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纪录片《手术两百年》“攻入颅腔”篇称,神经外科手术是外科领域最为尖端的年轻学科,是人类试图用人脑医治人脑的极限挑战。CT、MR的出现,让神经外科医生能够“透视”大脑,获知病灶所在,并在外科显微镜的辅助下,抵达大脑中的任何部位进行手术操作,且将大脑损害降到最低。
神经外科手术操作要求非常精细,耗时很长。图为陈陆馗在显微镜下手术。
“神经外科医生想到的永远是最坏的结果……”从业26年、累计完成各类颅脑手术1万例,“身经百战”的陈陆馗却还是鲜有得心应手的轻松。他说,颅脑手术意外瞬间就能致命,对每一个病人,都要万分警惕,每一次“攻入颅腔”,都须屏息凝神。
险!脑干区摘瘤步步惊心
耳鸣、右眼睑闭合障碍、走路不稳……今年3月,40岁的黄先生在脑干胶质瘤术后3个月,再次出现明显不适,MR检查提示肿瘤复发。经多方咨询,他找到了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外科陈陆馗教授。
脑干肿瘤、胶质瘤、复发,以上任何一个单独因素的存在,都意味着手术的艰险。胶质瘤起源于神经系统的胶质细胞,是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预后较差,术后往往会复发。而脑干作为中枢神经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心跳、呼吸等基本生命功能,这个位置的肿瘤手术可谓步步惊心。加上患者已经做过一次手术了,局部瘢痕、组织粘连都让手术难上加难。
在对黄先生的病情进行全面分析后,陈陆馗决定予行枕下后正中入路脑干肿瘤切除术。术中在显微镜下,见灰白及灰红色病变,位于脑干背侧,质地稍硬,质脆,边界欠清晰,血供较丰富。只能一点点小心解剖、吸除,在肿瘤荧光造影的帮助下,尽可能将癌灶切除干净。手术整整持续了6个小时。
显微镜下高清视野和肿瘤荧光造影成像。
“神经外科手术操作要求非常精细、轻柔、和缓,耗时很长,对医生的体力、精力是巨大的挑战。”陈陆馗表示,为了病人安全和快速康复,手术要尽可能缩短时间,术中开颅、关颅要快,但关键环节要放慢速度,操作的精细程度越高,就越能减少对生命中枢、神经、血管、脑组织的损伤,对病人的恢复越有利。
术后,黄先生耳鸣缓解、右眼睑能够闭合,未出现偏瘫。之后进行全基因检测接受靶向化疗,随诊至今,情况良好。
上:术前MR;下:术后半年MR增强。
据了解,脑肿瘤有良恶性之分。但即使是良性肿瘤,只要长在紧要部位,如紧挨着生命中枢、功能区、重要的神经和血管,生物学行为就是“恶性”的。脑肿瘤一定要积极处理,良性肿瘤应一次切干净,对于恶性肿瘤,应在保护病人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切除病变。
“病人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是第一位的,手术后要能够清醒、说话、活动,保留正常的生活能力,这是对待肿瘤切除的基本原则。” 陈陆馗强调。
急!二次脑出血瞬间致命
神经外科手术很难,也很急。原本谈笑风生的病人,可能在短短数分钟内就急转直下、病危,需要抢救……日前,陈陆馗团队就接诊了一位左侧大脑半球脑梗死后出血的危重患者,由于出血量大,发病急,虽急诊行“左侧开颅脑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患者还是处于深昏迷状态,至今一周尚未醒转。
46岁的谭先生于今年11月9日突然出现双眼凝视、呼之不应,行颅脑CT检查提示左侧颞叶、顶叶脑梗死并出血(出血量约15ml),予脱水等对症处理后,病情逐渐稳定。后因“反复发热伴胸闷气促”在心内科住院,11月30日复查颅脑CT提示左侧颞顶部仍有小量血肿。就在当夜23时许,谭先生再次出现双眼凝视、四肢抽搐,继而意识不清、呼之不应,很快陷入昏迷。请神经外科会诊,急查颅脑CT提示左侧大脑半球大量脑出血,已经是脑疝晚期。
“大量脑出血,几分钟内乃至数秒内就能致命!”陈陆馗说,临床不乏有小量脑出血的病人,突然发生大出血挽救不过来,非常令人痛心。
为什么脑出血再发出血的几率很高?他解释道,临床上,卒中有缺血性(脑梗塞)和出血性两种,出血性脑卒中的病人往往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血压急剧升高导致出血。由于小量脑出血可无不适症状,或内科治疗后症状好转,病人没有重视,一旦发生大出血,颅内压迅速升高乃至脑疝,病人深昏迷、双瞳孔散大,即使紧急手术也无力回天。
