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部署以及《关于进一步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推动南部各镇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塘厦镇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推动塘厦镇加快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将牢牢把握“三区”叠加重大历史机遇,以参与“一核一带一区”建设为牵引,聚焦空间、产业、城市、机制等重点关键领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力以赴打造深莞融合发展的样板和引领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高地。
一、聚焦规划布局先行
推动与深圳深度融合发展
立足发展基础好、先发优势明显的特点,利用深莞边界的独特区位,主动加强与深圳在“十四五”、都市圈、国土空间等规划上的对接,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交通衔接和城市品质提升,不断巩固提升综合成本优势,积极承接深圳高质量发展辐射带动。
1 强化规划统筹引领
高水平编制城市战略发展规划,以建设“世界高尔夫名镇、莞深科技产业联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深莞中部集合城市中心”为战略定位,将塘厦培育为深莞交汇地区新的增长极。结合深莞融合发展态势,将整体城市发展空间向西、向南发展,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培育根植性和竞争力更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魅力城镇。同时结合原有的特色产业资源和赣深高铁站的建设优化提升城市功能,形成“一轴两中心四片区”的城市空间结构。一轴是指城市综合发展轴;两中心是指城市综合服务中心和高铁枢纽副中心;四片区是指生态文化旅游区、临深片区集聚发展区、城市综合服务区和高铁经济产业区。
2 高标准打造城市品质标杆地区
“两中心”是指城市综合服务中心和高铁枢纽副中心,城市综合服务中心是通过四村旧村和塘厦旧中心区的连片改造,拓展中心区高品质空间,把中心区打造成塘厦靓丽名片;高铁枢纽副中心是依托赣深高铁东莞南站,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为契机,全力开展高铁片区征拆,加快交通配套设施、站前广场、安置区规划建设,把高铁片区打造成塘厦“未来城市”形象的标杆地区。
“一轴两中心四片区”空间结构图
3 探索新型合作示范
充分发挥塘厦作为东莞临深片区中心镇的作用,扎实推动东莞市莞深科技产业联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以拓展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创新两地产业合作为突破口,围绕土地、技术、资金、人才等制造业供给要素进行改革,高标准推进产业转型和城市升级,着力打造成为东莞东南临深片区的经济、文化、交通、行政和公共服务五个中心,争当莞深科技产业联动发展的典范。依托深圳、东莞优势产业基础,着力整合凤凰岗科技产业园、赣深高铁南站片区共3.2万亩空间资源,积极引导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行业和产业链缺失环节集聚发展,努力打造成为深莞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二、聚焦产业结构调整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始终以“工业立镇”为发展思路,坚定以制造业为中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持强增量、优存量并举,加快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
1 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强镇
深化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合作,推动东莞先进陶瓷与复合材料研究院和塘厦—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从资金、用地、政策各方面支持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培育打造年产值50亿元以上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加快引进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建设塘厦镇中科先进科创产业园,通过构建“研究院+产业生态圈”的模式,助力塘厦打造集成电路和半导体材料科创产业基地。深入推进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重点开展瞪羚企业和百强创新型企业培育,加快组建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发中心,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
