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选手做的这一款黄金面具,“百毒不侵”

南方+ 记者

加工、切割、拼接……经过18个小时、每天6小时的紧张而精细的操作,参加珠宝加工国赛的广东选手林钰鑫,在比赛最后一刻,终于将这一款名为《百毒不侵》的宝石面具摆件,精美地呈现了出来。

广东选手参赛作品的设计图样

“这个项目要求是纯手工制作,不能使用任何机械。”该项目场地经理、广州南华工贸高级技工学校副校长吴华洲介绍,选手需要根据图纸进行加工,做出来的宝石面具要求高4.6厘米、宽3厘米、厚1.42厘米,同时还要制作出面具的鼻梁、双眼镶口等。“最难的是‘精细’,如何让实物的误差不能超过0.02毫米,细比一根头发丝。”

在吴华洲看来,该项目选手水平都非常接近,第一名与第二名之间的成绩往往就差零点几分,因此大有“细节决定成败”的意味。

此外,该项目不仅考验选手加工的功底,更注重其读图识图能力与审美水平,“比如品质与匹配度,要配红宝石还是蓝宝石?要配多大才能体现它的美感?这都是考验选手的一个积累。”

南都记者张志韬摄。

南都记者张志韬摄。

广东是珠宝产销大省,珠宝加工产业体系成熟且发达。近年来,该产业也在不断升级转型,向智能化、现代化升级,然而吴华洲认为,传统手艺与现代技术完全可以相互补充、齐头发展。

“手工做出来的东西,最大特点便是赋予灵性美,蕴藏着手艺人的感情,这是机加工的东西所没有的。”他表示,保留手艺的同时,也会利用先进技术,比如模型制作以往是纯手工,现在会利用3D打印技术来进行。

当前,国内珠宝加工发展呈现两大趋势,一是精美化,社会大众对珠宝首饰的要求越来越严,工艺也越来越复杂;另一个是个性化,不同市场需求催生了“私人定制”。

南都记者张志韬摄。

南都记者张志韬摄。

“我们对学生的要求也‘水涨船高’,既要适应社会大众化的需求,也要适应个性化的需求。手上的活不能够丢,要不断地做精做好。”吴华洲认为,珠宝加工实际上是“手艺人”的范畴,需要人手细致地一点点磨。

他进一步解释,手工制作的优势可以通过图纸的不同角度和要求作出变化,这是区别于机械生产的地方。再加上,珠宝加工由贵金属材料制造出来,有些原材料是独一无二的,选手们需要根据材料的不同质地通过手艺进行一对一的加工。

广东珠宝加工业发达,广东在该专业的教育、培训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广州南华工贸高级技工学校的强项之一就是珠宝加工专业, “很多来自中国澳门、香港、台湾,以及韩国的学生专门来广东学珠宝加工专业。”

吴华洲还透露,该校还是此次大赛珠宝加工“世赛选拔、国赛精选”项目的实施保障单位,负责赛事的设备、设施、技术、后勤、考务、解说等工作。

【记者】欧志葵

编辑 何雪峰
校对 黄买冰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