临床观察,二次脑出血的患者有先兆,如原来清醒,慢慢地出现意识模糊,嗜睡,或突然不搭理人,情绪烦躁等异常状况。“第一次发现脑出血就要特别重视。不论出血量多少,一定要找神经外科医生看看,判断是否存在再次出血或血肿扩大的可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陈陆馗提醒道。
快!24小时待命紧急“拆弹”
为了跑赢“死神”,“24小时开机,随时待命”成为神经外科医生的生活常态。
除了高血压性脑卒中,动脉瘤也是常见的脑出血病因。“动脉瘤破裂后约1/3的病人当场或在转运、治疗过程中死亡,1/3治疗后留下重度残疾,1/3经及时治疗成功挽救过来。无论夜里多晚,都必须急诊给这些动脉瘤破裂的病人处理,不能拖到第二天。早一点手术,病人就多一分生存机会,也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陈陆馗说。
动脉瘤术中同样充满艰险,一旦瘤体突然破裂,满视野都是血,病人血压一下就掉了下去,甚至休克死亡。“对于高难高危手术,神经外科医生永远是往最坏的结局去想。” 陈陆馗表示,只有提高警惕,心中有预案,才能第一时间处理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保证病人安全。
复杂颅脑手术对精准性、稳定性要求极高,他的体会是“关键步骤憋一口气”。例如夹闭动脉瘤颈、处理动脉瘤破裂大出血或重要动脉出血时,处理肿瘤与脑干、功能区、重要神经血管黏连或包裹时,先吸一口气,屏住气再进行止血、剪切、分离、吸引等操作,一方面是稳定情绪、集中注意力,一方面是减少呼吸可能带来的手部细微晃动。一台手术需要主刀医生“眼不离手”,“眼不离镜”,关键时刻如同雕塑一般纹丝不动,往往在显微镜前一坐就是连续4-6个小时。
“目不离镜”,全神贯注。
直到今日,依然有许多患者对开颅手术十分恐惧。陈陆馗介绍,随着神经外科理念的进步,医生借助高清显微镜、内镜,可以更加微创地解决病人的问题。对比传统手术,现在神经外科手术开颅创口小了,更实现了颅内深部病变区域处理的微创化,以及对神经、血管、功能区、脑干生命中枢等的保护。另外,涵盖疾病预防、诊断、手术治疗、重症监护、早期康复、中西医结合的神经医学集成化治疗模式,也有助于病人快速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团队。
专家简介
陈陆馗
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双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羊城好医生,岭南名医。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委员,神经医学中心主任兼神经外科主任。国际神经修复学会中国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神经修复学会(筹)副主任委员,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AANS)国际委员,亚洲神经外科医师协会(ACNS)执行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外科学基础与临床分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神经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委员,中国颅神经疾患诊疗协作组委员。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两项,省市级项目十余项。以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40余篇。荣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五项。建有广西南方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工作站。2016年荣获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奖。
医疗特长:颅脑损伤、脊髓损伤、卒中(脑梗死、脑出血)、脑肿瘤、脊髓肿瘤、小儿神经疾病、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烟雾病、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先天性颅脑畸形、脑性瘫痪、帕金森病、癫痫、昏迷促醒等神经系统疾病治疗。
【记者】江玲
【通讯员】彭逢美 朱钦文
受访者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