钟岳联之口,同样作为清远市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和英德拔尖人才的钟岳联深知,创新是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唯一途径,人才则是重要支撑。“多年来企业致力于人才引进、技术研发,科研团里面有三个博士生、六个硕士,同时还聘任外单位专家、科技顾问,跟大学科研院校乃至中科院都有合作。”

稀美资源连续3年被评定为英德市人才工作先进单位,被认定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对于科技创新和人才的重视,让稀美资源多年来保持行业“领头羊”地位。2016年至2019年,稀美资源连续四年成为中国最大的钽铌湿法冶金产品生产商,该公司的五氧化物产品及氟钽酸钾分别占中国市场份额30.0%、31.5%、35.8%、39.6%。2020年3月公司成功在香港上市。

今年8月,马春红被认定为清远市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第二类),是目前我市刚性引进的最高级别人才。与马春红的“引进来”不同,近日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的张秋华,则是实打实本地培育成长起来的科技创新人才典型,她在广东埃力生高新技术有限公司研究“气凝胶”,曾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被认定为“广东省双创之星”、清远市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第三类)、清远市起航计划领军人才、“清远市十大优秀科技工作者”等。

在埃力生的成品展示厅,张秋华正在向记者演示“气凝胶”神奇所在。

气凝胶,被称为“世界上密度最轻的固体”“一种可以改变世界的神奇纳米材料”,保持了15项吉尼斯世界纪录,是世界上公认最高效的绝热材料、保温材料之王。埃力生就是一家集设计、研发、生产、加工销售气凝胶及气凝胶绝热材料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2007年落户英德时还只是一个七八人的研发团队,能为接了一个几千平方米的订单而窃喜。十多年来,公司先后几次攻克重要的技术难关,产能从2009年的20万平方米提升到2012年的100万平方米,再到如今的300万平方米。

埃力生的成长发展之路,是源于本土人才敢于捅破行业“天花板”。在技术带头人张秋华的的带领下,企业研发团队攻克了气凝胶材料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生产及工业应用,促使公司从零到一步步发展成为集研发、设计、生产与销售气凝胶材料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了气凝胶材料产业的加速发展。

目前埃力生总投资约3亿元,建成了国内最大的气凝胶绝热材料生产线6条,达产年产值约3.5亿元。图为埃力生的成品仓库。 

目前企业总投资约3亿元,建成了国内最大的气凝胶绝热材料生产线6条,达产年产值约3.5亿元,成为了国内最大、全球第二的规模化生产气凝胶材料的领军企业,打破中国气凝胶市场被国外企业垄断的局面。

一手抓“引进”,一首抓“培育”,2018年以来,英德市人才,特别是企业高层次人才的总量实现较快增长。目前已有99人被认定为清远市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增长了168%。

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背后的逻辑

“要让企业有尊严、能挣钱、保安全”

记者走访的这些企业时,每当问到当地政府的人才政策与营商环境时,纷纷点赞。正如博士马春红所说,没想到这里有这么好的人才政策,除了有高额的安家费,下一步还有其他补助,会考虑将认识的高层次人才介绍到这里来。

有量的增长,也有质的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取得突出成绩背后,不仅是企业将自主创新作为企业转型发展的核心要素,通过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发展持久力,更是英德市委市政府持续增强服务企业意识、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所结的硕果。

10月14日上午,2020年英德市民营企业座谈会召开。图片来源:英德发布

“要让广大民营企业在英德投资发展有尊严、能挣钱、保安全。”在2020年英德市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清远市委常委、英德市委书记吴耿淡要求,英德全市各级各部门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抓好民营经济发展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为民营企业创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

吴耿淡强调,要树立鼓励民营企业创新、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鲜明导向,大力营造尊重民营企业价值、弘扬民营企业家精神的社会氛围,让广大民营企业在英德投资发展有尊严、能挣钱、保安全。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及时了解并帮助解决民营企业发展经营中遇到的困难,让企业少分心、少操心,一门心思谋发展。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为推进英德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该市各个部门也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英德市科技局局长刘云林介绍,该局积极做好全面落实国家、省、清远市已出台的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研发补助等优惠政策,组织英德市高新技术企业的优秀科技项目申报国家、省和清远市科技计划项目,以及进一步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自主知识产权和实施科技创新的资金补助和奖励力度等工作。

在人才保障方面,该市人社局副局长谢思焕介绍,该局认真落实人才引育政策,加大人才工作力度,补齐企业人才短板,以高层次人才推荐选拔为突破口,将人才推荐选拔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紧密结合,畅通推优举荐渠道;同时,以人才引育服务为重点,加强联系对接,搭建合作平台,促进该市人才队伍素质整体提升。


采写:钟履双 通讯员 熊成帆 黄振生

摄影:钟履双( 除署名外)

编辑:明池

校对:果果

编审:田芳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