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水”流入百姓家!梅州梅县区行政村集中供水覆盖率达100%

南方日报·梅县视窗

“政府帮忙铺好了自来水管网,免费安装了自来水入户,家里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往后遇到天旱也不用怕了。”在梅县区丙村镇郑均村,村民郭国强拧开家中新安装的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汨汨流出。

村民郭国强在家中就能用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何苑妮 摄

村民郭国强在家中就能用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何苑妮 摄

郑均村是原省定贫困村。多年来,村民的饮用水大多取自各家各户打的水井或天然山泉水,水质较差,使用起来也不方便。经过共同努力,全村建档立卡相对贫困人口和部分村民家中都装上了水龙头,自来水随取随用,饮水用水问题迎刃而解。

近年来,梅县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始终把保障镇村集中供水作为实施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的着力点,重点聚焦水源、提升巩固质量,全面推进镇村集中供水攻坚行动。

通过“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全区18个乡镇355个行政村已基本形成供水安全保障体系,行政村集中供水100%覆盖,自然村集中供水覆盖率约为87%,32个原省定贫困村130个20户以上的自然村集中供水已全面完成。

全力推进用水工程 “用水难”成历史

今年12月6日,对于梅县区扶大高管会三丰村的村民们来说,绝对是个好日子。这一天,村里的自来水管道和加压泵机顺利安装完毕,距离自来水到户只剩“最后一公里”。

12月7日,三丰村委会里挤满了来报装自来水的村民。“终于接通了!我们大伙儿盼自来水好多年啦!”村民黄姨说。

黄在国是村里第一批报装自来水的村民之一,笔者见到他时,他正手拿着自来水管在自家院子里浇花。“现在不仅用上了干净水,水压还很大!”黄在国说,全家人一年多前搬进了新建的楼房,本该安享天伦之乐,但用水困难却成了幸福生活最大的障碍。

黄在国回忆,因为水压不足,无法使用热水器,全家人只能烧热水洗澡;因为没有自来水,无法使用洗衣机,衣服妻子只能用手搓洗……未通自来水前,停水是家常便饭,最长的一段时间更是长达一个月。

三丰村党总支书记黄跃进介绍,三丰村虽然离城中心不远,也不算偏僻,村中常住人口有1500多人,用水需求大,但因为地势较高、镇村自来水供给难等问题,村中未通自来水,村民们吃饭、拖地、洗衣等全靠地表水,为日常生活带来了种种不便。

“三角塘片区地势较高,之前水压不稳定,目前已由政府安装加压泵机。”黄跃进说,此外,全村每隔一段距离便在村民集中居住区域设分散供水点,经技术人员测试,各入户水压均达标并保持稳定,确保满足村民的日常用水需求。

梅县区地处山区,地形多为丘陵,难以进行大范围集中供水。长期以来,受资金不足和群众意愿影响,农村自来水迟迟未能全面覆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多采用小型单村集中供水,供水保证率较低,遭遇连续干旱天气时容易出现村民饮水困难问题。与此同时,圩镇水厂制水设备落后、管道老化问题均未能完成整改。

据梅县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前,梅县区通过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部分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和安全的问题。

由于农村村庄分散、水源条件差、施工难度大等因素,梅县区长期难以实现自来水全覆盖。通过“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全区18个乡镇共355个行政村已基本形成供水安全保障体系,行政村集中供水覆盖率达100%,自然村集中供水覆盖率约为87%,其中32个贫困村130个20户以上的自然村已全面完成集中供水。

目前,各镇村供水管理体制逐步完善,通过对口扶贫、村民集资入户等形式,“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成的供水站陆续实现运行,自然村集中供水覆盖率和入户率将进一步提高。

多措并举优化水质 保障用水安全

抽水、反应、沉淀、过滤、消毒。走进位于梅县区丙村镇的锦发自来水厂,一套全新的500立方米/小时一体化净水设备正在作业。经以上五道工序后,符合卫生标准的自来水从水厂出发,通过管道输送到千家万户。