2 加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
持续深入推进“倍增计划”,建立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培育库,着力培育大型骨干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鼓励企业通过加强研发创新、实施兼并重组、发展总部经济等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聚焦制造业细分行业领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隐形冠军”、“单项冠军”和“小巨人”企业。加大对上市后备企业的培育,支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推动20家以上优质企业上市,打造资本市场“塘厦板块”。
3 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抓住深圳新一轮产业溢出的窗口期,围绕优势产业以及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5G应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招引一批重特大项目、龙头项目、“独角兽”项目。加强招商引资项目全流程服务,引导项目符合发展导向、及时落地投产。加快重大产业项目投资建设,推动瑞勤、东益新能源汽车、顺络电子、坚朗五金等16个在建重大项目早日建成投产,推动金锐显、昕旺等12个重大项目实现动工建设,力促一批在谈项目尽快签约落地。
三、聚焦产业空间拓展
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
以“拓空间”为主要路径,树立“精明增长”“紧凑理念”,全面整合城市空间资源要素,促进城市资源结构有序充足和效益最大化,为承接深圳优质资源腾挪发展空间。
重大产业平台载体分布图
1 加大土地收储整备力度
坚持“政府引导、镇村联动、利益共享”的统筹发展模式,落实镇村土地收益共享机制,进一步加大连片土地统筹力度。完善闲置土地处置机制,试行征收土地闲置费、协议收回、调整土地用途或规划条件等处置方法。探索历史遗留集体土地盘活机制和退出机制。探索闲置土地权利人通过作为中介引入重大项目、采取土地入股合作开发等模式,发展优质项目。探索对未按约定产生效益、经营不善倒闭企业项目等低效土地回收机制。
2 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要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着力整合凤凰岗科技产业园、赣深高铁南站片区共3.2万亩空间资源,依托深圳、东莞优势产业基础,积极引导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行业和产业链缺失环节集聚发展,努力打造成为深莞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要推动科苑城扩容提质,利用科苑城东面连片的未开发土地调整为产业用地的契机,整合周边社区工业资源,进一步扩大红线范围,加强生活性设施建设,积极布局产、学、研一体化,努力把科苑城打造成为集研发、生产、生活、生态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新型产业社区。
3 加快建设重大产业平台载体
引入深圳在招商引资、园区共建、资本运作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加快推动东益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创智汇智能产业项目等6个平台型项目建设,建设新型产业综合体。要以“工改工”为主要路径,支持社会资本和专业机构参与城市更新改造,重点推进林村鲤牙塘-西湖工业区、石潭埔科技产业新城等4个产城融合类城市更新项目和东深工业区、三局工业区等2个“工改工”项目;重点推进四村社区新城市中心、田心社区、大坪社区、桥陇社区、莲湖社区旧村旧厂城市等5个综合开发类城市更新项目,重塑一批低品质城市空间,打造一批连片产城融合发展空间,进一步提升城市承载力。高标准开发建设赣深高铁东莞南站片区,争取列入市镇统筹发展范围,并启动片区国土空间规划的调整和编制工作,以片区为核心打造东莞市东南临深片区重大产业平台。
石潭埔科技产业新城效果图
4 进低效工业园改造提升
创新“三不变”改造机制,对土地性质不变、产权归属不变、建筑主体结构不变的镇村工业园,通过增设配套设施等措施,鼓励其进行改造提升。创新连片改造机制,通过竞争择优引入社会资本和专业团队,以承租、合作或合资运营方式参与镇村工业园区改造提升。鼓励社区对老旧低效工业园进行改造升级,对于经济基础较好的社区,鼓励其通过依法回收、承租改造等方式,对社区老旧低效工业园进行统筹改造;对于自有资金不足的社区,由政府引导,鼓励社区与塘实集团、其他社区或拥有升级改造资本的第三方公司合作改造。对于社区自有的老旧低效厂房,可引导社区拆旧建新申请增加容积率,提供绿色通道加快自改步伐。针对私人工业园区,积极引导开展连片改造,或与塘实集团合作,加快推动128工业区、高丽工业区等低效产业空间的旧改。
三、聚焦城市品质提升
融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
以高水平对接和融入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为目标,打造与之相匹配的优质生活圈。更加聚焦品质内涵的提升和市民获得感的增加,坚定不移打赢“六大攻坚战”,持续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推动城市面貌、城市功能、城市环境、城市管理水平、城市文明水平全面提升。
