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一事终一生,定一物永传承,沉淀文化、热爱并坚持着。在美丽的桂城千灯湖畔,藏着一座中式美学馆,创始人李曼娜希望能将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蔓延”传承,于是,匠曼延艺术空间应运而生。
公众说它小众,圈内人说它高调,清幽古朴的画廊,山水画等待知音,裙裾飘飘的裙褂,极尽针线之绣工......
雅致空间 渗透中式美学
走进匠曼延,长长窄窄的走廊,修竹在侧,木梁挺立,就像一间小而美的博物馆。前厅里,青绿山水长卷与长案上的海棠与山石呼应,独有的文人意趣随着时光散漫开来。
貌不惊人,内有乾坤,是艺术圈人士对“匠曼延”的评价。这家由南海本土人一手创立的中式生活美术馆,自2017年年底开始免费对公众开放,志在坚守中国非遗产业化的使命。取名“匠曼延”,意味着匠心经典,蔓延传承。
以“非遗”和“匠心”作为整个空间的标志性设计元素,从墙角的一件小摆件到长廊展览的香云纱,亦或是转角的茶室榻榻米,都深深让人感受到淡雅朴实的中国文化韵味。
一炷香、一杯茶,静室虚窗,伴着花香画影,正厅岸几上的手工艺品,成为这里最大的主角。香云纱、缂丝、大漆、陶瓷,中国古代手工艺殿堂上的“四大明珠”,是艺术馆里当之无愧的主角。
非遗不仅是博物馆的艺术品,还也是现代人的日用品。在匠曼延创业团队看来,非遗不仅要保护,更要走产业化的道路。匠曼延的目标,就是要成为非遗产业的知名品牌,打造成为中国文化国际名牌。
匠人自恭谦
器物有魂魄,匠人自恭谦,时光百炼,点纱成金。
在多年沉浸于艺术与手工艺的李曼娜看来,香云纱还拥有能被做成时装的上好潜质,她希望通过创新,用时尚的设计打破人们对香云纱的固有理解。“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深厚文化,这么多手艺人多年的努力,我觉得值得市场给他们无上的认可。”
2016年李曼娜成立了匠曼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将品牌的名称定为“匠曼延”,是取“匠心蔓延”之意,再从李曼娜名字里换了一个字,表达了心中对传承匠心和传统文化的信念与决心。
为了让香云纱拥有更多可能,她和团队从织造纹理、材料混搭、用途拓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比如让香云纱与真丝绡混搭,又或者尝试加入刺绣、缂丝、吊染等同为珍贵非遗工艺的元素。除了服装线外,还开发了香云纱的包包、首饰、丝巾、抱枕等系列产品,希望通过时尚多元的设计,让古老的香云纱在现代社会也能游刃有余。
让大家去了解这种非遗的材质还有较为漫长的路要走。从设计到研发,李曼娜也遇到很多的困难,单就熬大半年等一款面料的勇气,不是谁都能有。但李曼娜和她的团队也从来没有想过放弃,毕竟“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对李曼娜来说,从坚守与传承传统手工艺中获得的乐趣与满足感,并不能用金钱衡量。在情怀与利益中选择情怀,这大概是手作人们最可爱也可贵的坚持。
陪伴匠曼延一路走来其中辛苦和难处,两位创始人很是豁达,相视一笑,轻描淡写间甚至没有兴趣详提,大概是心有曙光,路在脚下,步履坚定,也就没什么能抵挡前进了。
云纱如黄金 深藏功与名
香云纱,由于穿着走路会“沙沙沙”作响,所以原名“响云纱”,后文人雅士以谐音称之为“香云纱”。
南海有着香云纱织造的悠久历史。据记载,中国第一个工厂化生产薯莨纱的企业的前身,是南海西樵人欧济川创立于广东佛山的公记隆丝织厂。2012年,西樵香云纱织造技艺被列入南海区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香云纱是从古至今制作最繁复、价格最昂贵的丝绸制品,是中华民间手工艺的瑰宝。一直有贵族面料“软黄金”和“纤维皇后”的美称,是真丝中的极品。要做出这种神奇的面料,晒晾的过程就需要完成“三洗九煮十八晒”等几十道工序。
制作香云纱的道道工序,无不体现着匠心、传承。
出淤泥而染,灼烈日而华,是世界上唯一用植物染料,加手工制作而成的丝绸面料,这正是香云纱的生命力,也是中国传统技艺的生命力。
参观指南
参观地点:佛山市匠曼延艺术空间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桂澜北路6号千灯湖创投小镇3号楼204室
费用:免费
公交:可乘坐桂16路、桂27路、H11路等公交车,在中海万锦豪园东站下车,步行约3分钟即可到。
地铁:可乘坐广佛线在千灯湖站下地铁,步行约9分钟即可到。
自驾:在导航地图直接搜索“匠曼延”。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