据水厂厂长温桂军介绍,锦发自来水厂建于1990年,原为镇级水厂,2006年转制后引进一套产水、滤水和蓄水设备,日供水量达到4080吨,拥有水库两座,供水主管长15公里,服务人口近3万人。然而随着时间的迁移,这套设备老化、能耗大的短板便显露了出来。

作为肩负着群众巨大用水需求的自来水厂,2019年11月,梅县区将锦发自来水厂改造升级项目纳入集中供水项目,投入2000多万元,将该水厂供水能力提升至日供水量1.2万立方米,可服务丙村圩镇周边9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及即将建成的中国·梅州客都人家文旅综合体项目,可供12万人正常用水。

锦发自来水厂目前日供水量达1.2万立方米,可满足12万人日常用水。刘文健 摄

锦发自来水厂目前日供水量达1.2万立方米,可满足12万人日常用水。刘文健 摄

“引进新设备后,制水过程中机器可进行自动清洗和过滤,在消毒环节还会自动放入设置好定量的消毒用品,不仅节省了人力成本,也减少了人工计量的偏差。”据温桂军介绍。

在水质监测方面,笔者在现场看到,锦发自来水厂内已安装自来水水质信息化在线监测系统,该系统与梅县区水务局进行连接,可实现水质实时监测。

“我们每季度都会对全区45个自来水水源监测点取样进行水质检测,看细菌、微生物等含量是否超标。”梅县区疾控中心公共卫生科主任谢文政告诉笔者,目前,全区45个自来水水源监测点水质达标率超过90%。

值得一提的是,为进一步建立符合农村供水工程特点、责任主体落实、权责利统一、经费来源有保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供水工程日常运行管理,梅县区结合自身实际,出台了《梅县区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办法》提出,要明确部门职责,严格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其中,梅县区环保部门对全区饮用水源水质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根据区环保部门对全区村级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调查结果表明,全区18个镇级已划定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的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

2022年实现集中供水全域覆盖 让更多群众受益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

近年来,梅县区委、区政府在百姓“一杯水”上铆足劲头,将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列为头等民生大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优先考虑群众反映最强烈、最急迫解决的问题,让更多群众喝上放心水、安全水。

随着“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的深入实施,过去那些被“饮水难”缚住手脚的人们,生活换了姿态,幸福的喜悦如水般流淌开来。

但与此同时,全域集中供水建设工作仍处于进行时。

今年10月,梅县区制定印发《实施梅县区全域集中供水全覆盖三年(2020—2022)攻坚行动计划》,明确时间节点,要求在2020年、2021年、2022年实现自然村集中供水率分别达到79%、94%和100%。

一分规划,九分实干。

资金保障方面,梅县区将加大对镇村集中供水工程和饮水工程的设施改造、长效管理以及水质检测等方面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财政补贴机制,稳定运行管护资金来源,争取将全域集中供水工程维修养护资金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加强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和国产资产管理,健全工程验收移交制度,明晰产权归属。

监督考核方面,梅县区将明确目标任务,严格落实责任,定期开展现场督查、绩效评价等工作,督查考核结果将与项目资金安排、绩效考核评价和单位作风建设等挂钩。

此外,镇村供水工程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各镇(管、办)需成立镇村供水工程日常运行管理领导小组,落实运行管护主体。供水工程验收合格移交后,由当地镇人民政府确定工程运行管理单位;单村供水工程验收合格移交后,由村民委员会或用水协会确定工程运行管理单位。

经乡镇人民政府批准,运行管理单位可通过委托、承包、租赁等形式,明确具体的工程运行管护人员,双方以合同方式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等事项,并接受区水务、卫生健康、生态环保、市场监管、审计、财政等部门的监督检查。所有农村供水工程都需要落实专门管护人员。

用水条件的改善,使广大农民群众实实在在分享到梅县区的发展成果,提高了健康水平,也提升了生活质量,增强了获得感、幸福感。梅县区将不停歇不止步,持续推进全域集中供水工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持续注入源头活水。

原标题:

梅县区全面推进“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355个行政村集中供水覆盖率达100% 

一滴水映照大民生

【来源】南方日报·梅县视窗

【记者】何苑妮 

【通讯员】刘洪桥 曾健锋 张敏 刘文健 吴剑辉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