图为塘厦镇航拍图
1 坚定不移打赢品质交通千日攻坚战
加强交通规划和建设标准统筹,推进形成“地铁衔接+城际联系+高速公路互通+主要干道接驳”内畅外联的综合交通体系。加快推进赣深高铁轨道建设,协同推进未来东莞轨道1号线支线与深圳22号线无缝衔接,支持深圳外环高速加快通车。计划投资44亿谋划推进道路升级改造项目共32宗,规划龙澜大道、沙湖大道、向阳路、泗黎路与深圳相连接,推动赣深高铁东莞南站道路网建设,推进江源大道、科苑大道中、迎宾大道、环市西路、环市南路、花园街跨铁路桥、清湖头跨铁路桥等镇内道路升级改造工程,全面提升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均衡通达水平,大力改善内部交通“微循环”。
2 坚定不移打赢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战
全力扩大公共教育资源供给,实施新一轮公办中小学扩班,加快推进塘厦实验小学新校区、初级中学宿舍楼和教学楼增建扩容项目,年底前启动第二初级中学建设。大力实施学前教育普惠工程,重点推进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确保完成全镇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0%、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80%的目标。大力提升公民办教育质量,力争培养1至2所市级品牌学校。
3 坚定不移打赢城市品质提升和精细化管理攻坚战
学习借鉴广深港澳等先进城市的理念和经验,以更大力度抓好城市品质对接融合,努力实现城市规划科学、建设有序、开发适度、运行高效,让城市更干净、更有序、更安全。大力推动美丽塘厦建设,融入“公园城市理念”,结合前期开展的“一村一景点”与“点睛亮景”专项行动,聚焦品质与效能的提升,着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推进九大整治,重点推动路面保洁、绿化管理、防护栏建设、车辆乱停乱放整治、每个社区建设3条示范路和2个停车场等任务,推动所有社区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深入推进“垃圾转运站革命”,分阶段对全镇43个垃圾转运站实施升级改造,在镇中心区建设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推动全镇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4 坚定不移打赢治水治污攻坚战
高标准打好治水、治气、治土、治废四大硬仗,共建碧水蓝天的生态空间。深入持续推进国考断面达标攻坚,全面完成源头雨污分流、排污口整治、污水处理效能、河道清淤补水“四大”工程,加快实现全镇水环境质量稳定达地表水V类目标。加快推进石马河综合整治,在全面实施石马河干流两岸碧道工程的同时,通过规划建设山丘型公园,解决石马河整治所产生的约600万立方弃土消纳问题。全面落实“一河一策”治理机制和河长制责任考核,全面完成河涌两岸“清6米”专项行动,推动10条河涌实施环保清淤。扎实推进蓝天保卫战,开展VOCs企业过程治理,狠抓扬尘污染治理,强化工业大气污染源监管,深化机动车污染防治,实现空气质量6项指标全面达标,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
5 坚定不移打赢“两违”整治攻坚战
按照“尊重历史、分类处理、严控新增”的工作思路,深入推进“两违”整治,守住“零增长”红线,认真落实“五个一批”要求,分类处理历史遗留违法建设,加快推动存量违建“负增长”。
6 坚定不移打赢乡村振兴攻坚战
围绕“五个振兴”,集中用力把镇村统筹联动发展、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等工作一项一项落实好。以建设魅力小城和生态宜居魅力乡村为抓手,以农村人居环境的突出问题为攻坚重点,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5+1”专项行动计划实施,大力推动林村、龙背岭、石鼓特色精品示范村试点创建,打造舒适、优美、高品质的人居环境。
7 提升塘厦文化“软实力”
发挥莞港澳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共同挖掘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兴盛。加快转变文化服务模式,推动文化场馆升级改造,引入社会资本投资,进一步盘活公共文化设施资源。大力扶持音乐剧发展,联合深圳等先进地区推出更多文艺精品力作,办好全国打工歌曲创作大赛、“同饮一江水”广东劳动者歌唱大赛,擦亮塘厦文化名片。扶持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引进文化相关企业,打造以音乐制作、影视制作、文化传媒、演出服务等为核心,以商住、休闲、运动、文娱消费等为配套的文化产业园区。
作者:塘厦镇党政办
我们希望充分发挥开门纳谏、服务决策作用,将“东莞政研与改革”搭建成为汇集众智的建言献策平台。
投稿方式:请将来稿、数张相关高清配图及图片说明发送至:zys@dg.gov.cn 或 “市委政研室信息科”OA 邮箱,来稿请在邮件主题注明“《东莞政研与改革》投稿”字样,并留下作者姓名及联系方式。
感谢阅读 | 分享
如需转载 请联系我们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