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传统古村该如何找到自身发展道路,实现华丽转身?对此,国际建筑设计大师们给出了解决方案。由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广东恒健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广东恒广投资有限公司及CBC建筑中心共同发起的“岭南国际建筑师公社”项目,提出以 “设计改变乡村、艺术修复乡村、文化引领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为途径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项目选址落地于广州市花都区港头村,这座有六百余年历史的古村至今仍保留有大量完好的明清古建筑,同时港头村是恒健投资控股公司广东美丽乡村振兴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储备项目之一,由恒广投资公司负责开发运营,创建“政府主导、企业运作、文化注入”的工作模式。
基于港头村独特的建筑和景观资源,“岭南国际建筑师公社”邀请国内外知名建筑大师进行集群设计,结合岭南特色文化,引入文创教育、艺术展览、餐饮娱乐等多元业态,探索美丽乡村建设的创新型解决思路。同时,项目以“趣村·港头”为主题,举办国际青年设计师竞赛,打造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彰显岭南特色的美丽乡村新名片。
12月11-12日,“岭南国际建筑师公社”集群设计方案终期评审会及“趣村·港头”国际青年设计师竞赛评审会在广州召开。11日,“岭南国际建筑师公社”集群设计方案终期评审会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庄惟敏等多领域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对集群设计的终期成果进行评议,推进项目高质量发展。国内外共八家建筑大师团队应邀参与了集群设计。八座经过精心设计的兼具公共性、开放性、体验性的传统建筑,将发挥设计与文化的辐射和吸附作用,提升港头村空间价值,积累多元闭合业态。
部分团队作品:
《陋园》青山周平团队
《拾光》孙一民团队
《映月阁》朱小地团队
12日,“趣村·港头”国际青年设计师竞赛评审会顺利举办。竞赛选取兼具地域特色和发展潜能的港头村自然环境作为基底,以“趣村·港头”为主题、以提升乡村建筑空间趣味性为核心、以摒弃大拆大建的建设理念为指导,对传统建筑进行改造并策划与之匹配的功能业态。
本次竞赛有来自几十个国家逾千组知名院校学生以及青年设计师参与报名。经过评委当天热烈讨论和多轮评图,最终甄选出一等奖1组,二等奖3组,三等奖8组,优秀奖24组。来自吴嗣铭团队的作品《廊外·院内》夺得本次竞赛一等奖。
一等奖设计方案选址于旧村落中心一处坍塌的空地,毗邻新村,在尊重历史遗留痕迹的同时,他们试图运用现代设计语言去融入当代典型的文化、经济和社会需求,确保这个新的村落中心有新的使用功能,重焕生机。
设计由“环形游廊”和“山水内院”两部分组成。在保留原有的南北街巷轴线的基础上,在港头村中心植入一条主要的环形“游历”动线,设计采用一个L形界面回应周边原有建筑:以游廊为展台,以老建筑为展品,在访客和老建筑之间产生了一层新的关系。环形游廊围合出一个山水内院,可成为村民和访客闲聊、看戏等活动的外部空间场所,三个盒子空间于气候合适时可将折叠门完全打开,室内外的活动相互流动、交织,可营造出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使内院成为村民活动的发生器。
评审会主席朱小地表示,该方案中廊外院内的设计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内外空间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的观念,将空地上的功能组织,以广府民居南北方向的严整结构以及串联东西方向的不同建筑院落的宽度勾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内外相互转化,地面与空中相互应和的空间系统,从而使古村落中的活动显得丰富有趣。村民们也可以通过相得益彰的公共空间体验从过去到现代反复转化、拼贴的效果。本方案是在传统村落中尝试植入新功能与新空间的有益创新。
两场评审会展示了“岭南国际建筑师公社”美丽乡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集群设计以建筑针灸的方式改善乡村风貌、复兴乡村文化,国际设计师竞赛以文化事件为乡村注入活力。未来,“岭南国际建筑师公社”将先进的设计理念、多元的产业业态、科学的运营管理实现港头古村空间价值的再创造,将成为广州乃至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名片。
【南方+记者】郎慧
【通讯员】穗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