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橄榄,绿了山富了民

南方+ 记者

初冬时节,橄榄飘香。梅州丰顺县留隍镇连片生长的橄榄树都已成熟,枝头挂满累累硕果,进入了采摘旺季。来自潮州、汕头、揭阳等地的货车排队等候,形美色靓的青榄一下树,马上装车运走。以“清爽甘甜”著称的“生态佳果”——留隍橄榄已成为山区农民脱贫奔康的“致富果”。

依靠电商,带有梅州丰顺味道的橄榄制品逐渐走出大山。

依靠电商,带有梅州丰顺味道的橄榄制品逐渐走出大山。

留隍镇位于韩江中下游,地处丰顺县东北部,东南毗邻潮州、揭阳,全镇总面积428.23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有20.3万亩,独特的地理环境为青榄的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里种植的橄榄质量上乘,远近闻名。留隍镇橄榄种植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这里种植的橄榄,佳誉远扬。目前该镇橄榄种植面积有3.8万多亩,以香榄、三棱榄、甜橄榄等为代表榄、的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0%以上。在1999年第三届全国名优特产水果展销会上,“铜峰牌”香榄被评为“中华名果”, 2004年留隍被评为“广东省青榄专业镇”,2005年成立留隍青榄种植与加工专业合作社。

在留隍当地,巧妇们还将新鲜橄榄做成一道可口的下饭菜——橄榄菜。橄榄菜是当地人民最喜欢的“杂咸”之一,它色泽乌艳、油香浓郁、风味诱人,乌黑的橄榄菜与米粒饱满的白粥绝配。

精包装橄榄菜山货触网变“山珍”。

精包装橄榄菜山货触网变“山珍”。

“以前当地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种植橄榄,祖辈把丰收的橄榄果分享给亲友,品相较差的鲜橄榄则制作成橄榄菜。”村民郑秋英告诉记者,橄榄是季候性水果,一年只有9月到次年2月近半年时间的采摘期,橄榄菜也只有半年的制作时间,村民们会在自家制作并分给亲友们享用。

“一开始我们妯娌几个制作橄榄菜只供自家食用,后来很多吃过的朋友都上门找,想要预定购买送给在外的亲友。”郑秋英的嫂子连巧贤说道。搭乘电商快车,郑秋英、连巧贤和郑银凤三妯娌开始合伙创起“嫂嫂”橄榄菜加工厂,精包装橄榄菜山货触网变“山珍”,产品畅销潮汕、珠三角等地区。

郑秋英介绍道,“我们下午就开始采摘新鲜橄榄,一天大概需要两三百斤新鲜橄榄进行制作,需求量大时还要向周边村民购买橄榄。”据介绍,新鲜橄榄要先煮熟去核切小,在清水中浸泡两天,去除苦涩味,换四至五次清水直到浸泡的水变清。同时选用梅菜干进行清洗,脱水晾晒,切碎备用。

新鲜橄榄煮熟去核浸泡。

新鲜橄榄煮熟去核浸泡。

橄榄菜熬制是考验妇女手巧的环节, “先将食用油倒入锅中,待油煮开之后加入橄榄肉、蒜头熬制两小时,最后下入梅菜干、适量的南姜碎、盐、酱油,再熬制半个小时即可出锅,熬制期间要用勺子在锅中不停搅拌,直至水分收干,橄榄菜表面泛着清亮的油光才算完工。”郑秋英说。经加工制作的橄榄菜口感清鲜爽滑,细细咀嚼,留香齿颊。待橄榄菜放凉即可装进密封的容器里进行储存,不添加防腐剂也可以存放半年时间。

加工熬制好的橄榄菜泛清亮油光。

加工熬制好的橄榄菜泛清亮油光。

“剩下的橄榄核晒干了还可以泡酒,大家争着购买呢。一点儿都不浪费这小小的橄榄。”连巧贤笑着说。

盐和南姜腌制的橄榄糁。

盐和南姜腌制的橄榄糁。

此外,她们还用盐和南姜把橄榄腌制起来,制作了橄榄糁。橄榄糁是橄榄一种最普遍的加工腌制的“杂咸”。橄榄糁味道清香,带有南姜盐的咸辣,可用作煮鱼的调料,起辟腥的作用。

近年来,丰顺县委、县政府大力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留隍青榄、食用菌、八乡番薯、高山优质茶叶、黄金姜糖等名优产品不断涌现。留隍镇党委政府科学拓展青榄购销及加工产业平台,发挥小小的橄榄青果的大作用,以特色农业产品促农民增收,从而推动留隍镇国家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

【全媒体记者】黄培强

【通讯员】叶思琪 胡金辉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